五丈原之战当中,司马懿水平如何?为何李世民对司马懿评价不高?

访风聊历史 2025-04-26 13:47:56

对于历史上的五丈原之战,尤其是对于这一战司马懿的表现,李世民的评价比较简单。

李世民认为:如果当时把他换到司马懿的位置上,他早就能把诸葛亮一波推平了!司马懿避而不战,就是怯战!

作为一代战神的历史,为啥对司马懿的表现,评价这么低呢?

这就要说到五丈原之战,真实的作战过程了。

公元234年,诸葛亮从汉中出兵,对魏国发起了第五次北伐。在此之前,诸葛亮已经带着蜀汉,整体休整了很久。此时距离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年时间。

之所以要休整三年,主要是因为在之前几次北伐过程当中,诸葛亮多次受到粮草问题的掣肘。每次仗打到一半,粮草就不够用了,然后诸葛亮就不得不撤兵。

于是,在第四次北伐之后,诸葛亮痛定思痛。此后三年的时间里,诸葛亮长时间在汉中地区屯田,终于攒够了军粮。

而在这之后,公元234年2月,诸葛亮引兵十万,从斜谷方向出发,再度伐魏。而在这次北伐之前,诸葛亮还提前和东吴那边打好了招呼。所以,在诸葛亮出兵的同时,东吴方面,也同时出兵进攻合肥。

此时的魏国,同时面对吴蜀两国的进攻,压力自然就大了起来。不过在吴蜀两国当中,魏国明显还是更重视东吴一些。于是后来,魏国皇帝曹叡,亲自带着一大批人,前去合肥进行支援。而在关中这边,魏国和蜀汉的战事,就被曹叡全权交给了司马懿。

就这样,历史上的五丈原之战,正式开始了。

从地图上来看,斜谷是一条连接了四川和关中的狭长通道。这条通道靠近关中这一侧的出口,叫做褒口。当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就曾经派赵云领兵,在这里佯装蜀军主力,吸引曹真和魏军的主力对峙。

而这一次,诸葛亮则是选择将这个方向,作为自己的主战场。

不过,走斜谷通道的话,诸葛亮就需要考虑另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攻城!

在褒口不远的位置,就是郿县区域。当年董卓称霸关中的时候,曾经在郿县修了一座‘郿坞’。在董卓败亡之后,董家全部被杀。但是这座郿坞的结局,史书上却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要知道,据史书记载,当年董卓为了自己的安全,在修建郿坞的时候,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郿坞的城墙,据说高达七丈!哪怕当年董卓被杀后,郿坞被毁了!在这个基础上,魏国依然能迅速建造一座超强的防御堡垒。

如果此时诸葛亮带着十万兵马,强攻郿县,恐怕很快就会遭遇重大折损。这种仗,诸葛亮是不愿意去打的。至于绕过郿县,扫荡关中其他区域。在面对司马懿这种级别的对手时,诸葛亮也不可能冒这种风险。

所以这一次,诸葛亮的战略目标,就是野战!

他想让司马懿主动出兵,然后在野战当中,歼灭魏国的关中主力。只要魏国主力在野战当中,被他消灭了,接下来的仗,自然就好打了。

出于野战的目的,此时的诸葛亮,就把目光投向了五丈原。

所谓的五丈原,只是褒口和渭河之间的一块‘黄土台塬’。这块塬地,南北长四公里,东西宽1.8公里。从褒口出来之后,很快就能进入五丈原区域。而穿过五丈原一路北上,马上就能接近渭河。

而一旦过了渭河,蜀军就能迅速进入渭北地区。这是一块巨大的平原,当时魏国很多百姓,都在这里耕种。一旦蜀军进入渭北,诸葛亮马上就能迅速扫荡渭北。然后像之前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一样,将整个渭北的百姓,直接打包带走!

在三国时期,人口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如果真让诸葛亮把渭北百姓,全都抢走了,那么司马懿就算最后逼退了诸葛亮,他一样算是失败!

