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张幼仪是民国时期传统女性的代表,那么陆小曼就是民国时期拥有新思想女性的代表。
一个人,如果拥有美貌,定会让人眼前一亮,如果再有气质加内涵,更是不可多得,如果还有才华,那就近乎完美了。而陆小曼就是集美貌,集气质,集才华于一身,名副其实的“一代才女”、“旷世佳人”。
这位才女佳人,风流才子徐志摩为她疯狂,翁瑞午为她情根深种,就连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都不由得对她心猿意马,说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就是这样的奇女子,习惯了被追捧,称赞,才把最好的年华浪费在了无谓的社交上之。多少人为她深感惋惜。
1903年11月7日,上海孔家弄的一个大户人家陆家,迎来了家中最后唯一一个幸存下来的孩子。家人为她取名陆小曼,她有一个小名“小观音”是根据她出生的那天为观音菩萨出家成道日而来。她还有一个乳名,叫“小眉”。
小曼母亲曾生育九个孩子,她的八个兄弟姊妹都先后在幼年和青年时便夭折。作为陆家排行第五的小曼,是陆家唯一的希望,可见陆家对她的期盼和宠爱有多深。
陆小曼的父亲陆定早年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他先后在国民政府内任职高官二十余年,同时也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之一,母亲吴曼华也出生名门望族,还在待字闺中时就多才多艺,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功底,还擅长工笔画。
出生于这样的家庭,父亲和母亲便是她最好的恩师,尤其是母亲的博学才识深深的感染着陆小曼。
陆小曼从小可谓是娇生富养,生活上可以说是雍容华贵,学习上可以说是吃尽苦头。
1909年,六岁的陆小曼完成了她在上海的启蒙教育,随母亲起程前往北京,与父亲一起生活。
1910年起,小曼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学习,1912年升入北京女子中学,六年后的1918年,父亲陆定又花重金将陆小曼转入北京圣心学堂读书,在此期间,陆定还专门为她聘请了一位英国女教授学习英文。这一年,小曼十五岁。
圣心学堂是一所由法国人创办的女子学校,这里全是绅士闺秀、才子佳人。
陆小曼在这里学习了英文、法文,钢琴和油画。她的各科成绩都出类拔萃,可以说是众多才子中的佼佼者。
据说曾有位法国人到圣心学堂参观时看到一幅油画,当即就支付了两百法郎给了校方,而这幅油画的作者便是陆小曼。此事让陆小曼在社会上名声大噪。
十几岁的陆小曼,已通晓英、法两国语言,擅长绘画,能朗诵,会演戏,还弹得一手流利的钢琴,写得一手漂亮的字,人也出落得婷婷屹立,婀娜动人。陆小曼所到之处,常有人追随,或为她拎包,或为她开路,此时的她俨然是一副大小姐的派头,神采奕奕。
几年的集体生活中,陆小曼收获了大量的中外知识,还培养了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1920年,十八的陆小曼经过紧张刻苦的学习,她的英、法语水平已经足够与世界对话了。此时的她既有沉鱼落雁的姿色,又有举手投足间的优雅。既有秀外慧中的文化功底,又有新世界摩登的时尚追求。
也就是这一年,陆小曼迎来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北洋政府外交部的外交官顾维钧,要圣心学堂推选一位精通英文、法文的美女在校生,到外交部做兼职翻译和外事接待工作。作为校花的陆小曼成为了不二的人选
陆小曼的工作包括对外国使节随行人的接待,引导,翻译,餐桌上和舞会上的交际应酬,等等。尽管陆小曼在其中扮演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但她的工作对她来说游刃有余,做得十分出色。
