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汉朝无疑是一个璀璨夺目的朝代。
它不仅因统一、强盛、开放而名垂青史,更因其在养老方面的诸多举措,而为后世称道。
在汉朝,老年人的地位之高、待遇之优,堪称古代社会的一大奇观。
那么,汉朝究竟是如何养老的呢?

"百善孝为先",汉朝统治者深谙此道。
他们将"孝"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并身体力行。
早在汉初,刘邦就颁布了一条养老令,将"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者置为"三老",免除徭役,并在重阳节赐酒肉。
此举不仅体现了,国家对老年人的关怀,更为尊老敬老树立了榜样。

汉朝的尊老之风,在文景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多次下诏赐物,要求"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
他每年都会派使者巡视各地,考察百姓尊老情况,对善待老人者予以表彰,对虐待老人者严加惩处。
景帝刘启更是亲自告诫太子,要"事亲则孝,接下以谦",为尊老敬老做出了表率。

到了汉武帝时期,尊老更是成为一种制度化的行为。
武帝颁布了《受鬻法》,明确规定乡里以年龄排定尊卑贵贱,老年人享有优先权。
同时,他还设立了专门的官职"养老长",负责照料鳏寡孤独的老人。
在武帝的大力倡导下,尊老敬老蔚然成风,上至朝廷百官,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以善待老人为荣。

东汉时期,尊老之风更进一步。
明帝刘庄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养老宴会,宴请天下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赐以酒食,授以王杖,以示尊敬。
他还亲自拜访高龄老人,询问他们的生活起居,体恤他们的疾苦。
这种由皇帝带头,朝野上下共同参与的尊老活动,使得汉朝成为中国古代尊老养老的典范。

在汉朝,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得到朝廷赐予的"王杖",也称"鸠杖"。
这种雕有鸠鸟头像的手杖,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意味着诸多特权。
持王杖者,地位崇高,犹如皇帝的使者。见到他们,必须恭恭敬敬,不得有丝毫怠慢。
《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一个叫吴赏的小官,因为无故殴打一位持杖老人,被判了死刑。
可见,冒犯持杖老人,在当时是何等的大不敬。

持王杖者还享有,种种优待。
他们可以自由出入官府衙门,不受阻拦。
他们行走在街道上,即便是达官贵人的车驾,也要为他们让路。
甚至,他们还可以在天子专用的"驰道"上通行,连皇帝见了也要避让三分。

除了尊崇的地位,持王杖者在经济上,也有诸多优惠。
他们可以免除徭役,减轻赋税。
朝廷还会定期赐给他们酒肉粮食,让他们安享晚年。
东汉时,朝廷甚至允许他们开设酒铺,而酒在当时可是朝廷的专卖品。
这种种特权,让持王杖者真可谓是"一杖在手,天下我有"。

在汉朝,老年人不仅享有崇高的地位,还掌控着家中的经济大权。
据《史记》记载,汉文帝曾下诏:"父母在,不许别籍异财。"
这意味着,只要父母健在,子女就不能擅自分家析产。
同时,为了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汉朝还规定,子女必须善尽赡养之责。
如果儿女不孝,老人可以处置其财产,用以自给。
这种"家财父掌"的制度,让老年人在家中的地位更加稳固,生活也有了保障。

在汉朝,赡养父母不仅是道德责任,更是法律义务。
据《孝经》记载,汉代规定"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父母所爱,敬而不失;父母所恶,谨而远之"。
如果子女不尽赡养之责,轻则受到舆论谴责,重则要受到法律制裁。

在养老方面,汉朝不仅重赏,也重罚。
对于那些不尊敬老人、不赡养老人的人,汉朝的法律可谓严惩不贷。
据甘肃武威出土的汉简记载,如果殴打老人,情节严重的,要被处以极刑。
即便是官吏,只要无故侮辱持王杖者,也要被判处死刑。
可见,在汉朝,不敬老是一种大不敬,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

不仅如此,汉朝还将"不孝"列为"十恶不赦"之罪。
据《二年律令》记载,如果子女不赡养父母,情节严重的,也要被处以死刑。
这种严厉的惩戒措施,有力地维护了老年人的权益,也为养老送老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尽管汉朝倡导"父慈子孝"的家庭伦理,但并非所有老人,都能享受到儿女的赡养。
对于那些鳏寡孤独、子女不能尽孝的老人,国家也会给予适当的照顾。

据史书记载,汉文帝曾诏令地方官,为贫苦老人修建养老院,供给他们饮食起居。
他还设置了"孤独长",专门负责照料无子女的老人。
到了东汉,这种养老院更是遍布全国,据说仅洛阳一地就有三千多所。
这些救济机构的设立,体现了汉朝政府对困境老人的关怀。
它们犹如一张保障网,兜住了那些最为脆弱、最易被遗忘的群体,让他们在人生的暮年也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养老,离不开医疗。在这一点上,汉朝也有诸多制度性的安排。
在官方层面,汉朝设有太医署,负责皇家和朝廷的医疗保健。
太医署中的医官,大多医术高明,他们常受命为年迈的皇亲国戚、朝中大臣诊治疾病,可谓是"御医"级别的存在。
在民间,医疗则主要依靠,私人开设的医馆和世医世卜的家族。

汉代民间医学颇为发达,名医辈出。像张仲景、华佗这样的医学巨擘,都在民间行医,而他们的医术,对于老年人的健康保障,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汉朝政府还设有医学官吏,负责管理和监督民间医疗活动。
他们经常深入民间,为百姓治病施药,并向民众传授医学知识、养生之道,提高老百姓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汉朝之所以能形成良好的养老风尚,除了周全的制度,还有深厚的文化土壤。
其中,以"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化,发挥了关键作用。
汉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孝"的宣传教育。
他们将"孝经"纳入学校教材,要求民众"在家从父母,出则从师长",倡导"亲亲"、"尊尊"等伦理道德。
在这种"孝"文化的熏陶下,尊老爱老、善待父母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与"孝"并行的,还有"义"的教化。
汉代崇尚"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提倡舍生取义、重信守诺的价值理念。
在这种"义"文化的影响下,赡养老人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
正是在"孝"与"义"的双重教化下,家国情怀、仁爱之心在汉代社会广泛弘扬,而尊老敬老,更成为一种人人向往、人人践行的社会风尚。

综上所述,汉朝的养老制度可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缩影。
它涵盖了思想引领、身份尊崇、经济保障、医疗救助、伦理教化等诸多方面,构建起一个较为完善的养老体系。
这种体系,不仅保障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更滋养了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参考资料《汉书》
《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