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为什么中不了集采?是价格问题还是战略问题?

益者三友金子 2025-01-25 15:52:34

“我所在的外企为什么中不了集采?”——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外企在中国市场的一场集体困境。集采(集中采购)作为中国医药市场的“价格革命”,正在重塑行业规则,而外企在这场变革中屡屡失利,中标率远低于本土企业。这不仅仅是价格问题,更是战略、文化和体制的多重碰撞。

1.价格战的“降维打击”:外企的成本困境

集采的核心逻辑是“以量换价”,通过大规模采购压低药品价格。然而,外企的成本结构决定了它们难以在这场价格战中占据优势。某跨国药企高管曾透露,其产品成本中,全球研发分摊占比高达30%,而本土企业的这一比例通常不到10%。这种“贵族式”的成本结构,让外企在集采竞价中显得笨拙而无力。

更致命的是,外企的全球定价体系与中国市场的价格预期严重脱节。当本土企业报出0.1元/片的“地板价”时,外企的最低报价往往还在1元以上。这种价格鸿沟,不仅是数字的差距,更是对市场规则的理解差异。

2.合规枷锁:外企的“镣铐”与本土企业的“灵活”

外企的全球合规体系是其引以为傲的“金字招牌”,但在集采战场上,这却成了沉重的枷锁。某欧洲药企在集采前测算发现,若按本土企业的报价策略,其合规风险将飙升200%。而本土企业则可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灵活调整策略,甚至通过“组合报价”抢占市场。

这种灵活性还体现在决策速度上。外企的报价需要经过层层审批,甚至需要等待总部的“越洋指令”,而本土企业可以在集采现场连夜调整策略。某次集采中,一家本土企业在最后一小时将报价下调40%,成功逆袭,而外企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流失。

3.战略误判:外企的“傲慢”与“偏见”

部分外企将集采视为“短期阵痛”,试图通过“弃标保价”维持高端市场的利润。这种策略在短期内或许能保住利润率,但从长远来看,无异于自断生路。某糖尿病药物外企在弃标后,其医院市场份额在三个月内暴跌70%,而中标的本土企业则迅速填补了市场空白。

更严重的是,外企对集采的“轻视”正在导致品牌护城河的崩塌。当医生和患者逐渐习惯使用中标的本土产品后,外企辛苦建立的品牌忠诚度正在被瓦解。某心血管药物外企的市场总监坦言:“我们低估了集采对医生处方习惯的影响。”

4.专利悬崖提前到来:外企的“创新困境”

外企长期以来依赖专利药物的高利润模式,但在集采机制下,这一模式正在失效。某跨国药企的王牌抗肿瘤药,专利期还剩5年时即遭遇集采,被迫以原价30%中标。这意味着,专利药物的生命周期被大幅压缩,外企的“创新红利”正在被集采吞噬。

与此同时,本土企业通过“微创新”和“改良型新药”快速切入市场。某本土药企通过改进剂型,将某生物类似药的生产成本降低50%,并在集采中以低价中标。这种“中国式创新”正在成为外企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5.破局者:少数外企的“觉醒”

尽管多数外企在集采中屡战屡败,但已有少数企业开始尝试破局。阿斯利康将某中标产品的全球生产中心迁至中国,成本直降35%;诺华则建立独立的本土决策中心,集采响应速度缩短至48小时。这些案例证明,外企并非注定失败,关键在于能否真正理解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并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

集采大潮正在冲刷中国医药市场的旧秩序,外企的困境既是挑战,也是转型的契机。那些固守全球化思维、忽视中国市场特殊性的企业,终将被淘汰;而敢于打破常规、拥抱变革的企业,或许能在集采新时代找到新的生存空间。这场没有终局的游戏,注定只属于适者生存的玩家。

0 阅读:0

益者三友金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