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本地人的乡愁

小开说上海 2025-03-13 11:33:13

导读

本地人,原本是住在郊区,有自己亲戚关系和宅基地。现在,越来越多本地人,移民到了外区,而原先祖居的地方,则成为了浓浓的乡愁。

南汇篇

我有个小宣,是正宗南汇人,至今在南汇仍然有宅基地。

虽然是南汇人,但地处于瓦屑(现被周浦吞并),所以小宣很小时候,就和市区有着紧密联系。

上海闲话、上海朋友,对于跟南边的南汇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对于小宣来说,是非常熟悉的。

特别是南汇并入浦东后,周浦地区非常快速融入浦东,很多市区人也搬到周浦。

现在,小宣也从瓦屑搬到了周浦,住进了商品房。老家宅基地,则留给父母居住。

虽然人在周浦,但小宣还是有意无意的谈及自己家乡。

小宣说:现在,我对浦东和南汇有双重认同。一方面我是南汇人,我的根在南汇,这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另一方面,我们现在活在浦东新区,也蛮好的。房子也升值了,小孩也慢慢长大了,我工作也算稳定。我对浦东也很有感情,希望南汇和浦东,可以慢慢融合下去。

和小宣不同,惠南的老朱,坚持南汇文化,以恢复“南汇”为己任。

老朱有一个群,里面都是南汇本地人,大家一起开会,谈论南汇现状。

老朱说:惠南就是南汇,南汇就是惠南,我们本地人,都认同惠南的,至于滴水湖,我们南汇人是不太认同的。

老朱之所以

前些年,老朱跟着女儿,一起搬到了花木地区。

这一下,让老朱内心南汇情节更为浓厚。人在浦东,心在南汇,是老朱心里的真是写照。

老朱定期举办群活动,回到惠南邀请很多朋友,一起喝茶聊天。

我提出想参加茶话会的建议,被老朱拒绝了。

老朱说:只有南汇人可以参加,你是市区人,不可以的!

后来经过他们群友讨论,以后可以让我以观察员的角色旁听一次。

每次茶话会,大家都神采奕奕,商量如何恢复惠南镇的县治地位,一阵口落悬河之后,大家各自回家。

尽管大家这么做,似乎是没有结局的事情,但却乐此不疲的,为了自己家乡,贡献一份力量。

崇明篇

我有个好朋友黄兄,祖籍崇明,但已经生长在嘉定了。

为了我这个专题,黄兄专门联系了自己的老父亲黄老先生。

黄老先生前些年,还居住在崇明,这几年被黄兄接到嘉定了,两家人住的近一些,方便照顾。

以下引用黄老先生的文章。

乡土情结:

作为出生在崇明土生土长的崇明人,对故乡的乡土情结永远不会忘却。自六二年考上大学离开故乡,除退休后回乡居住十年外,已离开故乡整整五十多个年头了。现已是耆耆老人。家乡话已改了不少,但说话大家一听还是个崇明人。这就是永远忘不了的乡土情结。

退休后,写了一个“小小回忆录”,从43年10月出生到高中毕业。崇明十九年的童年生活和求学之路,一直到大学学习,毕业工作,直到退休后的退休生活近五万余字。还另写了崇明童年生活的“童趣小集锦”,十三个小节。退休后回崇明十年的田园耕作生活,和见到的崇明诸多鸟类有趣见闻……. 这些都是乡土情结的具体生动体验。

老了,还有一个“叶落归根”强烈理念,渴望还能埋葬在出生的土地上…….

说到老家崇明,崇明交通,从我读书时的只有1到2班,南门到十六铺的轮渡,到现在崇明长江大桥和隧道,还要通上地铁,这非常好,但对崇明中部及西部人来说还十分不便,真希望早日开通高铁,方便崇明老百姓交通出行。

上海将崇明规划为上海后花园,创建世界级生态岛,这是大好事。但对于崇明百姓来说,少了就业机会。年青人只好弃岛而向外发展。岛上只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已至经济发展无法推进。因此我认为住岛的崇明人应有“生态补贴”。岛内交通也应实行二元乘车和一元换乘,减少岛内出行费用。

发展旅游业,交通是关键,应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以上只是一些小小的建议,作为崇明人的一点希望。愿崇明越来越好,崇明老人生活越来越幸福。

二零二五年三月四日

黄亚勇

奉贤篇

小徐是奉贤东部的城厢人士,也就是奉贤人所称的东乡人。

小徐非常出色,大学毕业后就在一家央企工作,现在工作待遇非常优厚。

小徐的老婆是南桥本地人,后来两人一起在南桥的奉贤新城,买了一套商品房。

我到小徐家参观,发现地理位置真不错,对面就是南桥核心地段百联,出门购物、交通都很方便。

我询问小徐,是不是每个东乡人,最后都要在南桥买房子。

小徐说:不光东乡,整个奉贤的人,都以南桥买房子为荣。没有南桥房子,就和你们市区人没有房子一样的。

对于东乡,小徐心里显然也是有所牵挂。

小徐说:知道为什么南桥东边的房子那么贵吗?因为东乡人都买在这边,以表思乡之情。

我告诉小徐,之前也去过东乡那边,因为我女朋友,就在那边买了房子。

我拿出手机照片,给小徐看,小徐居然说,我拍到了他家。

我说:其实东乡也很好呀,碧水蓝天,空气清新,我很喜欢呢。

小徐不以为然,直言不讳的说:你是以游客心态,看待我们家乡。你来我们家乡旅游,来看看,我很欢迎,但是呢,你的看法只停留在表面。因为有本地人和游客的观念差异。就比如游客喜欢安静无污染乡村,但本地人更希望有发展潜力,有各种设施、各种工厂、就业机会、教育资源。一个偶尔来一次的游客,和一个长期住在当地的人,他们对当地感知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利益诉求也是不一样的。很多市区人,都有这种游客心态,其实这是非常表象化的。其他不说,当地人孩子要读书吧?要有起码的配套吧?我举个例子,很多人喜欢冷清的郊区古镇。殊不知,这不是古镇啊,是人造景点呀,你们喜欢冷清,意味着亏本。以后这里保安工资都付不出,还能维持下去吗?没有收入就没有基础维护,连消防队都紧缺,XX镇消防车要半小时才来,这都不是新闻了。

小徐说完这一通话,然后拍拍我肩膀,说:小开,我知道你会如实报道我的话,所以才对你说那么多。我是对事不对人,你别往心里去,对了,我们一会去对面百联吃一顿。

我笑笑,说:好的,没问题。

小徐去拿东西了,而我还在回味刚才那段话,发现自己真的是游客心态,对于东乡老百姓的诉求,是非常陌生的。

渐渐地,我陷入了沉思...

0 阅读:1

小开说上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