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太子,被皇帝派到地方上,去管理一些实际事务。既能学习如何治国理政,替未来接班当皇帝积攒经验。又能让太子接触到民间疾苦,未来不至于成为一个昏君。

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很完美。
而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确实也有很多皇帝这么做了。
但历史证明,这种看似完美的选择,真正想要做到完美,实在太难了。

在这类案例当中,最接近完美的一个案例,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东吴政权。
公元209年,就在孙权刚刚在赤壁打赢曹操之后不久,孙权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这就是孙权的长子孙登。而这一年,孙权已经28岁了!
在古代,以孙权这种家世背景,28岁生孩子,已经算是很晚的了。所以对于自己这个长子的出生,孙权特别高兴。再加上当时孙权刚打完赤壁之战,前线一路大胜。这就更让孙权觉得,自己的这个儿子,天生就能给自己带来好运。

后来,在孙登十二岁那年,恰好赶上曹丕篡汉,孙权也成了吴王。而在孙权称王的同时,孙登几乎也同时被立为了王太子。
在立孙登为太子之后,孙权又下令,给孙登安排了一套超级豪华的‘教学班底’。当时东吴最顶尖的人才,都被孙权找来给孙登做老师。就连陆逊,后来都一度陪在了孙登身边。
除了老师之外,孙权还给孙登安排了四个伴读。这四个伴读,分别是诸葛瑾的儿子、张昭的儿子、顾雍的孙子,以及陈武的儿子。另外,等到孙登成年之后,孙权还直接让他聘娶了周瑜的女儿,做了他的太子妃。

可以说,对于自己这个长子,孙权真的是用尽了心思去培养。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孙登也同时成了皇太子。
这一年,孙登21岁。

此时的孙登,在经过孙权多年的教养之后,已经成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所以,孙权也有了历练一下孙登的念头,想要让孙登去地方上历练一下。
就这样,在册封太子之后,孙权果断让孙登出镇武昌,同时让陆逊过去辅助他。武昌是当时东吴长江防线的关键节点,也是东吴对抗曹魏的最前线。在这里,孙登能见到更多东西。而有陆逊的辅助和教导,孙登也能学到很多。
此后三年时间里,孙登一直常驻武昌,得到了充分的历练。而三年之后,恰好孙权的二儿子去世,孙登随即返回孙权身边,开始陪伴自己的父亲。

有了这么一个贴心的儿子,孙权的日子自然就好过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孙登开始长时间在东吴中枢工作。而且,每次孙权出去打仗,或者外出巡视的时候,都是由孙登这位太子坐镇中枢,处理国家的政务。对于这些政务,孙登也能处理的非常不错。
不管怎么看,这样的孙登,都是一个非常合格,甚至近乎完美的太子。
但结果,公元241年,三十三岁的孙登,却忽然暴毙而亡。

在三国历史上,孙登的死,堪称是最大的一个‘黑天鹅事件’。原本在东吴集团内部,因为孙登的存在,太过完美,所有人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但是孙登去世之后,整个东吴高层,都开始陷入了迷茫。
于是,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东吴发生了著名的‘两宫之争’,并且由此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此后,东吴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彻底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在古代历史上,皇帝把太子派去地方历练,其实并不是偶发事件。而且这种方法,却确实也能让太子得到充分历练。但问题是,在这其中,有太多隐藏的问题了。

比如说,皇帝突然驾崩,身在外地的太子没法接班,随后被朝中奸臣矫诏篡权。这种情况的代表,就是秦始皇和扶苏。
比如说,皇帝和太子不在一个地方,然后有奸臣从中作梗,导致太子不得不起兵自保,最后被扣上了一顶造反的帽子。这种案例的代表,就是汉武帝和刘据。
哪怕这中间什么问题都不出,历练出了一个孙登这样的完美太子。但最后,因为太子过于完美,而且提前去世了。一旦太子去世,后续会引发一连串严重的危机。

所以后来,大家吸取了历史经验之后,还是做出了一个最保守的选择。
与其冒着风险区历练太子,还不如让太子留在京城,老老实实等着接班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