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出现平局会发生什么?

真十世界 2024-08-09 19:54:50

众所周知,美国总统大选实行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选举人团制度。

美国50个州,每个州都拥有一个选举人团,选举人团根据各州的投票结果最终选举产生美国总统。

而各州的选举人数量则是根据该州在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人数来判定的。

例如:2024年,纽约州有2位参议员和26位众议员,则该州总共可以拿到28张选举人票。

以此类推,美国国会目前有100位参议员和435位众议员,所以总共有535名选举人,外加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特额外的3张选举人票,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所有选举人票就来到了538张。

哈里斯(左),特朗普(右)

由于538是个偶数,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选举人团投票结果有没有可能出现平局的情况呢?

尽管到目前为止,美国历史上只有1800年,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和亚伦·伯尔(Aaron Burr)那一次的总统选举出现过平局,但这并不意味着平局就不可能再次发生了。

在2024年总统大选的模型中,如果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卡玛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赢得七大摇摆州中的威斯康星州、佐治亚州、亚利桑那州和内华达州,共和党总统提名人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拿下宾夕法尼亚州、密歇根州、北卡罗来纳州,那么就会出现269比269平局的情况。

另外,还有两种情况也会平局:

哈里斯赢得威斯康星州、密歇根州、亚利桑那州和内华达州以及整个缅因州,特朗普赢得宾夕法尼亚州、北卡罗来纳州和佐治亚州;

哈里斯赢得佐治亚州、亚利桑那州和北卡罗来纳州,特朗普赢得威斯康星州、密歇根州和宾夕法尼亚州。

不过,相对于后面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则更为可能——因为,特朗普不太可能输掉北卡罗来纳州,而哈里斯也不太可能拿下整个缅因州。

如果平局会发生什么?

那么,如果出现269-269的平局,那会发生什么呢?

答案是举行“临时选举(contingent election)”。

要知道,美国的选举人团制度最初的运作方式是:选举人团根据选民投票结果选出两名候选人,得票最多的候选人担任总统,而得票第二多的候选人则成为副总统。

而随着美国政党政治的发展,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等政党已先后成形,选举人则需要统筹协调,为他们推出的总统候选人投出比他们的副总统候选人更高的选票,才能保证本党的总统与副总统成功当选。

但是,在1800年的选举中,意外发生了。

当时,民主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在选民投票中击败了时任总统、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

然而,由于民主共和党人不善于协调配票,以及当时控制众议院的联邦党人从中作梗,把部分选举人投给了民主共和党的副总统候选人小阿龙·伯尔(Aaron Burr, Jr.),最终导致民主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杰斐逊和他的副手伯尔得到了相同的选举人票数。

由此,当时的美国众议院便举行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临时选举”——但也是经过了多达36轮的投票后才成功让杰斐逊当选总统,伯尔担任副总统。

而为了完善美国的选举制度,1804年,美国国会通过第12修正案。

该修正案规定:

“获得总统选票最多的人,如所得票数超过所选派选举人总数的半数,即为总统。如无人获得这种过半数票,众议院应立即从被选为总统之人名单中得票最多的但不超过三人中间,投票选举总统。”

“得副总统选票最多的人,如所得票数超过所选派选举人总数的半数,即为副总统。如无人得过半数票,参议院应从名单上得票最多的两人中选举副总统。”

也就是说,对于总统或副总统,如果没有候选人获得选举人团的绝对多数票,那么,将由众议院选出总统,参议院选出副总统。

这实际上是对1800年选举模式的一种继承和改进。

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左),约翰·昆西·亚当斯(John Quincy Adams,右)

而第12修正案通过不久,很快就有了用武之地。

1824年,有多位候选人都参加了美国总统大选,且都在选举人团中获得了选票——但就是没有一位候选人获得了简单多数票(当时是131票过半)。

这当然引发了“临时选举”。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众议院最终并没有选择当时赢得最高普选票(40%)并获得了最多选举人票(99票)的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而是选择了杰克逊的最大竞争对手约翰·昆西·亚当斯(John Quincy Adams)——他的父亲正是在1800年总统选举中失利的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这也算是命运对他的一种弥补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824年获得选举人团选票的所有候选人都来自民主共和党,他们按照地区划分为不同派别各自为政,而这也为后来民主共和党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罗伯特·约翰逊(Robert M. Johnson)

还有一次“临时选举”是发生在1836年。

当时,弗吉尼亚州的23名选举人对赢得选举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马丁·范布伦(Martin Van Buren)的副手罗伯特·约翰逊(Robert M. Johnson)极其不满,便拒绝投票给他,使其离绝对多数票只差一张选举人票,不能顺利当选。

随后,美国参议院举行了第一次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的副总统“临时选举”。

投票结果按党派划分,约翰逊最终还是以33票成功当选成为了美国副总统。

因此,根据美国宪法以及选举惯例,如果2024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出现平局的情况,没有任何一位总统候选人跨过270票的过半门槛,那么,美国人民就要迎来近两个世纪未有过的“临时选举”了。

“临时选举”如何运作?

