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5月(清同治二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畔安顺场,石达开兵败72年后,中国工农红军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转战西南进而北上陕西建立根据地。
与当年的石达开一样,此时的红军也顺利渡过金沙江,计划从大渡河进入川西,然后从川西再北上陕西。
同样的5月,同样急湍的大渡河,那些熟知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红军将领们似乎陷入了一种未知的恐惧之中,虽然没有明说,但谁都知道大渡河的两岸,一岸通往胜利的曙光,而另一岸则极有可能是对72年前那段历史的重演。
当时红军面临的压力和危险并不比石达开少,国民党调集20万中央军并要求川军配合中央军,试图在大渡河对红军形成包围之势,大有将红军消灭在此地的决心,而且为了配合国内的舆论攻势,蒋介石还特意制作了大量写有“大渡河是红军的覆灭之地”的传单到处散发,想以此瓦解红军的斗志。
蒋介石也懂历史,他希望历史能够复刻,他相信此时的红军就是昔年的石达开,大渡河能挡住曾经的石达开,就一定能挡住红军!
然而,蒋介石还是小看了毛主席,毛主席熟读历史,自然对石达开兵败大渡河这段故事了如指掌,当蒋介石的传单飘然而下的时候,毛主席却鼓励将士们:“我们红军是不怕困难的,不能被敌人的阴谋打乱了阵脚”,为了让战士们重拾信心,毛主席甚至主动将石达开的故事讲给众人听,最后他告诉大家:“我不是第二个石达开,所以我们不会被困死在这里”。
虽然毛主席在众人面前做到了胸有成竹,然而5月的大渡河正处于汛期,河流湍急想要让2万多人的大部队顺利过河并非一件容易事。前有川军堵截,后有20多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中央军追击,形势不容乐观!
就在毛主席犯难的时候,时任红军政治部主任的李富春给他带来了一个消息,原来在当时毛主席等中央领导驻地附近有一户农家,农家中有一位耄耋老人,据当地人讲,这位老人早年是清末秀才,有相当高的见识,更熟知当地的风土人情,或许这位老人能够给红军渡河带来一些有用的建议,听罢毛主席便当即要见一见这位老人。
5月25日深夜,毛主席终于见到了这位名叫宋大顺的老人。见到老人之后,毛主席先是主动与他聊起了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事,老人听后也是连连长叹,仿佛时间又回到了少年时代。
老人对毛主席说,石达开率部来到大渡河的时候,他已经记事了,由于他家就在大渡河畔,所以他对石达开兵败一事再清楚不过,说罢老人转头若有所思的看了看毛主席,然后意味深长的说:“虽然老朽年迈,却也能看出来你们是一支仁义之师,如今天下比之当年并无二致,国家疲弊,百姓潦倒,鉴于当年石达开兵败之殷鉴,老朽有一句忠告还望各位长官能够三思,如今汛期,想要渡河只需有桥,离此地300多里有一座泸定桥,你们若是能先敌人一步赶到那里并想方设法让部队在桥对面建立接应的先头部队,想必是能成功渡河的,切记,在路上不要停留,一定不要停留”!
不得不说,宋大顺的建议是至关重要的,而且也吸取了石达开当年兵败的教训,因为石达开当年抵达大渡河后在河边停留了三日,错过了最佳渡河时机,且先头部队渡河后并没有让他们留在对岸接应,也正是这两个原因导致石达开兵败的下场。可以说,老人对毛主席所说的每一个字都是当年石达开和他数千部下用生命和鲜血浇筑而成的,每一个字都价值千金。
毛主席通过老人不凡的谈吐、气质和见识就已然选择了信任,所以与老人交谈结束后,他便立即电令刘伯承带领队部不惜任何代价必须马不停蹄的奔赴泸定桥。
4天之后,也就是5月29日,红军抵达泸定桥,著名的飞夺泸定桥战斗随即打响,再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红军顺利渡过大渡河。
红军主力渡河成功后,毛主席曾忍不住感叹道:“这次成功离不开宋大顺先生的帮助,正是因为他,我们才没有重蹈石达开的覆辙”。
当然了,红军能够顺利抢夺泸定桥并渡河成功的因素是诸多的,如川军与中央军的不合也是其中之一,但宋大顺的功劳更不能忘记。
宋大顺,这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他仿佛撕裂了时空一般,让历史显得那么的让人感到不真实,然而他的故事并没有因此而彻底结束,又或者说,历史并没有就此驻足。
1983年,为了纪念红军强渡大渡河,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在四川安顺场落成,邓小平亲提“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从此以后,一个名叫宋福刚的13岁小男孩跟着父亲宋光华成为了这里的一名协管员,他的父亲后来又成了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陈列室的管理员。2003年,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开馆,江泽民为纪念馆题写馆名,而昔年那个13岁的小男孩儿此时已经而立之年了,纪念馆开馆后,他便来到纪念馆,成为这里的一位普通的工作人员,2021年,宋福刚成为纪念馆副馆长。
对了,宋光华和宋福刚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们的祖父和曾祖父就是那位见证了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和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清末老秀才——宋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