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一场大病后,她与重男轻女的母亲和解:有种偏心,是无能为力

一念卿辛 2021-12-14 23:09:40

文/涵美一

图/来自网络

前言: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看到和听到最多的事情:除了婆媳矛盾,便是父母的重男轻女。

不可否认,家庭关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对待。

虽然大家时常会说,“为人父母最是要一碗水端平”,但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几乎很难做到公正、不偏颇,这也就导致了,有些儿女齐全的家庭,当儿女“待遇不同”的时候,女孩子会觉得是父母不重视、或者不喜欢自己。

当然,现实中,确实有一些重男轻女的父母,在他们心里,儿子是根、女儿就是外人,凡事一定得优先考虑儿子,不管女儿再体贴、再孝顺,都不如儿子重要,也正因为此,他们待儿子和女儿的态度会是“天差地别”。

很多女孩子都曾被父母无意或有意地“忽略”,她们也曾怀着愤懑的心情去抱怨父母的“不公平”,但,究竟父母怎样做才称得上“重男轻女”?是不是只要女儿和儿子没有能享受同等的待遇,父母就是“重男轻女”?

今天在这里分享一个读者的故事,她姓严,从小到大一直觉得自己在母亲心里不如弟弟的分量重,为此,她故意远嫁,就是想脱离让自己每每想起都咬牙切齿的原生家庭,可是,有一天,她恍然发现:原来,那个被她埋怨的“重男轻女”的母亲,其实心里一直有着她。

为了方便讲述她的经历,我以第一人称自述:

严女士:

常言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以前,每当我无处发泄心中的委屈时,我总会用这句话劝自己,希望自己能忘掉母亲曾带给我的痛苦,可每次,我总是以失败而告终,甚至会更加怨恨母亲对我的不公。

然而,自从和母亲单独相处了十三天,我才发现,这三十多年来,竟是自己不懂事、一直被愤怒蒙了眼。

我叫严莉(化名),今年31岁,二十天前,我生了一场大病,刚做了一个救命的手术。

在我进手术室之前,迷糊中好像看到了披头散发的母亲向我跑来,之所以说是“好像”,一是因为当时身体疼痛难忍,我在恐惧和不安中无意间撇了一眼,并不能确定,二是,我和母亲的关系一直都不好,我觉得以她的脾气,就算得知我身体不舒服,也不会有任何的表示,因此,我生病这件事不想、也不愿告诉她。

只不过,没有想到的是,当我在疼痛中醒来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我的母亲。

她一头蓬乱的头发,虽然脸上满满的笑意,但依然遮不住的疲惫,只是,她全然不顾自己的狼狈,轻轻地摩挲着我的手,极尽温柔且不停地问我的感受,疼不疼?有没有觉得哪里不舒服?能不能开口讲话?

直到我丈夫委婉劝阻了她后,她才笑着道了歉,声称自己太激动、应该给我一个“缓和”的时间。

也正是从丈夫的口中,我才得知,母亲是他自作主张通知的,只因他认为,像我这种情况一点也不告诉我的娘家人有些“太说不过去”。

可能是不想让丈夫为难,他正在解释的时候,母亲出面维护了他,并且一个劲儿地责备我不像话、做手术那么大的事情都不知道说一声。

“你也不想想,你在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的,我和你父亲该有多难受!”母亲紧紧扣着我的手,一脸心疼。

看着母亲的模样,我心酸又感动:我和她从来都没有这么近距离且和谐地相处过,她能对我有这么柔情的一面,真的是太难得了!

