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是,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讣告和悼词,都出自同一个人之手,就是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局长周启才。
1975年年底,周恩来总理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尽管医疗团队竭尽全力进行治疗,但病情已无法逆转。所有人都意识到,周总理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必须着手安排后事。
周启才接到汪东兴的电话,让他马上去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说是有要紧事商量。
周启才没有犹豫,立即停止手头的事务,迅速动身前往。
周启才一路都在琢磨究竟出了什么事,脑海里闪过各种猜测。然而,当汪东兴告知他周总理病情危急,需要他立即准备讣告和悼词时,周启才依然感到难以置信。在他印象中,周总理总是精神饱满、充满活力,怎么会突然面临这样的时刻?这消息让他一时难以接受。
汪东兴向周启才传达了医疗组的看法,表示他们对挽救周总理的生命持不确定态度。鉴于这一情况,中央领导决定在小范围内通报此事,并着手准备后事安排。周启才的任务是迅速起草周总理的讣告和悼词,这些文件需提交政治局审议。由于这是对周总理一生的总结,必须接受党和人民的审查,因此撰写工作必须严谨细致,确保内容准确无误。
周启才含泪接下了这一重任,当天便留在人民大会堂,着手起草周总理的讣告和悼词。
周启才非常清楚这项工作的关键性,他反复修改文稿,边写边流泪,每个字都让他感到无比沉重。经过连续8天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这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周恩来总理逝世。中央政治局迅速召开紧急会议,周启才作为相关人员,带着总理的讣告和悼词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中,讣告和悼词的内容基本保持了原样,办公厅之前已经多次修订,政治局领导仅对少数措辞进行了调整,随后便顺利通过了审议。
邓小平审阅了悼词后表示:“我已经反复阅读了这份悼词,觉得写得很好。它对总理一生的评价、革命经历的描述,以及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向总理学习的部分,都非常符合总理的真实情况。我同意这篇悼词,认为可以正式使用。”
1月15日,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了周总理的追悼会,邓小平在会上发表了悼词。当他说到“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都为失去我们的总理感到无比悲痛”时,声音略显哽咽,全场顿时泪如雨下,沉浸在深深的哀伤之中。
周总理逝世后,毛主席的健康状况持续恶化。到了8月初,周启才再次收到汪东兴的消息,要求他与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李鑫一同前往中南海怀仁堂参加会议,有重要事项需要传达。
周启此时隐约意识到,这件事或许与毛主席的身体情况有联系。
汪东兴直接告诉周启才和李鑫,毛主席的身体状况非常不乐观。医疗专家们认为,他的病情随时可能恶化,即使暂时稳定下来,身体的各项功能也已经无法恢复,情况不容乐观。
针对当前形势,中央决定提前做好毛主席的后事准备工作。汪东兴随即召集周启才和李鑫,由纪登奎传达了这一决定,要求周启才立即在此地开始工作,着手起草毛主席的讣告和悼词。
周启才尽管事先有所预料,但当听到这个消息时,还是感到一阵眩晕。他无法接受,也不愿承认,伟大的毛泽东主席竟然离世了。
那天,周启才留在怀仁堂,心情五味杂陈。他花了几天时间,认真完成了毛主席的讣告和悼词。
1976年9月9日凌晨,毛泽东逝世。汪东兴立即联系周启才,要求他携带相关文件参加紧急会议。
华国锋主持了这次会议,他安排周启才在会议上公开宣读讣告和悼词。读完后,华国锋询问在场人员是否有修改建议。经过讨论,所有人都表示没有异议,最终一致通过了讣告和悼词的内容。
9月16日,汪东兴突然联系周启才,提议在悼词中加入“三要三不要”的内容。具体而言,这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修正主义;强调团结,反对分裂;倡导光明正大,反对阴谋诡计”。
周启才向华国锋传达了相关情况后,华国锋与叶剑英等人一致认可,随即在悼词中补充了那几句关键内容。
1976年9月18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毛泽东主席的追悼仪式,华国锋主持并发表悼词。来自全国各地的超过百万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参与了这场全球瞩目的哀悼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