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平安幸福,是每位父母的期望。他们都希望子女在人生每个重要阶段顺利前行,让自己安心无忧。
如若不能如愿,父母便会心生焦虑。
尤其是在子女大龄未婚时,这种焦虑愈发强烈。
为了让子女尽快完成终身大事,父母就会不自觉进入催婚循环:没对象时, 催着相亲,有了对象,催着结婚,结婚后,又催着生孩子。
这样做法不仅让子女感到压力,还可能使亲子关系异常紧张,甚至走向对立。
催婚,三种方式必被子女拉黑,你别不信。

一、贬低式的
习惯于“贬低式”教育的父母,在子女大龄还未婚时,往往采用“打压式”语言试图刺激子女反省。
然而,这种方法不仅无法让子女清醒,反而可能会加深对父母的怨恨,甚至唤醒儿时的负面记忆,导致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
一位31岁女子就因母亲的催婚而对母亲心生怨恨。
妈妈说,“找个差不多的就行了,你以为自己有多么优秀吗?”
这句话并没有太多恶意,却触动了女子内心深处的伤痛。
她回忆起,自己从小都是在父母的打压和控制下长大的,如今,母亲又用这样的言词再次让她感到被否定,对母亲的“恨”陡然而生。
所以下,贬低式”催婚,让本不和谐的亲子关系误会更深,尤其对自卑和敏感的子女来说更会如此。
父母催婚时,“贬低式”语言常有:
1、年龄上的歧视
“你都这么大了,再不结婚就没人要了。”
“你这个年纪还不结婚,以后生孩子都难了。”
2、与他人比较
“你看看你同学/朋友,孩子都会打酱油了,你呢?”
“人家条件不如你的都结婚了,你怎么还单着?”
3、贬低个人价值
“你条件也就这样了,别挑三拣四的,赶紧找个差不多的得了。”
- “你以为你有多优秀?再拖下去,连条件差的都看不上你
- “你这样的性格,再不结婚,以后谁还要你?”

二、介入式的
“介入式”催婚,就是父母直接插手子女的情感生活,试图以自己的意愿控制子女的情感选择。
这种方式不仅会阻碍子女的情感发展,而且会导致亲子关系的破裂。
一位母亲因为“介入”儿子的感情,被儿子拉黑。
37岁的儿子谈了一个35岁女朋友感情稳定,双方在年龄和经济条件上都十分匹配。
只因女孩说,如若结婚,婚后财产AA制,并在婚后三个月就生孩子,三个月如怀不上孩子,就做试管儿。
母亲直接对女孩说,我们家接受不了AA,三个月时间也太短了,不赞成试管生孩子。
在母亲的参与下,女孩果断分手。
情感被母亲搅黄,儿子非常失落,尽管他一向孝顺,但这次他对母亲的行为感到极度失望和怨恨,最终选择将母亲拉黑。
74岁的母亲本应安享晚年,却因自己的介入行为失去了与儿子的联系,内心充满了不安与悔恨。

三、强迫式的
“强迫式”催婚是指父母在违背子女意愿的情况下,擅自为子女决定婚事。这种方式不仅无法达到目的,反而会让亲子关系瞬间降至冰点,甚至导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疏远和隔阂。
一位父亲就是如此。
31岁的儿子和女友恋爱两年多,也已经同居生活,但迟迟未提结婚领证的事,父亲对此非常焦急。
在多次催促无果的情况后,在儿子不知情的情况下,父亲擅自为儿子定下婚宴,试图逼迫儿子尽快领证结婚。
儿子毫不领情,与父亲发生激烈争吵。曾经,儿子经常带女友回家,如今,过年也不回来。
父亲的强迫行为不仅未能促成婚事,反而让父子关系陷入了僵局。
父母“强迫式”催婚的言语常有:
-“你不结婚,我们家的脸都让你丢光了。”
“你再不结婚,我们就断绝关系。”
“你不结婚,以后别想继承家里的财产。”
“你不结婚,我们就当没你这个孩子。”等等
“强迫式”催婚,完全剥夺了子女的自主“决定权”,对于有个人想法的成年子女来说,无疑是一种轻视。

写在最后:
由此可见 ,催婚若处理不当,父母不仅难以如其所愿,还可能使亲子关系紧张,甚至引发矛盾。
催婚,若能通过温暖的语言和尊重的态度,向子女传达自己的关心,不仅能维护和谐的亲子关系,也能让子女在感受到爱的同时,更愿意敞开心扉与父母交流。
比如
1、换位思考:
“我们理解你有自己的节奏,但也希望你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伴侣,一起分享生活的美好。”
2、鼓励而非贬低:
“你有很多优点,相信你会遇到欣赏你的人,不要因为年龄而将就。”
3、表达关心而非压力
“我们只是希望你能幸福,无论你做什么决定,我们都会支持你。”

愿父母,都能以轻松对话的方式来表达对子女的关爱,同时,收获一个好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