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中将郑洞国:建国后官至正部,次子在台湾失联

百年战争录啊 2025-02-04 10:47:10

1948年10月中旬的长春,已是暑意消退寒风起,大街上几乎无人行走,一派萧瑟之象。

郑洞国奉蒋介石之令,率兵10万,在此驻守已有半年之久。

解放军对长春的态度是“围而不攻”,断桥阻路毁机场,断了国民党守军的一切补给和后退之路。

面临断粮的风险,郑洞国向蒋介石求援,但得到的回复,不是让他去征收百姓的粮食,就是让他“坚守、坚守,再坚守”。

肚子饿得腿都打晃,如何坚守!

在10月中旬的一天,驻守长春的国民党军队,先后发生群体起义事件,为解放军打开了城门。

郑洞国这个守军最高长官,面对亲信、朋友的劝说,在一声长叹之后,顺水推舟,向解放军交了佩枪。长春顺利解放。

这位国民党将领在投降之后,他和他的子孙,在新中国会怎样呢?

心病还需心药医

郑洞国作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生,又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可以称得上是蒋介石的左膀右臂,嫡系中的嫡系。

1948年年初,郑洞国奉命驻守长春后,也曾苦苦坚守,奈何军中无粮,军心浮动,手下将领更是与解放军暗中往来,互通有无。

在城门大开、木已成舟、无法挽回之时,这位信奉“忠孝节义”的国民党爱国将领,觉得自己愧对“中将”之职,打算以死殉职,以全忠义。

不过,郑洞国平时爱兵如子,为人宽厚,他的“殉国”行为,被一众亲信及时阻止了,未能成事儿。只能以一声叹,聊表无奈,顺水推舟地把长春还给了解放军。

但只要一想到,他们国民党自己是如何对待俘虏的,郑洞国心里又开始堵得慌,以为自己也要遭受同样待遇。

谁知,事实完全相反。与他对阵半年多的解放军司令肖劲光看到他,非但没有动作上的折辱,连一句侮辱、讽刺的话都有,反倒是笑脸以对,握手欢迎。

解放军对待俘虏的随和态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郑洞国作为一名“降将”的沮丧心情,但这“不战而降、背叛党国”的事情,在郑洞国的心里,慢慢地成了一块“心病”。

在完成对长春的交接工作后,郑洞国向共产党提出了一个要求——不能把他“投降”的事广播、登报,也拒绝了共产党给他的工作安排,离开了长春,回到哈尔滨。

1950年的夏天,郑洞国因“心病”难消,积郁成疾,胃一直不舒服,在哈尔滨多方医治,也一直没什么效果,最后就打算去上海看看。

“郑洞国要去上海看病”的消息,被周恩来知道了,于是在郑洞国途经北京的时候,周恩来不仅把他留下了,还把人请到了家里。

当时的郑洞国才47岁,周恩来为了放松他的情绪,就跟他拉家常,问他以后有什么打算。郑洞国为了当年之事,气还没消,虽然对面坐着的是自己当初在黄埔军校的老师,但说话时的情绪也没收着,赌气回说自己老了,打算回乡下种地去。

周恩来一听,都被他气笑了,说他50岁不到的年纪,怎么老想着种地呢。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一年,百废待兴,周恩来便让他养好了病就出来工作,多做一些为人民服务的事。

周恩来的这番话,郑洞国虽然心下感触颇多,但他心中的那道坎一直在,也就“他这么一说,我这么一听”地过去了。

谁知刚到上海没几天,他就改变了想法。

郑洞国当初不管是进黄埔,还是后来加入国民党,参加革命,为的就是振兴中华。现在,国民党非但革命失败,还如丧家之犬一般,远避台湾。想到这个,郑洞国就来气,共产党就一定比他们国民党好吗?

事实证明,还真就比他们好。

当初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郑洞国也曾奉命驻守过上海,那时候的上海简直可以用“乌烟瘴气”来形容,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帮派林立。

再看看现在的上海,解放一年多,在共产党的治理下,一切井然有序,生机勃勃。说起解放军、共产党,百姓们是竖起大姆指,连奖带夸,个个笑得合不拢嘴。

这番景象,很符合郑洞国对振兴中华的预期想象,心中的那个郁结多年的结,也随之“咔嚓”一声打开了。

为人民办实事

“心病”一除,恩师周恩来的那句“为人民服务”的话,就经常回响在耳边。郑洞国把病养

好之后,就接受了恩师的邀请,直接回到北京,成为水利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郑洞国本身就是一个憨厚本分之人,现在共产党不计前嫌,让他能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份

力,心情自然是相当激动的,干活从来不吝啬那把子力气和精力。

不到两年的时间,毛主席就提议任命郑洞国为国防委员,并且在1954年的第一届人大会上,得到了一致同意,全票通过。

不久之后,郑洞国就收到了一份请帖,一份来自毛主席的私人邀请。这次与4年前恩师周恩来的邀请不同,对方是一党的首领,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而自己还曾是与其站在对立面的国民党人。面对这份邀请,郑洞国是既激动又忐忑,辗转反侧,一夜无眠。

