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仲马说"把希望建筑在意欲和心愿的人们,二十次中有十九次都会失望。"所以残雪对这个世界从来不抱有希望。
她以最绝望的文字,向人们揭露隐藏在这个繁花锦簇世界下的黑暗荒凉。她以固执单薄的身影游走于世界之外,以清晰冷静的头脑写下最振聋发聩的文字。
很多人认为残雪要比莫言更加深刻,因为莫言对中国,对中华民族还抱有希望,但在残雪的作品里,这种希望和"乐观"都没有了。如果你见到残雪,一定不会想到慈眉善目的她,笔下竟然满是绝望。
生活磨砺1953年,残雪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书香家庭,父母都在报社工作,由于工作的忙碌,残雪从小就由信奉巫蛊神术的外婆抚养长大,神秘的的巫楚文化烙印在残雪的基因中,伴随她一起长大。
楚巫文化逐渐内化为她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1957年,父亲遭受迫害被打成Y派,原本富裕的家庭一下陷入了困顿,而一直抚养她的外婆也由于饥饿在残雪7岁时离她而去。
由于家庭的困顿,时代的混乱,残雪早早就经历了比普通人更多的磨难,小学毕业后就未能再次踏入校园,为了生存下去,只能由街道的办事处安排工作,她去过车间当工人,也做过赤脚医生,代课老师,裁缝等与文学无关的工作。
从小就早早见识到了社会的残雪对于人性有了清晰深刻的认识,虽未能继续学习,但是她对文学的热情却从来没有消减,对卡夫卡、鲁迅等人的作品尤其热衷,反反复复熟读过多遍。
大师们的思想与残雪发生激烈的碰撞,在人性的挣扎与世界的黑暗面前,她有了更加深刻清醒的认识。这对于残雪而言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与救赎,得以使她暂时的逃离世界之外,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残雪"是谁?比莫言还牛的人,她到底什么来头?或许在诺贝尔文学奖没有发布之前,许多人对这个名字的陌生程度不亚于听到一串高难度的数学表达式,令人头大。
但是此次诺贝尔文学奖的赔率榜上,残雪排与日本著名作家,也是数次诺奖的"陪跑专业户"村上春树并列第三。这样的消息一出,国内一片哗然。
也难怪,在国内,残雪从来都不是声名煊赫的作家,她以独特的个性和先锋文学在国外一直独领风骚,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的一个宴会上,曾对记者说,希望此次获奖的人是中国女作家残雪。
莫言之所以对残雪有着极高的期待,是因为残雪在国外的知名度远远超过莫言,她独特的文字、压抑的情感、黑暗的场景,对于习惯了美好和圆满的中国人来说显得十分突兀。因此在国内却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知晓她的人少之又少。
但此次诺奖的揭幕让这个慈眉善目、平易近人的中国女作家盛大地走进了大家的视线,人们纷纷打听"残雪"是谁。十年辛苦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残雪以几十年的笔耕不辍,等来了这一次全面爆发的机会。
可惜热度来得快去的也快,诺奖最后由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获得,呼声甚大的残雪遗憾与诺奖失之交臂,风波之后,人们可能想不起来残雪曾经有什么作品,甚至想不起来残雪是谁。
无他,只不过残雪的作品就如她的名字一般,永远不能让人产生一丝一毫美好的想象,莫言的文字虽然有一种失望,但仍有美好的一面在里面,仍有歌颂人性与爱的地方。
但是这一点在残雪的作品中却全都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浓重的绝望黑暗与丑恶肮脏。此次残雪成为获得诺奖的热门人选,也体现了现在的文学价值体系下,想要挖掘人性最复杂、更高层次的一面的试探。
"缺乏爱意,充满敌意。" 有人这样评价残雪的作品。在残雪的作品中,最常出现的意向就是老鼠、虱子、放屁、阴水沟……这些读起来并不那么愉快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就是令人恐惧、厌恶的人间地狱的景象。
先锋文学流行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对中国文坛影响至深。但是先锋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先锋的东西也逐渐变得稀松平常,许多作家抛弃了先锋文学这这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转而奔向了现实主义的怀抱。
温暖伴随着感伤,催人泪下的文字最能打动淳朴了千年的中国人,也有了改编成电视剧的迹象,这些原本桀骜不驯的作家通过电视剧的广泛传播,走进了平凡大众的心里,成了耳熟能详的作家,人们都固执的相信,即使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这个世界总是有脉脉的温情。
但是残雪却固执的坚守着先锋文学的阵地,即使身边的人都早已走远。她的骨子里对这个世界有一种固执的偏见,她用完全新奇的语言去描绘她所认为的世界,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她的作品却在国外的市场上打开了一条通道。
国外普遍认为残雪的作品不仅语言新奇,架构更是创新,她的文字不可以当做简单的消遣,只能静下心来,一字一句的去体会其中的隐喻和内涵。
她从来都不拘泥于某种形式,她的思维是发散的,灵魂是自由的,她努力地将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将世界的黑暗肮脏赤裸裸的展现出来,描绘灵魂和精神最深处的图景。
她不屑于迎合市场和读者,剑走偏锋,在先锋文学的世界中默默耕耘,从不抱怨外界的冷遇,即使成为诺奖的热门候选人,她也没有丝毫的激动,她认为诺奖的非文学性因素很多,不值得让她激动,她写作的纯洁性一如往常。
"人行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她是时代的独行者,带着一身的傲骨与真心,走在前列,即使经历过再多的不公,她也对这个世界始终保持着悲悯和爱怜。虽清醒,但不抽离,愿笔耕不辍,永远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