在工作期间不难看出陆小曼的机智勇敢,还有爱国情怀。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陆小曼看到的几乎都是达官贵族,社会名流的奢靡生活,也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中 ,陆小曼的贵族习气正在悄悄萌芽。
当她还是处在花季年华时,便已赢得了来自世界的鲜花、掌声和名誉。三年的外交生涯,她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社交名媛。
她的美不仅深受中国人喜爱,同样也受到美国人的青睐。后来还有好莱坞电影公司给陆小曼抛来橄榄枝,希望她去美国拍电影。只是陆小曼不想为外国人拍戏,对钱财也毫无重视,便婉言谢绝了。
1924年,21岁的陆小曼迎来了第一任丈夫王赓。
王赓生于1895年5月15日,祖籍在江苏无锡,家道衰落的王赓从小勤奋上进,学业有成。他一表人才、文武双全、少年得志、人品绝佳,
陆定夫妇精心挑选的女婿,陆小曼自然没有意见。于是,1922年,19岁的陆小曼便嫁给了27岁的王赓,她的婚礼之隆重,轰动了整个京城。
婚后,王赓颇为争气,对待工作尽职尽责、办事干练,凭借对工作的热情饱满和优异表现,在短短的时间内连升三级,陆定夫妇对这个乘龙快婿甚是满意,只是苦了这美娇娘。
王庚一门心思的扑在了事业上,却常常忽略了家中还有一位貌美如花的妻子,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逐渐消耗了陆小曼的耐心。
她喜欢打牌,王赓觉得无趣,她喜欢跳舞,王赓认为庸俗;她喜欢交际,王赓嫌弃浅薄。王赓沉默寡言,她认为不浪漫;王赓严谨,她抱怨呆板;王赓节俭,她嫌弃小家子气。很快两人到了相看两厌的地步,简直无法相处了。
王赓是文学研究会的会员,很早便和胡适认识,胡适见到陆小曼后,称她为“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甚至说:“你到了北京,不见王太太,等于没到过北京,”这样的话。可见胡适心中有着陆小曼的一席之地。胡适看到陆小曼不开心,便介绍了不少朋友给她认识,其中也包括徐志摩。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硖石,他出生名门望族,是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诗人,徐志摩18岁时,父母便自主替他配婚,其妻子张幼仪同样出生于名门,因一个思想前卫,一个思想守旧,徐志摩和张幼仪的这段婚姻只持续了七年,此时徐志摩的心里早已装着一代才女林徽因,而林徽因已是梁思成的妻子。
胡适看到这个名鼎鼎的青年才子为情所困,便推荐他到北大做教授,希望他能振作起来,胡适也时常带他参加各种社交,结识朋友,分散他的注意力。
徐志摩和陆小曼刚认识的时候只是好朋友。陆小曼让王赓陪自己玩,王赓因工作原因转身让徐志摩陪她。徐志摩找王赓出去玩,王庚又让陆小曼陪他去。
徐志摩与陆小曼就此相识相知,一个多情才子,风流倜傥。一个绝美佳人,窈窕淑女。
老天在恰到好处的年纪安排他们相遇。徐志摩疯狂地迷恋着陆小曼,陆小曼也对这位多情才子痴迷。当他们不再遮掩,流言蜚语也随之而来。
王庚得知消息后,匆匆从哈尔滨赶回北京,身为军人的他,处理事情也简单干脆,枪指着徐志摩,恨不得一枪将他打死,最终归回理智才让徐志摩幸免以死。
承受着舆论的压力,又遭受父母的逼迫,此时的陆小曼决定跟随王赓去哈尔滨,想过一段平静的日子。
郎有情妾有意,世俗的眼光和舆论的压力,也没有将他们二人分开。这大概就是命里躲也躲不掉的劫。
王赓认识到自己给不了陆小曼想要的幸福,便决定放手,这样的决定,大概是情到深处才会有吧!
王赓答应离婚后,陆小曼喜不自胜。只是,她的高兴,很快被痛苦所取代。她怀孕了。这个小生命,是王赓的。她此时正极力与王赓断绝关系,孩子的到来让她陷入尴尬的境地。
她想活得彻底,想彻底属于徐志摩,这孩子自然是不能留下。她便去德国人开的诊所做了流产手术,因手术出现意外,她从此再也无法生育了。
1925年年底,22岁的陆小曼与第一任丈夫王赓正式离婚,
即便情头意和的两个人都已恢复了自由身,可徐志摩父母却不同意他们结婚,徐父只认定自己挑选的好儿媳张幼仪,她克己守礼、勤俭持家、恪守孝道,试问这样的儿媳那个老人不喜欢呢?