但接下来的见面,又再次刷新了他对共产党人的认知。

第二天,郑洞国一到,就有警卫员去通报毛主席,毛主席一听正主儿来了,远远地就迎了出来,热情地把人迎到会客厅。

毛主席什么人啊,一双眼情洞察世事,一眼就看出了郑洞国的不自在。待人坐定,茶倒好,就很随意地问郑洞国抽不抽烟。

那时候的军人,没几个是不抽烟的,而且当初在长春的那段日子,憋屈的郑洞国烟瘾还不小。这一路过来,烟瘾也犯了,看到茶几上正放着一包烟,便随手拿起掏出一支,一边回答主席“抽”,接着就要点烟。

刚坐下的毛主席,见到郑洞国要抽烟,很顺手地就从口袋里掏出火柴,给其点上了。了解毛主席的都知道,跟他在一起聊天喝茶,他帮人点烟是常事,是一点都没有架子的。

但郑洞国不知道啊,懵懵地愣在那里,脑子里还闪过“蒋介石起身为他点烟”的画面,画面刚出现。郑洞国就一甩头,把画面甩掉了,不敢想!不敢想!鸡皮疙瘩都出来了。

但是,就从这“点烟”的一个小小的动作,郑洞国就明白了共产党与国民党、毛主席与蒋介石的本质区别在哪儿。从此他的心,也就更加地安定了。

郑洞国原本紧张的小情绪,被毛主席的三言两语,外加一个“小动作”,就弄得烟消云散,还直接问毛主席,他的“马列主义”是怎么学得那么好的。

毛主席听到这个问题,爽朗地“哈哈”大笑。随后就向郑洞国解释:

“这‘马列主义’要学好,说难也难,说简单其实也简单。只要别把自己当个‘先生’那样,高高地端在那儿,而是转变下立场,走下高坛,让自己融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只要能做到这一点,‘马列主义’自然而然就学好了。”

毛主席的这番话,就像郑洞国的一盏指路明灯,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在哪儿,该如何去改变,才能真正融入其中,真正成为新中国的一份子。

此后,郑洞国进一步转变了自己的思想,一心想着为人民办实事。这期间,不管是担任过政协委员,还是政协常委等职务,官至正部级,他都不曾忘记过自己的初衷。

无论时事如何变幻,郑洞国一直坚持着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从来没有为了自保,而把别人当成踏脚板。

1979年,76岁的郑洞国被任命为民革中央副主席。从此,他就踏上入帮助祖国和平统一的道路。

当初在1950年的时候,周恩来就提出让他参与解放台湾的工作,当时的郑洞国拒绝了,因为他不愿意与昔日的袍泽弟兄刀兵相向。

但,祖国统一,也是郑洞国在有生之年希望能够看到的。所以,在他晚年之际,一直极力为此事奔走。

他利用自己的关系人脉,在民革中央的帮助下,联系远在台湾或者国外的昔日生死兄弟,向他们介绍国内的政策改变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革,并通过他们,为远离故土的游子建起一条“回家”的平坦大道。

1991年年初,郑洞国病逝,他在弥留之际,仍在一遍一遍地问“台湾回来了吗?”“祖国统一了吗?”

未能看到祖国统一,成为了郑洞国的终身遗憾,“为祖国的建设,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也成为了郑家的家训。

断线的风筝

郑建邦的祖交郑洞国,一生有两个儿子,老大郑安飞和小儿子郑安腾。

1948年,郑洞国奉命驻守长春时,曾接到过蒋介石突围的命令。可当时士兵饿得走路都得扶着墙,面对解放军绵延300公里的防线,根本无法突破。

但军令如山,就在郑洞国下令拼死一博的时候,手下几个得力干将,都同时举起“反旗”,为解放军打开了城门。

见大势已去,郑洞国向蒋介石发了最后一份电报,称十万将士,全力突围,因解放军防守严密未能成功,现已全军覆没,他自己也将以身殉职。

蒋介石在接到这份电报后,痛心万分,就把郑洞国的两个儿子送去了台湾,算是保留一丝忠义之士的血脉。

可谁知,人刚送走,长春那边就传来郑洞国投降的消息。这下把蒋介石的鼻子都气歪了,连夜在各大报纸上刊登郑洞国“殉职”的消息。

远大台湾的郑家兄弟,在收到消息的时候,一下子就懵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更不知道这个消息来源哪里,是真是假。

当时的台湾政局虽然也不稳定,但相比与国内来说,还是要安全一点。郑安飞作为兄长,如果父亲真的不在,那就是长兄如父,他不能让弟弟跟着他一起去冒险。兄弟俩商量了之后,决定哥哥郑安飞先回大陆,探查事情真相。如果属实,再通知弟弟郑安腾回去为父吊唁。

郑安飞回来后,从解放军那儿,得知父亲仍旧健在,而且还看到了父亲回到哈尔滨的照片。而所谓的“殉职”一说,不过是蒋介石的报复心理在作崇罢了。

感叹之余,想回头联系弟弟。但当时的政局多变,中国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很快就被切断了。这一断就是30多年。

80年代改革开放,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恢复后,郑洞国、郑安飞就一直在尝试着寻找郑安腾,但一直未果。郑洞国直到临死前,都还惦念着这个小儿子。

郑建邦从祖父手中接过“统一祖国”的接力棒后,多次到访台湾省。为了去寻找这位小叔,曾动用各种关系,各方寻找。

但令人遗憾的是,郑安腾就像那断了线的风筝,至今音讯全无。

1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