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席的晚年岁月里,《枯树赋》成为他最为钟爱的作品。尽管工作人员对他关怀备至,但在亲情的层面上,他始终难掩孤寂。特别是与江青之间的隔阂与分歧,更令主席深感痛心。
随着岁月流逝,主席的精神支柱主要来自周恩来总理这位历经风雨的亲密战友。两人在战火纷飞中结下的深厚情谊,为建国后的共同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步入暮年,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显得尤为珍贵。
林彪在"九一三事件"中的覆灭,给主席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江青的政治图谋被主席识破,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主席身心俱疲,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之中。
1972年初,主席因长期劳累导致肺心病急性发作,出现严重缺氧症状。在突发休克的危急时刻,值班护士吴旭君及时发现并迅速组织医护人员展开抢救。
突如其来的急救场面让在场人员略显无措,部分人更是首次目睹重症患者的抢救过程。
胡旭军医生迅速将主席扶起,同时采用规律的后背叩击手法进行急救。医疗团队立即为患者注射了急救药物。在整个抢救过程中,胡旭军持续呼唤着"毛主席",以保持患者的意识清醒。
经过紧急救治,主席逐渐恢复了意识。他睁开双眼,看到周围满是担忧的眼神,显得十分困惑。刚从抢救中苏醒的他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只是轻声询问众人为何聚集在此。
刚从休克中苏醒的主席露出一丝微笑,轻声说道:"仿佛只是打了个盹儿。"
周总理迅速赶到主席房间,紧握住主席的手,他本就清瘦的面容此刻显得格外疲惫。
得知主席病情危急后,周恩来总理立即从西花厅赶往游泳池。然而到达目的地时,他在车门前徘徊良久,迟迟不愿下车,难以接受这个令人心碎的事实。
面对生死攸关的时刻,即便是坚毅果断的国家领导人也不免流露出深沉的忧虑。目睹主席脱离危险,总理虽如释重负,却依然难掩内心的复杂情绪。
面对当前的复杂局势,主席展现出远超总理的冷静与克制。经历过生死关头的他,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如何妥善处理眼下的全局性问题上。
在低声交流中,主席特别叮嘱总理:“关于我休克的情况,绝对不能透露给江青!”
作为党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江青在毛泽东病重期间仍以合法配偶身份身处权力中心。从任何角度审视,她都有权了解毛泽东的健康状况。然而,毛泽东为何对这位理应享有知情权的伴侣表现得如此疏离?
主席之所以作出这番交代,实属迫不得已。他刻意向江青隐瞒自身状况,主要基于两个关键考量。
在毛泽东晚年,江青作为妻子未能履行应尽的职责,这一失职行为令主席深感失望。
在主席晚年健康恶化期间,江青屡次干扰医疗工作,对尽心尽责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频繁发难,不时还施加威胁。
主席最终采取强硬手段,通过拒服药物迫使江青停止干涉,从而营造出一个相对平静的医疗环境。
因此,如果江青获悉主席病情危急正在抢救的消息,势必引发相关人员的不安,这也是主席基于全局考量所作出的决定。
局势发展表明,主席正逐步疏远与江青的关系。
随着林彪集团的垮台,主席对江青集团的实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不仅注意到江青不断膨胀的权欲,更无法接受曾经温婉贤淑的妻子逐渐变得独断专行、沉迷权势。这种转变使他坚决断绝了与江青的任何往来。
1974年3月20日起,主席采取了不再接见江青的措施,其内心的挣扎与难言之隐通过致江青的书信表露无遗。
八旬高龄的我身患重疾,你却毫不体恤。凭借特殊身份,若我离世,你将如何应对?你总是忽略重要事务,却执着于琐碎小事,希望你能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