甚至如果局势更坏一些,蜀军说不定还能继续北上,一路打穿关中西部,继而切断长安和陇西的联系。

面对这样的攻势,司马懿如果选择固守郿县城池,或者在周围的大城坚守不出。诸葛亮就可以从容扫荡渭北,抢走魏国的人口。而如果想保护渭北地区,司马懿唯一的选择,就是主动走出城池,在渭水沿岸驻扎,和诸葛亮在野外进行对峙。

但如果司马懿这样布置的话,却恰好正中诸葛亮的算计。

因为诸葛亮的战略目的,本就是逼魏军出城,和他进行野战。

而接下来,正如诸葛亮的算计一样,司马懿不得不沿着渭水一线,进行布防。

在司马懿的安排下,他麾下的将军郭淮,带着一部分魏军主力,驻扎在渭水北岸的北原,防备蜀军突然过河土地。至于司马懿,则是亲自率领一部分军队,渡过了渭水,来到了渭水南岸,直接和诸葛亮在渭水以南对峙。同时,司马懿还屯兵于蜀军的东侧,防止蜀军突然向东突袭。

而双方对峙的核心区域,正是五丈原一带。

至于五丈原西边,紧挨着秦岭,没有任何战略价值。诸葛亮不可能向西行动,司马懿也没必要防守。

总之,当诸葛亮出现在五丈原之后,司马懿以五丈原为中心,组建了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直接堵死了诸葛亮所有可能的进攻方向。

但是接下来,随着双方开始在五丈原一带对峙,后面的作战情况,反倒是没啥值得多说的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天时间里,司马懿一直坚守不出!任凭诸葛亮如何叫阵,他都不可能走出军营,更没有主动进攻!

在这期间,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让司马懿主动出兵,他甚至还给司马懿送了一套女子的衣服。这段剧情,在《三国演义》当中出现过,在正史上也是确实存在的。另外,诸葛亮还下令,直接在五丈原周围开始种地屯田,摆出了一副要在这里长时间对峙的架势。

但结果,面对诸葛亮的百般动作,司马懿完全不在乎,只是一味坚守不出。

在这期间,蜀军也曾经主动进攻,尝试攻破司马懿的营地。但问题是,司马懿也不是白给的。在修建军营的时候,司马懿修的非常牢固,根本不是蜀军能轻易攻破的。

就这样,很快,双方就在五丈原这里,对峙了超过一百天的时间。

而在这一百天了,魏国和东吴那边,已经分出的胜负。在曹叡带兵驰援合肥之后,孙权已经撤了回去。而这样一来,随着魏国东线没了压力,接下来魏国就能抽调更多的军队,增援关中。

这样一来,诸葛亮的压力就更大了。

另外,当曹叡逼退了东吴之后,他还曾经主动派人给司马懿施压,让司马懿主动进攻诸葛亮。但结果,司马懿硬是顶着曹叡的压力,继续坚守不出。

就这样,在对峙了上百天之后,诸葛亮自己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最后,诸葛亮直接在五丈原的军营当中病逝。而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军也就沿着斜谷方向,再次撤回汉中了。

而在蜀军后撤途中,蜀汉还发生了内乱。最终,蜀军大将魏延,直接被杀。但即便如此,司马懿也没有继续追上去,没有一举重创蜀军。

这就是历史上五丈原之战的大致过程了。

在这一战当中,从始至终,司马懿都没有和诸葛亮进行大规模的野战。他一直靠着自己的营盘,坚守不出,硬是耗死了诸葛亮。

而在看完整个战争过程之后,我们就可以带入李世民的视角,再来评价一下这一战了。

在古代诸多将领和帝王当中,李世民无疑是最有资格评价这一战的人之一。一是因为李世民本人打仗的能力,确实超强。二是因为李世民对这一带无比熟悉!李世民出生于陕西武功,而武功县距离五丈原,直线距离只有几十里!

小时候的李世民,还曾经亲自来五丈原,深度进行过考察。

而在李世民看来,这一战当中,司马懿本可以赢得更加漂亮。李世民的评价是:“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所以在李世民看来,单纯的坚守不出,实在不是什么高水平的作战方式。要是换做李世民自己来打这一仗,完全可以找到其他更好的作战方案。

不过,要是从司马懿自己的角度来说,这种坚守不出,或许才是最优解。

毕竟,对于当时的司马懿而言,击溃蜀军,对他自身而言,或许并不是最优解。反倒是保留一支强大的蜀军,让他有机会长时间坐镇前线,执掌军队,这对司马懿本人更有好处了。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