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爱而不得深情向往,清新空灵唯美意象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注释

蒹(jiān):未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为:凝结成。所谓:所说的,所怀念的。伊人:那人,指思慕对象。一方:那一边。溯洄:逆流而上。溯游:指顺流而下。从:追寻。阻:险阻,道路难走。宛:宛然,好像。晞(xī):干。湄:水和草交接处。跻(jī):升高,形容道路又陡又高。坻(chí):水中的沙滩。涘(sì):水边。右:迂回曲折。沚(zhǐ):水中的沙滩。】

微雨直译:

芦苇莽苍苍,白露凝成霜。我思念之人,站在水那方。逆流去追寻,道路崎岖长。顺流去追寻,像在水中央。

芦苇郁青青,露珠多晶莹。我思念之人,站在水那边。逆流去追寻,路险难攀登。顺流去追寻,像在河滩上。

芦苇密稠稠,露珠没干透。我思念之人,站在水那头。逆流去追寻,路险弯又弯。顺流去追寻,像在河之洲。

《蒹葭》一诗几乎家喻户晓。这当然得感谢琼瑶阿姨多年前据此改编的电影《在水一方》。虽然她对诗中很多语句,理解得并不准确,但把它理解为一首情诗的基调基本不错。因为这首诗表面看来,就是一首爱而不得、深情怅惘的爱情诗。

但你细细琢磨,诗中思慕的对象“伊人”容颜模糊,性别不明,说是情人、恋人可以,说是知己、好友也未尝不可。甚至你把它作为一种追求文学艺术之路上,必然要经历的瓶颈阶段,人类思想境界到达的某个层次,都无可厚非。因为,这首诗的确表现了对清新美好、空灵净彻境界的向往、以及求而不得的惆怅心情。

诗中,作者用芦苇、白露、秋霜、河流,以及近在咫尺却远隔天涯的伊人,为我们构建出一幅清新唯美的画面。那位让人心仪的伊人,如雾里看花般显得特别神秘,让人如水中望月般特别期待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全诗三章叠咏,一唱三叹,让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每章开头两句“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晞、已)”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秋天的美景:河岸上一丛丛的芦苇,白茫茫连一片,芦苇上露凝成霜,闪闪发亮,为我们渲染出一幅凄清迷茫的氛围。

每章三、四句,主角披着神秘的面纱,近在眼前,忽隐忽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湄、之涘)。”河面上晨雾弥漫,朦朦胧胧。似乎看到一位美丽的女子,远远屹立在水的中央。她的样子扑朔迷离,似真似幻,她的身形娉婷美好,飘飘渺渺,恍惚间总是看不清。

这样美好的女子,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前去追寻她的踪迹。每章后四句描写了诗人百转千回的探索与追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跻、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坻、沚)。”诗人试图逆流而上前去与她相会,可是山路崎岖险峻,难以攀登;待要顺流而下,随波逐流前去与她邂逅,怎奈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中的沙洲,总是忽远忽近,让人捉摸不定。他与她,似乎近在咫尺,却又似乎隔着千山万水。

那种难以追寻的遗憾,爱而不得的无奈,既伤感却又美好。让人寝食难安,欲罢不能,内心炽热,却又寂寞难耐。像所有失恋那样让人如痴如狂,失魂落魄,也像一个人对思想和艺术境界的追求,达到了某种境界,囿于瓶颈,无法解脱,迷不得出。而这,正是这种状态的迷人之处,让人忘情地投入,不管不顾,无私无畏,专注过程,不问结果。

《蒹葭》一诗,不惜浓墨重彩,将秋景与人物心理描写融汇贯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让人心头炽热,却又怅然若失,为读者营造出一个凄清又苍凉,朦胧而美好,空灵净透却又虚无缥缈的境界,虽无奈伤感却有无尽的希望在心头回旋,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2 阅读:177
评论列表
  • 2022-11-06 23:24

    蒹葭诗,文笔美,心境;用词考究,寓意颇深;逻辑顺畅,意境沉稳。

  • 2022-11-06 23:33

    春来萌芽起,一切都会好的

  • 2022-11-06 19:06

    秋尾》 秋尾雾气重, 又落雨一层。 身冷念炎日, 待热再思冰………

  • 2022-11-06 23:31

    这首诗词我喜欢,以前背过,今天读到好亲切!

  • 2022-11-06 23:27

    所有冬眠和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