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和诈骗的底层逻辑,竟然如此相似

情深不言谢 2025-03-17 16:26:13

周末的晚上,我的朋友小李一脸茫然地坐在对面的沙发上,手里挨个刷着相亲软件上的照片,时不时还发出叹息声。

“这和买彩票有什么区别?”

他自言自语道,“根本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看到的一个电视节目,讲的是骗子如何精准预言球赛结果。

细细想来,这两者之间似乎还真有点联系。

骗子的套路如何逐步筛选

在节目里,一个骗子展示了他的高明手段。

他先找了15000个人,把他们分为三组,每组5000人,每组给出不同的球赛结果:胜、负、平。

球赛结束后,那5000个得到正确答案的人,自然认为骗子“神机妙算”。

接着,骗子继续对这5000人进行同样的分组和预测。

这样不断循环,最后一批人已经完全相信骗子是个“活神仙”。

你看,这一层层筛选下来的结果,表面看似精准,实际上是再简单不过的概率游戏。

谁会把筛选过程想得那么复杂呢?

他们只看到最终的“奇迹”,却不知道被筛选掉的那成千上万个人。

听起来像个天方夜谭,但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相亲中的筛选过程

说回小李,他最近参加了不下十几次相亲,起初满怀希望,渐渐却变得有些灰心丧气。

他和其中的大多数姑娘加了微信,见了几次面,有的聊得来,有的聊两句就没了下文。

至今还没有一个能让他觉得是“对”的人。

相亲这事儿,不就是一个接一个的“筛选”吗?

你得一开始认识,互加微信,能约出来见面,吃饭聊天了解对方。

哪怕最开始你觉得“就她了”,在接下来的交往中,你还是得不断验证这个想法,发现合适不合适。

这一个个环节下来,最后还能走到一起的,确实不容易。

有人说,两个人结婚,靠的是感情。

没错,真诚是必要的,但真诚背后其实是一层又一层的筛选。

在你最初决定开始这个过程的时候,就已经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筛选了。

透过不断的见面沟通,逐渐发现对方是不是能与你共度一生的人。

相亲和婚姻的本质:降低试错成本

有人不禁问,那相亲究竟是不是一种欺骗?

其实,不这么看更为合适。

相亲的本质,其实是降低“试错成本”的一个过程。

直接去个见面会,大家坐下来聊,总比自己在茫茫人海中盲目寻找更高效。

试错的成本,更像是筛去那些不合适的人,留下一些有可能继续了解的人。

也许你见过的十几二十个女生,最终与你结婚的那一个,只是在这不断尝试过程中,筛选出来的最合适的一个。

相亲对象没走到并不是失败,只是找到了不合适的人而已。

每次约会、聊天、见面,都是在为最终找到那个对的人铺路。

如何正确看待情感中的筛选机制

很多专家或者情感导师都会拿出所谓的宝典,说什么一定能帮你找到真爱,让你短时间内脱单。

这些方法可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它们本质上不能提高成功率,只是让你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回想起那些自己或朋友们相亲的经历,其实每个人都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找一个对的人,不仅仅是家庭、外貌、收入这些表面条件符合,还得在性格、生活习惯、三观上合得来。

这些都是筛选的标准。

比如小李,他高兴时会去跑步,周末喜欢看书。

如果一个相亲对象完全不理解他的这些爱好,聊几次觉得没意思,那就很难继续下去。

每一次筛选掉不合适的,就是在迈向适合自己的那一个人。

所以啊,我们对待感情,不妨允许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尝试,把每次相亲当成一次验证,总有一天,那个人会出现在你面前。

一切孔雀东南飞,走进婚姻殿堂的两个人,虽然看起来像是命中注定,但其实是相互逐步了解、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每个阶段都有所进展,才一步步走到在这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那些“无疾而终”的相亲经历,那些都是为了最终筛选出对的人。

结尾升华主题:

最终,感情这件事,没有一本宝典可以一言定论。

但通过这些类似于“筛选”的过程,我们会渐渐清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就像相亲中走到最后的那个他/她,是你在不断试错中逐步筛选出来的。

真正的爱情,也许就是在这日复一日的尝试和筛选中,偶然又必然地出现在生命中那个人。

保持心态,学会筛选,总有一天会找到那个让你心甘情愿走进对方设的局,甘之若饴地“被拿捏”的正确的人。

0 阅读:7

情深不言谢

简介:爱要甜过初恋,笑对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