根据国会研究服务局(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资料,2024年美国大选之后,国会议员们将于1月3日宣誓就职,而如果总统选举出现平局的情况,国会预计将在1月6日举行“临时选举”。

届时,众议院将负责选出总统,参议院则负责选出副总统。

众议员们可以从获得选举人票的前三名总统候选人中选择一位成为总统,而参议员只能从获得选举人票的前两名副总统候选人中选择一位担任副总统。

具体来说,众议院选举总统需要2/3的州各有一名或多名众议员出席,才能构成选举总统的法定人数,而且,在“临时选举”中,众议员并不是作为个人“一人一票”,而是按照州划分为50个代表团,每个代表团代表一票——在选举人团中拥有三票的华盛顿特区将被排除在“临时选举”之外。

总统候选人需要获得26张州代表团票,迈过简单多数门槛,才能当选新任总统。

至于副总统的“临时选举”,则要简单很多。

只要过半数参议员出席(每位参议员都代表一票),且任一副总统候选人获得简单多数票(51票),即可选出新一任副总统。

然而,考虑到美国民众、共和两党目前极端对立的态势,如果“临时选举”也未能选出总统当选人该如何是好呢?

如果众议院的各州代表团在1月20日总统就职典礼日之前没有选出总统,那么,参议院在1月20日之前选出的新任副总统将成为临时总统——因为,参议院选举副总统的程序相较于众议院选举总统简单,所以有可能副总统比总统更先出线。

但是,出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如果参议院也未能在1月20日选出副总统该怎么办呢?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第20修正案中的总统继任计划将暂时生效。

由于众议员就职时间(1月3日)要比总统和副总统(1月20日)来得早,所以在“临时选举”陷入僵局时,众议院大概率已经选出了一位新任议长。

根据总统继任顺序,排在副总统之后第一顺位的众议院议长将走马上任,“晋升”为美国总统。

谁将在“临时选举”中获胜?

众议院议长迈克·约翰逊(Mike Johnson,右)

面对事关国家元首人选的“临时选举”,很多国会议员显然都会犯难,是投票给自己喜欢的候选人,还是支持自己所代表的州的选民喜欢的候选人呢?

例如,以目前的选情来看,亚利桑那州大概率会选出比民主党更多的共和党国会议员,但如果哈里斯在该州以微弱优势获胜,这些共和党议员会投票给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吗?

大多数都不会。

阿拉斯加州今年预计将让现任的民主党国会议员赢得连任,但阿拉斯加州在总统选举上历来可都是共和党的铁票仓,所以连任的民主党议员会遵循民意,放弃哈里斯,转投特朗普吗?

显然也不太现实。

可以说,如果真的举行“临时选举”,那么绝大多数国会议员们也都只会按照政党路线投票,而不是代表本州人民——这样,美国的总统普选和选举人团制度便等同失效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谁更有可能获胜呢?

答案很明显,是特朗普。

要知道,在“临时选举”中,每个州无论人口多少都仅拥有一张代表团票。

这意味着,民主党铁票仓、全美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亚州将在“临时选举”中将“屈尊降贵”,与共和党铁票仓,全美国人口最少的怀俄明州平起平坐。

也就是说,这样的“临时选举”实际上将使人口较少的红州大大受益。

而且,拥有三张选举人票却被排除在“临时选举”外的华盛顿特区历来还都是民主党的地盘,这对哈里斯来说则更是雪上加霜。

大选后预计的国会席位

更重要的是,2024年大选后,共和党大概率还将控制参众两院。

选后,共和党预计将在26个州占据多数席位,而民主党则仅在22个州占据多数席位。

剩余两个州——明尼苏达州和北卡罗来纳州则有待争议。

不过,考虑到特朗普在北卡罗来纳州领先,而哈里斯在明尼苏达州占据优势,所以姑且可以将这两个州分别分给共和党和民主党。

这样,共和党则拿下了27个州的控制权,而民主党仅取得了23个州的胜利——特朗普和共和党明显占据极大优势。

因此,如果2024年总统选举真的出现了平局的局面,国会不得不举行“临时选举”,那么,特朗普也大概率将取得最终的顺利,成功当选为美国新一任总统,重返白宫。

0 阅读:0

真十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