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京东“外卖大战”:无法被算法取代的,是人性的温度

谷仓新国货研究院 2025-04-25 10:36:23

最近,京东的一系列动作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刘强东送外卖、给外卖员上五险、给外卖员对象找工作……”

不少网友点赞评论:“还得是东哥!”、“早就该整顿外卖平台了。”

先不说外卖这块业务进展咋样,在人心这块儿,京东已经占了先发优势了。

还有一个经常因为员工福利好上热搜的企业——胖东来,工资堪比当地体制内,还有各种福利、奖金,甚至还有员工“情绪假”。

在内外压力如此大的商业环境下,两家企业的“善举”在互联网上发酵,获得了巨大的曝光和品牌美誉度,也得到了消费者们实打实的支持。

由此,笔者判断,未来可能属于那些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有好的口碑,才能良性循环、才能基业长青。

当然这一切是我们经过了差不多三十年的“战斗”得来的。

1.0野蛮生长:人是“工具”,也是“耗材”

2010年前后,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互联网企业的“996福报”,用KPI和末位淘汰制将人异化为流水线上的螺丝钉。

新闻热搜上是,互联网大厂程序员平均每周工作68小时,突然猝死;某地外卖骑手因怕超时,一天发生3起交通事故。

还有2015年《中国职场人健康报告》显示,76%的互联网从业者处于亚健康状态,离职率高达30%。

1.0时代,商业只为增长,人是“工具、耗材”,什么都阻挡不了增长的轰鸣。

2.0效率至上:人是“数据”,也是“符号”

2.0时代,我称之为“觉醒”,已经有媒体和机构发现,商业不择手段逐利下对人的“压榨”。

2020年《人物》杂志出了一篇爆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揭露了平台为追求效率牺牲劳动者安全的真相。

而平台这么做的原因显然是“逐利”,某外卖平台财报显示,每单配送时间缩短1分钟,利润可提升3%。

但代价可能是骑手交通事故率上升20%。

2.0时代,人是数据、是符号,是商业利润的参数。

3.0 人性回归:人是“目的”,也是“伙伴”

3.0时代,也就是现在正在发生的变化,回归人性、“以人为本”,人是“目的”,也是伙伴。

日本也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变化,稻盛和夫在拯救日航时,第一件事是给员工鞠躬道歉:“企业经营失败,是我辜负了大家的信任。”

从而造就了日本“经营之圣”的传奇人生。

中国企业也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苗头,比如胖东来,给员工发“委屈奖”,客服人员因忍受顾客辱骂可获得万元奖金;员工每年带薪休假30天。

创始人于东来表示:“员工幸福了,企业自然会好。”

再加上此次的京东。

从“榨取剩余价值”到“创造人的价值”,中国企业正在补上“人性管理”课程。

从这里引发一个问题为什么“人性化管理”成了现在商业的必修课?

几个变化需要注意下:

第一,劳动力结构变化,00后拒绝“画饼”;

数据显示,95后、00后员工占劳动力市场的40%,他们不再为“低薪低福利”妥协。

而BOSS直聘2024年调研也显示,求职者最关注的TOP3因素是:工作环境(35%)、福利保障(28%)、成长空间(22%)。

第二,消费升级要求企业更加关注“人”;

当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时,企业发现对员工的苛刻,终将反噬用户体验。

正面案例是胖东来,货架永远补货整齐,客服微笑到“像打了玻尿酸”——这种极致服务源自员工被尊重后的发自内心。

反面教材是某快递公司因克扣快递员派费,导致北京某站点集体罢工,包裹积压超万件,直接损失超500万元。

第三,AI、机器人发展,企业需重新定义自己的竞争力;

所有企业都可以用AI替代流水线,用外卖机器人接管配送,那企业的竞争力在哪里呢?

除了效率更高的竞争,企业还应该意识到:唯一无法被算法取代的,是人性的温度。

已经有企业做出示例。比如,京东物流为快递小哥缴纳五险一金后,投诉率下降40%,复购率提升18%。

海底捞在引入“师徒制”和“双手改变命运”后,服务员可升任店长,员工流失率仅为行业平均的1/3。

当机器替代体力劳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转向“人性化服务”,而这只能靠“被当人看”的员工创造。

结语:

从刘强东送外卖到胖东来“宠员工”,表面看是企业家个人选择,实则是时代洪流的必然转向。

对企业家:人性化管理不是慈善,而是高效的商业模式;

对员工:尊严和收入同样重要,工作不该只是生存手段;

对社会:当企业开始关注“人的价值”,经济才能真正从“内卷”走向“进化”。

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未来的商业领袖,不再是冷酷的效率机器,而是“人性布道者”。

正如马云退休时所说:“不是我们赢了电商,而是相信‘让天下没有难做生意’的人赢了。”

0 阅读:0

谷仓新国货研究院

简介:谷仓科技集团旗下平台,聚焦新国货研究、培训、孵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