徐志摩和陆小曼无奈之下求助了胡适,当然徐家二老还要徐志摩应得张幼仪的同意。
经过一番努力,1926年8月14日,农历七夕,陆小曼和徐志摩在北海公园举行了订婚仪式。婚礼当天,胡适担任主持人,金岳霖担任伴婚人,梁启超担任证婚人。只是他们的婚礼,未曾得到过徐家二老的祝福。
婚后,1926年10月,徐志摩辞去工作,奉父母之命带着陆小曼回到了浙江硖石老家。
徐申如曾说过结婚费用自理,徐家概不负担。然而,徐志摩是他唯一的独子,他虽万般不喜陆小曼,到底爱儿心切,还是为他们夫妇修建了一座中西合璧式二层楼房。只愿他们相守一生,不辜负父母的这番良苦用心。
徐志摩和陆小曼终于过上隐居生活。他放下名利,不再四处漂泊,直到1927年1月,北伐战争,随着战事临近,陆小曼和徐志摩被迫离开硖石老家,随后移居上海。
初到上海,由于徐家二老早已断绝他们的生活用度,徐志摩夫妇过得颇为清苦,此时的上海,绚烂繁华、醉生梦死。加之陆小曼过惯了优渥的生活,徐志摩想通过泰戈尔的秘书恩厚之帮助下写信求助远在欧洲的胡适,提出离开此地和妻子陆小曼一同去国外念书的想法。
恩厚之是胡适和徐志摩的好友,收到求助信,立刻从英国给徐志摩汇来二百五十英镑作为差旅费。
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足够他们在欧洲生活一段时日。当然,也足够让他们在上海生活一段时间。
有了这笔不小的数目,陆小曼瞬间恢复了天性,她每天周旋于人群中跳舞,打牌,又开始了名媛生活。看到此景,徐志摩想带她出国,天生娇弱的她又病倒了,等病好些,她又开始过着灯红酒绿,在徐志摩看来毫无意义的生活。无奈之下,徐志摩只得再谋差事,解决基本生存问题,而出国留学的事情只好暂且搁浅。
徐志摩和陆小曼搬至上海后,陆定夫妇也搬了过来。此时的陆定不得志,只好来投靠女儿。徐志摩供养挥霍无度的陆小曼已颇为吃力,如今再加上岳父岳母,,不得已只能再找其他兼职。
才华横溢的诗人徐志摩,不承想被生计所累。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四处兼职,再无时间创作。即便他每月可以挣到六百元至一千元银洋,也满足不了陆小曼巨大的花销。
生活就这样变了味,他每天奔走于劳碌的生活,四处授课,无暇陪伴她。而她却不肯为他放弃奢靡生活甘愿做个贤妻良母。
徐志摩竭尽全力,给陆小曼最好的物质生活,但在陆小曼眼里,这些不过是最平常的生活。她习惯了挥金如土。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陆小曼在上海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她每天近午才起床,天快亮才休息,她家里宾客如云,她还喜欢认干女儿,而且对她的干女儿们出手阔绰。
她便是她,只活出自我,不为任何人改变,也不为任何人低眉。她不似林徽因,爱过却选择转身;更不似张幼仪,为爱甘愿隐忍和付出。
1927年夏,24岁的陆小曼受“慰劳北伐前敌兵士会”邀请,开始登台献艺。她唱了一出昆曲《思凡》、一出京戏《汾河湾》。因为排练辛苦,本就身体不好的陆小曼感到体力不支,。
徐志摩对陆小曼疼爱有加,自是不愿让她如此辛劳,徐志摩便投其所好,他们夫妻二人在家一个想,一个写,共同创作出《卞昆冈》。
只是这样一来,陆小曼会演戏的名声一旦打出去,新的邀请便接踵而来。朋友也越来越多,徐志摩见再也管不住她,只好由她去了。
此时,多情才子翁瑞午走进了陆小曼的人生,翁瑞午家财万贯,唱京戏、画画、鉴赏古玩都不在话下,他为人风趣,生平两大爱好,一个是抽鸦片,另一个就是追女人。他家有贤妻,却也如此。
翁瑞午随丁凤山学习过中医推拿,每当陆小曼旧病复发,徐志摩便请他为陆小曼按摩,每次都能做到手到病除。有时翁瑞午见陆小曼太过痛苦,为了减轻病痛,叫她吸食鸦片。此后,的二十多年,陆小曼对鸦片不离手。
看到陆小曼堕落、颓废的样子,徐志摩劝他戒掉鸦片,可陆小曼一意孤行,他们的日子在不断的争吵着。
