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张瑞芳这个名字,但是你一定知道《李双双》这部电影,影片中的"快嘴李双双"做事雷厉风行,又干练泼辣,打破了以往荧幕上忍辱负重、内敛羞涩的传统中国女性的形象。
如此突破性的角色一下子让李双双成立全国人民的"偶像新女性"代表,以至于"三亿神州新姊妹,人人竞学李双双"。将《李双双》演绎得如此成功的便是张瑞芳。
1918年,张瑞芳生于河北保定的名门之家,父亲就职于军官学校,母亲是一名党员。在张瑞芳十岁时,父亲因为没有完成作战任务,开枪自尽,只剩下母亲一人独自抚养一个家庭。
当时的亲友本想帮助张瑞芳一家,却被张瑞芳母亲果断拒绝了。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轻易的向困难低头,所以告诉他们要学会自立自强。
也只是在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下,才造就了张瑞芳坚强向上的性格。
年幼的张瑞芳虽然没了父亲,但母亲一样给了她无尽的关爱。不过也因为父亲的缺失,母亲的辛苦抚养,使得日后的张瑞芳非常看中家庭,渴求陪伴。
张瑞芳从小便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天赋,初中毕业之后,考上了北平的国立艺专,专修西洋画。
习画期间,她结识了住在楼上的郑曾祜。郑曾祜出身书香世家,又仪表堂堂,情窦初开的张瑞芳芳心暗许,郑曾祜也对这个端庄大气的女孩子一见钟情,两个人一见面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张瑞芳母亲对这个帅气的小伙很满意,郑曾祜的父亲对两个年轻人亲密的走动也持默许。他们都无法预料,迎接他们的竟是几十年阴差阳错的分别。
1937年事变爆发,出生于军官家庭的张瑞芳本就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于是加入了当时的进步团体,决意南下重庆。而郑曾祜的家人却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参与到政治与战争中去,于是19岁的张瑞芳决定与初恋分道扬镳。
后来张瑞芳回忆他们离别时的场景,说道:
"他一个劲儿地哭,我当时不太伤心,以为过些日子还能见面,哪知道会走那么长时间,八年抗战呀!八年,这一走,就是八年,我们就那么分开了。"
到了重庆之后,张瑞芳投入到演艺事业,成为一名专业的剧团演员,出演了不少知名的话剧,在重庆家喻户晓,被誉为话剧界的"四大名旦"之一。而此时的郑曾祜一直在北平苦苦等待张瑞芳回去,却一直没有收到任何消息。
不久郑曾祜的父亲安排他出国读书,两个人彻底断了联系。
在演绎的路上,张瑞芳结识了她第一任丈夫余克稷。余克稷是她的同行,是她亦师亦友的存在,余克稷本是电力公司的工程师,但是酷爱话剧。
两个人因舞台结缘,舞台成了他们联络感情的纽带。结婚伊始,家里络绎不绝,总是两个人各自接待自己的同事朋友,探讨演戏的点滴,留给两人单独相处的时间却寥寥无几。
很快地,张瑞芳发现,余克稷也并不需要太多的感情,他本是孤儿,从小没有体验过家庭的温暖,他只对工作上心,疏于人情世故,对待外人也罢了,面对妻子,余克稷也是一样的感情疏离。
他像一个感情黑洞,投入多少爱都没有任何反馈。
日久天长,余克稷这样冷淡的性子让张瑞芳十分绝望。张瑞芳理想的伴侣是一个能倾听她烦恼,陪着她哭笑,给她体贴与关怀,但显而易见,余克稷并不是这个人。
这期间发生了一些事情,更加让张瑞芳下定决心离婚。1940年张瑞芳的姐姐因工作调来重庆,姐姐身怀六甲,为了生产方便,住到了张瑞芳家里。但是生产的那一天,张瑞芳因事不在。
等一身疲惫回到家的时候却看到余克稷在家慢悠悠的看报,问及姐姐在哪,余克稷只淡淡的说姐姐自己叫了车去医院了。这让张瑞芳匪夷所思,那是家人啊,他怎么忍心让临盆在即的姐姐一个人去医院而不去陪着她。
张瑞芳心寒了,生活本就一地鸡毛了,面对爱人的冷淡让她对这段婚姻更是失望至极。
几年之后,家中传出噩耗,张瑞芳的小弟弟去世了。面对家人离去,张瑞芳失声痛哭,悲伤的不能自已。
可是余克稷依然只淡淡的回复了一个"哦"再无下文了。张瑞芳终于心灰意冷,夫妻做成这样,她对这段感情再无任何期待。离婚时,总理找张瑞芳谈话,她委屈的像个孩子,哭着说:"我太寂寞了,我的心太寂寞了!"
