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多人恋爱的时候只谈爱情,一提到结婚,就变得现实起来。
大家愿意把钱摆在台面上聊,避免了婚姻里很多不必要的问题。
尤其是那些选择AA制的夫妻,哪怕两个人关系再亲密,在钱的问题上也分得清清楚楚。
AA制婚姻到底好不好,真的有助于婚姻的健康成长吗?
知乎上看到一个关于“AA制婚姻”的提问,非常有代表性。
夫妻俩始于校园恋情,恋爱六年,结婚八年,孩子刚读小学。
在外人看来,他们是幸福的一家三口,夫妻俩都才三十岁出头,未来的日子长着呢。
但是丈夫却发帖求助,说是老婆非要离婚,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他们之间最大的矛盾就是“钱”。
结婚的时候他一无所有,他反省最对不起妻子的有三点:
第一,婚礼在老家乡镇办的,非常简陋和粗糙;
第二,生孩子前手里没钱,周围的人都去月子中心,他老婆没去;
第三,孩子一岁左右,他经常出差,每个月回家四五天,带娃的重任在他老婆和他母亲身上。
婚后他升职加薪,税后到手三十万,他老婆大概十四万左右。
夫妻俩婚前各有一套房子,妻子的房贷还清后,觉得是靠自己还的,没有花过丈夫一分钱。
这是他们的第一个矛盾点。
他说妻子换了工作后,总爱和办公室的女同事比老公。
女同事说自己怎么拿捏老公,怎么掌握家里的经济大权,还让丈夫全包家务。
妻子回家后就不断抱怨,说自己过得太憋屈了,家里的事情自己做不了主,还管不到老公和钱。
他为了缓和和妻子的关系,主动给妻子转了一点钱。
但是之后,夫妻俩总因为钱的事情吵架,每次吵架他都告诉妻子,不要羡慕别人,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不一样,每对夫妻的相处模式不一样,自己的日子过得不比别人差。
妻子指责他只会PUA,不出力也不上交工资,吵到最后,妻子要离婚。
他特别迷茫,既不想离婚,也不想上交工资,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其实引出一个问题——夫妻之间,选择什么样的婚姻模式,才能越过越幸福?
如果选择AA制婚姻,该怎么谈,才不至于过到一半分崩离析?
很显然,这段AA制婚姻,一开始是没有谈清楚的,两个人默认各管各的钱,各还各的房贷。
那么为什么妻子越来越委屈,越来越觉得自己亏了?
那是因为在育儿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所付出的劳动,和自己在婚姻里得到的回报是不对等的。
这段婚姻对她来说——不划算!
尤其是,当她知道别人的婚姻跟自己的不一样,别人都是家里老婆管钱时,内心的不平衡感,让她觉得和丈夫在一起过日子不值得。
通过贴主的描述也能看出来,妻子在这段婚姻里的付出远远多于丈夫。
丈夫可能感知不到,因为他觉得自己赚钱多,光着一点就超过了妻子。
关键是他赚的钱,没有给老婆花一分啊!
他老婆付出了时间。
从怀孕到生孩子,再到和婆婆一起养孩子,她为此付出的时间比丈夫多很多。
他老婆付出了精力。
怀孕的艰辛,生孩子的痛苦,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她更能感知到其中的艰辛和不易。
丈夫轻飘飘说几句对不起老婆,又说不想离婚,却死死攥着银行卡不撒手,其实挺自私的。
02.
回到开篇提到的问题:AA制的婚姻好不好?有助于婚姻的健康成长吗?
其实,只有很少一部分夫妻适合这样的婚姻模式。
大多数夫妻过日子,真的没办法完全 AA 制。
都住到一个屋檐下了,就算把钱分得很清楚,也没有办法分得清谁付出得多、谁付出得少。
女人的家务劳动、生儿育女,没有一套严格的衡量标准,强行AA制,一定是女人吃亏。
这还不包括女人因为生育,所造成的身体的损伤。
这一点,男人无法替代,更无法感同身受。
AA制婚姻,从经济上把两个亲密的人分成“你和我”,这就相当于在婚姻中划了一条鸿沟,一边是妻子,一边是丈夫。
各自守着各自的阵营,在经济上无法达成一致,又如何能够产生信任感,以及更多、更深厚、更持久的感情?
所有人的婚姻,都是越过越平淡的。
到最后,靠什么守护婚姻?
靠的是夫妻之间的亲密和信任,靠的是多年同床共枕的情谊。
AA制的婚姻模式,让夫妻必然离心。
不是女人在婚姻里现实,而是幸福就是基于现实才踏实。
有些丈夫觉得,妻子想管钱是因为妻子现实,或是被其他不良朋友带坏了。
仔细想想,她决定和你结婚时,你有钱吗?
如果结婚的时候你没有钱,她愿意跟你结婚过日子,你又是怎么判断妻子想管钱是因为爱钱呢?
妻子想管钱的心理因素有很多,最主要一点是——这段婚姻让她没有安全感,她想要的不是钱,而是安全感。
但是,丈夫不想让妻子管钱,一定是有防备心的。
他或许觉得妻子花钱大手大脚,或许不信任妻子,或许认为妻子没有理财能力……哪怕因为钱闹到要离婚,丈夫也攥紧了钱袋子不撒手。
这场婚姻里,问题最大的是丈夫。
因为他在亲密关系里,还没有形成“我们”的意识。
简而言之,夫妻是一体的,要团结。
不能生孩子的时候一起生,存钱的时候也要一起存,花钱的时候也要一起花。
我不是特别认同AA制的婚姻模式,风险太大了,钱都不在一起,心怎么可能在一起?
好的婚姻,应该是互相信任、彼此亲密又独立。
正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所说的:
“成熟的爱情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与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