不知何时,陆小曼已习惯徐志摩不在身边,陆小曼的生活里,再也不需要徐志摩。
1930年冬,徐志摩去沈阳看望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徐志摩希望陆小曼能来北平,而陆小曼迟迟不肯来。他们在信中不断争吵。看到梁林夫妇如此幸福,而他总是形单影只,心里不免凄凉。
陆小曼不在乎任何女人,唯独在乎林徽因,因为她知道林徽因是徐志摩此生爱过的女子。
徐志摩在一次去北平听林徽因演讲途中,所乘坐的由南京飞往北平的“济南号”飞机在飞往北平的途中坠毁,徐志摩当时头部撞出大洞,门牙全部脱落,他为了求生艰难爬行,最终还是无力回天,就这样走了。那一天是1931年11月20日,
这一年,陆小曼二十九岁,徐志摩三十六岁,徐志摩去了,她的心也跟着走了。哀莫大于心死。
徐志摩骤然离逝,朋友们将这场意外推到了陆小曼身上,是她不肯北上,是她醉生梦死、挥金如土,才令徐志摩突发意外。
徐志摩的追悼会,徐父拒绝让陆小曼参,世人都生生将这场意外归咎于她。一时间,陆小曼不再是万人追捧的名媛,那些她曾经的好友,大多因这场意外与她不相往来。
经历了生死,她想为他做点事,便开始着手整理徐志摩生前文稿,徐志摩宠爱了陆小曼五年,陆小曼想用余生为他弥补。
陆小曼都不予计较了,他只想为徐志摩完成最后的遗愿。
1933年,陆小曼整理了徐志摩在1926~1927年写的《眉轩碎语》,并发表在《时代画报》上。1936年,陆小曼又整理了她与徐志摩的来往书信,出版了《爱眉小札》。
1934年,陆小曼加入中国女子书画协会。1941年,在上海大新公司举办个人画展,参展作品100多幅,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赞赏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陆小曼是时间里除了画画,写作和阅读,其余时间都在搜集和整理徐志摩书籍,
1939年10月,她写下了《中秋夜感》,在文章中再一次怀念徐志摩。
1947年,陆小曼去医院戒毒。她不再用鸦片麻醉自己。同年,她写下了约两万字的短篇小说《皇家饭店》。
在此期间,翁瑞午供养着陆小曼大部分的生活费用,徐志摩去世七年后,他们正式同居,即使家道中落,翁瑞午变卖书画古玩,他也依然对陆小曼不离不弃。
1956年4月,五十四岁的陆小曼在陈毅市长的关怀下,成为了上海市文史馆的一名馆员,从此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经过陆小曼的刻苦努力,1949年和1955年,她的作品连续两次入选全国美术展。
1958年,陆小曼进入上海中国画院当画师,并加入上海美协。1959年,她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还领到一张华东医院免费就诊卡。同年,小曼被评为全国美协“三八”红旗手。
1960年前后,正处于国家物资匮乏时期,这样的条件下,翁瑞午也愿意尽全力为陆小曼弄吃食。
1961年,翁瑞午因肺癌离世。生前还不忘将陆小曼的生活嘱托给他的好友多多照顾。自此,他生命中的三个有交集的男人都离她而去。
1964年前后,小曼的身体每况愈下,肺气肿加哮喘,使她咳喘不止,挨到秋天,陆小曼不得不住进上海华东医院。
到1965年3月,陆小曼只能靠输氧来维持生命。
1965年4月3日,一代才女,绝代佳人陆小曼永远的闭上了眼睛,享年六十二岁。由于种种原因,她此生与徐志摩合葬的心愿,终究未能如愿。
束语:人这一生,我们不能改变命运的不公,唯一能改变的是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你可以选择在逆境中堕落,也可以选择在逆境中成长,当你向阳而生,前方便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