实话讲,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一直都是刻薄又挑剔的形象。

她易怒且脾气暴躁,从小到大,似乎不管我做什么,永远都是被指责、被埋怨的那一个,尤其是“牵涉”到我那个小四岁的弟弟时,不管错的是不是我,她统统无视,对我非吵即骂。

以前弟弟小、照看他时,他不管是摔了还是饿了,只要听到他的哭声,挨训的一定是我;

后来,弟弟上了学,在学校馋别人的零食,或者我没有分给他零花钱,再或者放了学他去找同学玩,我没能和他一起回家,被指责的还是我;

就连农忙时在家干活儿、做饭,我也得顾及到年幼的弟弟,不能太累着他、太饿着他,一旦“怠慢”了他,我就会被呵斥。

毫不夸张地说,在我上大学之前,我一直有一种错觉:弟弟不像是我的弟弟,他就像是我的儿子,只要我在家,就得像母亲一样,全方位地为他服务:洗衣、做饭、辅导作业。甚至无数次,我都要把自己喜欢吃的、玩的让给他,从自己为数不多的生活费中再额外拿出一些给他,只因他小、我得多“照顾”着他。

为此,我也曾强烈反抗过,大声地控诉着母亲的偏心、不公,只是,每次得到的并不是母亲的安慰和关心,而是她劈头盖脸地责备。

“你怎么就那么不懂事?别人家的孩子像你这么大,哪个不是忙前忙后地帮父母分担了?你爸在外务工,我一个人在家忙不过来,就让你照顾好你弟弟,你都办不好!还一股脑儿地埋怨,真不知道辛辛苦苦把你养这么大是为了啥!”

眼看着一次次和母亲的沟通,总是以不愉快而告终,我也逐渐失去了耐心。

为了能离开母亲的视线,逃离这个让我不快乐的家,我考大学时刻意选择了离家很远的地方,在母亲“女孩子不用上那么多的学,早知道就不让你上了”的埋怨中,一个人背着包、拎着行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大学四年,我基本上都是每年快到过年时才会回去呆十来天,一方面是我觉得家里没有我的一席之地、不想回去,也不愿看母亲的脸色,处处迁就弟弟;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的生活费太少,为了能支撑自己的日常消费,我找了几有兼职,想趁着放假多赚一些钱。

那几年,我把心思都放在了学习和赚钱上,就是想着步入社会后,有一个养活自己的能力,能让母亲高看一眼,让她待我多一点温情和耐心。

参加工作以后,我虽然挣不了啥大钱,但已经完全能自食其力,母亲有没有改变对我的看法我不知道,只知道她让我每个月从工资里拿出一些钱,算是帮她和父亲分担弟弟上大学、乃至以后结婚成家的压力。我那时虽然心有不满,但暗暗劝自己就算是还父母的恩情。

一直到我27岁结婚,那些年,我从未间断过往家里打钱,赚的多就会多给一些,赚的少了就少给一点,就是想着能早一点还父母的生养之恩,以后等我结婚、嫁人,父母总能记着我的这些好。

我本以为自己做了那么多,真等到结婚时,父母看在我以前那么“逆来顺受”的份儿上,能顾及到我的感受,让我“体面”地嫁出去,谁知,他们要了十万的彩礼,其他再未有过表示,理由是我嫁的远,一年难回来一趟,既然以后再也指望不上,那就只能留点养老钱。

“你婆家离得远,以后回娘家一趟不容易,我和你爸也只有指望你弟了,他也不算太小了,过不久也要结婚,我们总得为他打算一下,所以,嫁妆方面,我们也给不了你什么。”

听着母亲俨然一种通知而非商量的语气,我苦笑不已:这么多年,她都把弟弟放在第一位,我不管怎么做,都改变不了在她心目中的分量,如今还有什么可期待的呢?