是啊,如果能白首偕老,谁会愿意中途离开,余克稷的冷淡是一场冷漠的暴力,无形中将张瑞芳推入绝望的深渊。就在张瑞芳和余克稷的感情出现危机时,另外一个男人走到了她的身边,这个男人就是当时演绎事业正当红的金山。
金山英俊潇洒,与余克稷有着截然相反的性格类型。
认识金山的时候,张瑞芳与余克稷并未离婚,但是婚姻已出现裂缝,后来张慧芳回忆录里写到:
"不可否认,爱上金山与余克稷有关,或者说,离开余克稷也与爱上金山有关。
不过,与余克稷的渐冷和与金山的渐热,是在同时进行的两条并行的感情线:“这期间,我从没想过跟余克稷离婚就是要为跟金山结婚,而是跟余克稷走到不得不离婚的地步以后,又跟金山走到不得不结婚的地步。”
余克稷离婚之后,张瑞芳甚至一度想避开金山,她希望离开这片让她伤心的地方,在与金山关系的处理上,她自认有不妥当的地方,她想逃避,想躲开,想找一个地方重新开始,没有金山,也没有余克稷。
但是在朋友的劝阻下,自己又迫切需要修复内心情感。面对金山的甜言蜜语,张瑞芳还是与金山走到了一起。金山的性子与余克稷完全不同,如果说余克稷是一个情感黑洞,那么金山则是一个感情满溢出来的浪子。
他有丰富的夜生活,在万花丛中游刃有余,也许这跟他的工作性质有些关系,却还是让张瑞芳不太适应。但是战事吃紧,两个人为了革命事业,也为了各自的演绎事业打拼奋斗,还是让张瑞芳感觉到充实与满足。
为了事业两人分分合合,但又很快相聚。革命尚未成功,虽然金山的身上有张瑞芳不容易适应的部分,但是两个人终归还是生活的充实富足。当你忙于事业与革命,那些生活里的边边角角的小事被无限的压缩与忽略,仿佛他们都已经不存在了。
那是一段艰苦的年岁,四处烽火狼烟,革命的热情点燃了每一个中国人,国为大,家为小。国家尚在流血,家里的那点鸡毛又算的了什么呢?
两个人四处为了事业奔波,无论感情是否如初,但事业上两个人配合默契,一个眼神就能懂得对方的意思。终于终于1945年敌国战败,这场流血流泪的抗战结束了。
抗战结束了,国内的矛盾却又开始了,又是一轮奔波,又是一场硬战,两个人彼此扶持,摇摇晃晃也算算走了过来,直至新中国的建立。
这下国家终于太平了,却不想,一起走过艰难岁月的金山,还是爱上了别人。
张瑞芳当机立断与金山分开,两人离婚。两段失败的婚姻并没有让张瑞芳放弃对爱情的追求,她只是更慎重,爱情给过她甜蜜,愈合过伤口,却也给了她残忍的教训。
她不想重蹈覆辙,却也从未想过单身一生。张瑞芳是幸运的,她遇到了最终的心之所属,严励。严励乐观向上,又质朴善良,没有金山的多情,也不像余克稷的冷漠。
人生如戏,兜兜转转,从前一颗未定的心终于找到了真正的避风港。由于张瑞芳无法生育,他们领养的一个儿子,一家三口,相伴度过了幸福的余生。而那个几十年前分开的初恋,阴差阳错的,自始至终都没有再携手,单相思了70年,一直都没有忘记张瑞芳。
无论张瑞芳婚嫁与否,无论郑曾祜有没有爱人,在郑曾祜的心里,张瑞芳始终是他的白月光,这是他身边所有人都知道的秘密。
很久之后,两个年迈的老人再次相遇,千言万语都化成了一句"你好吗",张瑞芳、严励夫妇与郑曾祜同坐一堂,说起往事,三个人都笑了,爱情已经变成了浓浓是亲情,那个没有得到的执念此刻也已经不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