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把座椅往后调了一点,结果后排的大爷直接站起来打了我一拳!”孟女士在派出所气得直掉眼泪。
这事发生在哈尔滨开往大连的G720次高铁上。
孟女士坐在靠窗的位置,觉得坐久了有点累,就随手把座椅靠背往后调了一下。
没想到,后排的李大爷立刻不乐意了,拍着座椅大声喊:“你往后调这么多,我腿都没地方放了!你是不是不讲理?”
孟女士回头解释:“我就调了一点啊,没碍着你吧?”
结果,李大爷情绪越来越激动,直接挥拳打了孟女士的头。
高铁乘警赶来后,才把两人分开。到站后,他们被移交派出所处理,最终在民警调解下和解。
但这事儿却在网上炸开了锅:调座椅到底算不算“影响别人”?后排乘客不舒服,是该忍着,还是有权利发火?
一张座椅,调出了多少矛盾?
其实,高铁座椅调节问题早就不是新鲜事。
有人觉得,座椅能调节就是我的权利,我累了就往后靠一点,天经地义;但也有人认为,你的座椅往后调了,牺牲的就是后排乘客的腿部空间。
这种“权利冲突”,经常让人坐在高铁上心里不痛快。
其实,像李大爷这样的老年乘客,对空间的需求更敏感。腿脚不灵便,座椅往后一调,可能就真的觉得被“挤得难受”。
但反过来说,孟女士调座椅也是为了自己的舒适,这本身并没有错。
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调座椅本身,而在于缺乏沟通。
很多时候,矛盾的发生就在一瞬间。如果孟女士调座椅前,能回头看一眼、说一句:“不好意思,我想调一下座椅,您方便吗?”可能李大爷也不会觉得被冒犯。
反之,李大爷如果在感到不舒服时,先礼貌提醒:“姑娘,麻烦别调太后,我腿有点伸不开。”
双方各退一步,这场闹剧也许根本不会发生。
但不得不说,类似的冲突频发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高铁座椅调节的“规则”太模糊了。
座椅是可以调节的,但到底调多少合适?需不需要征得后排乘客的同意?铁路部门从来没有明确说明过。
正因为没有标准,大家只能靠“道德感”来约束自己,而道德感这东西,显然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
也许铁路部门可以考虑在座椅设计上做些改进,比如增加调节的限度标识,或者在购票时提醒乘客注意座椅使用礼仪。毕竟,公共空间需要的不是“你争我抢”,而是规则的约束和彼此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