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胜到最后的,不是起跑最快的孩子,而是元气未伤、厚积薄发的孩子。
最好的教育,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他们还有潜力可挖,有激情可燃。

晚上家里没做饭,我们一家三口就在外面随便吃了点。
饭后,骑着电动车回家的路上,等红绿灯时,女儿突然说她以后想自己制作一款游戏。
我告诉她,如果想制作自己的游戏,就要把数学、英语和语文都学好。
数学涉及算法和逻辑设计,英语可以借鉴国外的优秀思路,语文则有助于剧本的创作。
为人父的我们,常将希望寄托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普遍的心态。
但也应该意识到,盲目追求成绩和表现可能适得其反,让孩子失去了真正成长的机会。
能够在教育中保持“元气未伤”,即内在潜力和精神活力未被削弱的孩子,往往能更持久地成功。
我认为,教育孩子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怎样开始,而在于如何坚持到底,保持和孩子一样的成长初心和热情。
1教育应当是一个温柔的过程,努力激发和保护孩子的自然好奇心和学习热情,而非消磨他们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我理解的“元气未伤”,就是对这个世界始终保持热情和好奇,精神世界丰富,能够在经历挫折和困难后仍然目光清澈,保持热爱,依然相信世界,相信自己。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挑战,都能以未受伤害的元气,展现出最好的自己。
如果不出国走国际路线,我们大多数孩子都按照国内的教育机制运转:小学、中考、高中、再参加高考。
对我们普娃来说,这是一段漫长的学习旅程。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孩子能在最后胜出呢?
有人说,是那些元气未伤的孩子,其实是有道理的。
比如学习相对突出的孩子,这些娃能张弛有度,主动安排自己的时间;专注度非常高,每一件事都能全力以赴。
你会发现,这些孩子没有什么通用的学习方法,但有一个共性:每次学习,他们都非常专注,学习和游戏一样,都能进入心流状态。
2如果让孩子后劲十足,作为父母从小要为孩子做一件事,就是保护孩子的潜力,以便到了真正需要他们发挥潜力、全力以赴的时候,还有能耐可以拿出来。
长远看,厚积薄发,就是孩子最好的状态。
1. 坚实的身心健康
我们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如同植物生长一样,几个基本要素不可或缺:阳光、空气和水分。
对孩子而言,这些要素分别代表了充分的睡眠、均衡的营养和充足的户外活动。
2. 真实生活中陪伴
学校的文化课学习是孩子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自己好好生活,安顿好自己的身体和灵魂。
这样,孩子才不会感到心灵空虚;因为我们活出了自己,孩子自然会热爱生活。
尤其重要的是,这会让孩子产生真实的存在感和生命的意义感。
这种良性的心理能量,能回馈到他们的文化课学习上。
所以,秋天带孩子去附近秋游,春天一起周边踏青,都是必要的。
你会渐渐发现,户外活动是重要的,社交是不可或缺的,养一只小动物、在阳台上种满绿植,也是充满意义的。
这些都是我们陪伴孩子成长的珍贵记忆。
3. 坚定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看似玄妙,其实就是所谓的主见。
从小,孩子的意见和主张就应该得到重视和尊重。
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父母支持他们的意见,他们自然就会逐渐生长出明确的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越早越好。
因为有了自我,才会有判断和分辨。
即便是在普通高中,那些有明确自我意识、有明确目标的孩子,总体上也会表现得更为积极进取。
4. 自主安排的能力
孩子有了自我,才能自我安排、自我管理。
放弃那种耳提面命的口气,让孩子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
从制定一个不成熟的周末计划开始。
关键是这种能力是会迁移的:从安排一个周末,到规划自己的一生,本质相同,异曲同工。
每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都是不同的。
小学阶段是人格形成、学习习惯培养的时期。
这时候,放手让他们去做一些涉及核心素养的事情。
乍看对考试没帮助,但到了初中再去重视考分,就会发现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写在最后教育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只有元气未伤的孩子,才能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持久的力量。
我们应当静下心来,思考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只是为了分数和排名,更是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和成就。
打造坚实的身心健康、营造丰富的真实生活、培养坚定的自我意识和练就自主安排的能力,帮助孩子厚积薄发,才是育儿的长远之计。
正如种子需要时间在土壤中积蓄力量,才能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需要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感受、积累。当他们真正找到内心的热爱和方向,才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