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艺术的广阔天地里,赵孟頫作为元朝时期的书法巨匠,其书法成就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对于他的书法风格,尤其是行书,却存在着一种颇为微妙的评价——有人赞其流畅自然,有人却批其“看起来很油,不够有韵味,没有什么标准可言”。这样的评价究竟从何而来?又是否真正反映了赵孟頫书法的全貌呢?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力求还原一个更加真实、全面的赵孟頫书法形象。



一、赵孟頫书法的“油”从何说起?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油”这一评价往往与书法的流畅度、圆润度以及某种程度上的“熟练”感相关联。在赵孟頫的行书中,确实能够感受到他对于笔法的熟练掌握和对于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他的笔画流畅自如,结构严谨而不失灵动,这种高度的技艺展现,有时可能会给人一种“过于熟练”甚至“油滑”的印象。
然而,这种“油”并非贬义,而是对赵孟頫书法技艺高超的一种侧面反映。在书法学习中,能够达到如此流畅的境地,实非易事。它要求书者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笔法体系。赵孟頫正是通过这样的努力,才达到了“熟能生巧”的境界。


二、韵味与标准的缺失?
关于赵孟頫书法“不够有韵味”的说法,其实是对其书法艺术的一种误解。赵孟頫的书法,尤其是行书,不仅继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精髓,更融入了他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他的作品中,既有二王书法的流畅自然,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这种风格,既体现了赵孟頫深厚的书法功底,也展现了他对于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
至于“没有什么标准可言”,这更是一种片面的看法。赵孟頫的书法,无论是笔画、结构还是章法,都遵循着严格的书法规范。他的作品中,每一个笔画都力透纸背,每一个字都结构严谨,整篇作品更是布局合理、气韵连贯。这种高度的规范性和艺术性,正是赵孟頫书法能够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重要原因。
三、赵孟頫书法的独特魅力
赵孟頫的书法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并非偶然。他的书法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他的行书,既有楷书的端庄稳重,又有行书的活泼洒脱;既有古人的遗风余韵,又有自己的独特创新。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在视觉上既具有冲击力,又能够引人入胜。
此外,赵孟頫的书法还体现了他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中,既有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有对于时代精神的探索和表达。这种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正是赵孟頫书法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