我安慰自己,既然如此,那么以后就做好自己作为女儿的本分,不再奢求什么,但也绝不会再掏心掏肺。

就这样,结了婚后,我逐渐疏远了娘家人,尤其是母亲,这四年来,我很少和她联系,即便是有时给父亲打电话,父亲把话筒给了她,我和她也是无话可说。我用逢年过节时的红包表达自己的孝心,也用刻意的冷漠去抗议着自己不被看见又无处可说的委屈。

本以为我的“倔强”在母亲看来,一定会是彻底的成了“外人”,毕竟她总是说白养了我一场,谁知,我生了病后竟然是她出现的最着急。

我是第七天才觉得身体好了一些,这七天里,都是母亲寸步不离地在照顾我,丈夫有几次下了班想和她轮换,她始终不愿意。

这期间,我和她说的话也不多,偶尔聊天,也就是吃饭、身体上的事。

想到我们从没有这样单独地相处过这么久,为了避免无话可说的尴尬,我住院的第八天下午,委婉地告诉母亲,自己身体好转了,她可以放心回老家,我丈夫和婆婆能轮换着照顾我。

她听后愣了一下,接着一边按摩我的身体,一边笑着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知道你心里怎么想的,不过等你彻底好了、出了院我再回家。以前吧,家里忙,我和你爸都只想着赚钱了,都是让你代我去照顾你弟,没怎么管过你!如今咱娘俩儿好不容易有时间坐在一起,就让我好好地伺候你几天吧!你放心,只要你身体好了,住多长时间妈就陪多长时间,当然,不管你花多少钱,妈也都尽量会凑出来,以前光让你挣钱给家里花、帮你弟,现在咋说也得紧着你了!要不然我心里可得一直难受。”

听着母亲极尽坦然的语气,看着她一脸灿烂的笑容,我瞬间就湿了眼眶:原来,我这么多年的愤懑和委屈,母亲一直都未忘记。

接下来,在母亲的侃侃而谈中,我又得知,她知道我住院的那一刻,不但匆匆收拾了行李赶了过来,而且还带来了17万救命钱。

“没有想那么多,就是想让你好好的!现在不比以前那么仓促,也该疼疼你了。”母亲笑着说。

那一刻,看着面前慈祥平和的母亲,想到她往日的刻薄易怒,我似乎理解了她:以前的日子拮据、困顿,父亲在外务工一年只回来两三次,她一个人在家既要做零工、忙家务,又要照顾好我和弟弟,哪里还有多余的心思去关注我们的情绪呢?如果可以,哪一个母亲不愿意好好和子女相处呢?

母亲的确是爱弟弟多一些,可是这种偏心,何尝不是权衡轻重缓急后的无能为力?如果家里的条件但凡好一点,我或许也就不用处处再多顾虑弟弟。

想到这里,我也反思了一下自己:这么多年,我只知道抱怨母亲的不公,只看到了她难以忍受的缺点,何尝体谅过她的心酸、不易?

在我们抱怨父母不公平,在我们等着父母说一句“对不起”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父母曾对我们付出过的温暖时刻,又有没有想过,我们何曾对父母说过一句“谢谢你”?

结语:

不知大家是什么感受?我的感受只有一点,那就是:人只有在最难的时候,才会看清谁最爱你。

严女士的母亲“重男轻女”吗?

可能她的做法会让人觉得有些不公,但在她心里,对严女士何尝没有爱呢?

什么是“重男轻女”?

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但当你觉得自己遭受了父母不公平的对待时,想一想,如果你遇到了危险,父母会不会不顾一切去护着你?

曾看过这么一段话:“真正的重男轻女,是父母自己也察觉不到的,是一种思想上的潜移默化,是一种下意识就觉得女儿比不上儿子的行为。”

其实,有时候,父母“偏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有些父母非常偏心,他们却不愿意承认,总觉得自己把一碗水端平了,自己并未对不起任何一个孩子,是子女不懂得感恩,你就算做得再好、再孝顺,他们也总是选择忽略不计。

这样的“偏心”才最是折磨人,因为不被看见的付出、不被珍惜的真心,往往伤人于无形。

至于那些,能在事后反思的父母,能在心里记着待子女哪里不公的父母,虽然他们当时的做法有些偏心,但何尝不能用日后的好“功过相抵”?

要知道,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反思自己,正如不是所有的子女,都能懂得感恩。

0 阅读:288

一念卿辛

简介: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人生苦短,爱恨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