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逝世,江青推荐王洪文致悼词,叶剑英:只有邓小平够资格

有画说历史 2025-03-14 18:08:30

1976年1月8日,北京传来噩耗,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政治家、军事战略家和外交家,同时也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周恩来同志与世长辞。

在中央政治局会议进行过程中,汪东兴突然走进会议室,向与会人员传达了周恩来总理于当日9时57分病逝的消息,语气显得格外沉重。

邓小平在汪东兴发言结束后立即起身,面对一片寂静的会场,他面色凝重地发布了三项指示。

迅速向主席汇报,着手成立治丧委员会。

中共中央发布讣告,要求所有驻外使领馆降半旗致哀。

海防部队已接到指令,立即启动最高级别战备状态。

获悉周恩来总理辞世的噩耗,邓小平、叶剑英与华国锋等领导人立即奔赴305医院,与这位杰出的政治家进行最后的诀别。

在周总理的病榻旁,众人静默许久后,邓小平打破沉寂,沉声道:"请恩来同志安心长眠。"随后,他对着周总理的遗体恭敬地行了三个鞠躬礼。

考虑到毛主席可能难以承受这一噩耗,其身边人员选择暂缓告知。直至下午三点,在收到政治局送来的周恩来总理讣告初稿后,工作人员才将文件呈递给他阅览。

1976年1月8日,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周恩来同志因癌症不治逝世。作为中国人民敬爱的伟大革命家,他的离世令全国人民深感悲痛。

得知这一情况,毛泽东同志沉默不语,缓缓合上双眼,片刻后,眼角悄然淌下了泪珠。

鉴于毛主席当时的健康状况不佳,他无法亲自前往医院为战友送别。

邓颖超在周恩来的病房内,竭力克制着内心的哀伤,向在场的中央领导转达了总理临终前留下的三项嘱托。

不举行告别仪式,避免特殊待遇。

不举行追悼仪式,后事安排务必遵循简约原则;

遗体火化后将骨灰播撒在祖国大地,不留存纪念。

在场领导人对这三点要求立即表达了反对意见。邓小平情绪激动,声音哽咽地强调:"告别仪式和追悼会必须举行,骨灰也应当保存。这不仅是我们个人的意愿,更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倘若我们同意这些要求,将如何向人民解释?"

在邓颖超的多次坚持下,此事最终交由毛泽东主席定夺。面对周恩来总理的遗愿,主席也深感为难。经过深思熟虑,他含泪批准了其中一项请求:"将骨灰撒向祖国大地,不作保留。"

经过讨论,叶剑英、李先念和汪东兴等人都认可了悼词文本,然而在由谁为周总理致悼词这一问题上,众人产生了分歧。

当众人还在斟酌人选之际,江青主动起身,建议道:"让王洪文来念悼词吧。"

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副主席,王洪文在党内地位显赫,然而其革命资历相对有限,与周恩来之间并未建立起深厚的战友关系。

王洪文随即明确表示自身能力不足。

张春桥作为"四人帮"成员之一,对王洪文的能力提出质疑,最终决定由叶帅负责悼词宣读。

叶帅随即起身,摆手表示否定:"无论从级别还是经验来看,我和他都不适合。小平同志才是最恰当的人选,我建议由他来主持总理的追悼仪式。"

针对"四人帮"对邓小平致悼词的反对意见,党内多数同志仍坚持认为由他主持这一仪式最为恰当。

邓小平16岁前往法国半工半读时,与周恩来结识,这次相遇深刻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周恩来的指导下,邓小平投身于革命宣传工作。

邓小平出任副总理一职源于周恩来的举荐。在周恩来赴苏联访问及因病休养期间,中央日常事务由邓小平全面负责。

在会议闭幕之际,悼词的最终审核流程正式启动,经邓小平审查后呈递毛主席批示。获得主席批准后,1月15日下午三时,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庄严的周恩来追悼仪式。邓小平神情凝重,面露悲戚,用沉重而哀伤的语调宣读了悼词。

邓小平哽咽着念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都为失去总理深感悲痛"这句话时,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整个会场已被此起彼伏的抽泣声所笼罩。

0 阅读: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