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语典故探寻晋国尘封已久的神秘历史

喵喵聊史 2024-11-16 19:42:55

山西的简称“晋”源于古代的晋国。晋文公作为春秋五霸之一,为晋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在长达295年的春秋时期,晋国保持了150多年的霸主地位。晋国原本是三千多年前周王朝分封的一个诸侯国,其历史跨越了西周和春秋时代,并延续至战国初期。最终,晋国被韩、赵、魏三个家族所分割,整个晋国存在了大约660年的时间。

韩、赵、魏三国被合称为“三晋”,并且都是“战国七雄”中的重要一员,可以被看作是晋国的一种延续。古代的文献和文学作品记录了这段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近百条广为人知的典故和成语,这些至今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换个角度来看,这些典故和成语仿佛构成了一部晋国历史。现在,请跟着笔者一起回顾那段历史时期。

周武王在建立周王朝后的第二年去世,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时间是公元前 1043 年。之后,周成王继位,当时他还年幼。有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叔虞一起玩耍。成王随手拿起一片桐树叶,把它剪成玉珪的模样,这种形状一头尖、一头平,然后递给叔虞,说要封他为诸侯。这时,在旁边的史官提出要选个吉日举行册封仪式。周成王表示这只是玩笑而已,可史官严肃地说:“天子不能随便开玩笑,说出的话要按照礼仪去落实。” 于是,周成王就正式把叔虞封到了唐国,唐国在翼城、曲沃、襄汾一带。

叔虞去世后,其子燮父继承其位。当时周成王下令将唐国改名为晋国,晋国之名便由此而来。“天子无戏言” 这一事件所衍生出的 “君无戏言” 理念,逐渐成为晋国先民所秉持的一种价值观念。这种观念在之后的岁月中持续传承,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影响深远。在四百年后,晋文公与楚国交战之时,信守承诺,展现出这种观念的影响。此后,历经漫长的历史变迁,到了明清时期,山西的 “晋商” 群体同样继承了这种诚实守信的精神,并将其贯穿于商业活动之中。这些行为和传统都体现了自晋国开始传承下来的这种价值观念的延续和发展。

叔虞封唐三百多年后,晋献公成为春秋早期有影响力的君主。他积极扩张领土以增强晋国实力,先后消灭霍国(今霍州市西南)、杨国(今洪洞县南部)、芮国(今芮城县西部、陕西大荔和朝邑一带)、魏国(今芮城县中部和东部)、虞国(今平陆县中部和东部)、虢国(今平陆沿黄部分地区和河南三门峡市),还征服了荀国(今临猗县南部)、耿国(今河津市东南)、冀国(今河津市东北)、骊戎(今陕西华县)、赤狄(今垣曲县境内),使黄河中游大部分地区纳入晋国版图。

到他去世时,晋国已经陆续征服了董国、韩国等多个小国,这些被征服的小国加上先辈时期所灭之国,总数达二十余个。在此期间,晋国的疆域不断拓展,涵盖了山西临汾、运城盆地,并且越过黄河延伸至秦岭,东边到达河南渑池,西边占据陕西东部。至此,晋国与齐、楚、秦并列为当时四强。山西的 “图强” 精神,受这一历史背景的影响颇为深远。

晋献公扩张时留下了假道伐虢、垂棘之璧、屈产之乘、唇亡齿寒、虞公拒谏、马齿徒长等一系列典故。公元前 658 年,晋献公与大臣商议灭虢,因虢国曾在其祖辈曲沃桓叔、庄伯和父辈晋武公时多次讨伐晋国,阻碍 “曲沃代晋”。但虢国和晋国之间有虞国相隔,要攻打虢国就需借道虞国,这成了当时面临的难题。

大臣荀息献出 “假道伐虢” 之计,此计为三十六计之一。他建议晋献公用屈产宝马和垂棘玉璧贿赂爱占小便宜的虞国国君。虞君见到这些宝物后,没有听取大臣宫之奇的忠告,反而选择与晋国合作,一同攻打虢国,并最终成功占领了虢国的下阳城(位于平陆以南)。三年后,晋国再次请求虞国借道以便攻打虢国,这时虢国已经处于危急之中。宫之奇再次向虞君进谏,指出虢国是虞国的天然屏障,如果虢国灭亡,虞国也将难以自保,正如“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所描述的那样。然而,虞君并未采纳这一建议。最终,晋国在灭掉虢国后,顺势也灭亡了虞国。

荀息牵着马、拿着璧交还给晋献公,晋献公得意地说:“璧还是我的璧,马却白白长了三岁齿。” 从此,双方利害关系被称为 “唇亡齿寒”,虚度年华无成就被谦称 “马齿徒长”。

晋献公晚年专宠骊姬,骊姬野心勃勃,想立自己儿子奚齐为太子,设法害死太子申生,逼走重耳、夷吾。公元前 651 年,晋献公托孤荀息后去世,里克杀奚齐于献公灵前。荀息立卓子(骊姬妹妹之子),里克又杀卓子、骊姬,荀息无奈自缢。

随后,流亡在秦国的夷吾得知了晋国的局势变化。为了争取回国继位,他向秦穆公求助,并承诺若能成功登上晋公之位,将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国。秦穆公接受了他的请求,并帮助他返回晋国,最终夷吾成为了晋惠公。

然而,晋惠公即位后却违背了之前的承诺,并产生了杀害里克的想法。他派人告诉里克,里克虽对局势有功劳,可他曾参与杀害两位国君和一位大臣,这让自己这个国君之位坐得不安稳。里克听后预感到了危险,他回应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随后,里克拔剑自杀。后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句话就被用来形容那些无中生有、罗织罪名的冤案。

晋惠公全然忘记秦国对他的恩情,不履行割让五座城池的承诺。后来晋国粮食歉收,向秦国借粮,秦国应允了。而当秦国遭遇歉收向晋国借粮时,晋惠公却想拒绝。大臣庆郑觉得这样不妥,却遭到大臣虢射反对。虢射对惠公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意思是晋国已不履行割城承诺,借粮也无法改善两国关系,就像没了皮,毛无处生长。次年韩原之战,晋国惨败,惠公被俘。此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就用于比喻事物失去生存基础就无法存在这一道理。

秦穆公希望在中原有所发展,为此需先与东邻晋国交好,于是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将大女儿许配给他。在 “骊姬之乱” 时,秦穆公还帮助内地夷吾回到晋国成为晋惠公。不久,韩原之战中晋惠公被俘,为了能返回晋国,他让大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当人质,秦穆公好意将女儿怀赢嫁给公子圉。然而,公子圉听闻父亲病危,担心王位旁落,便偷跑回晋,后来继位为晋怀公。秦穆公大怒,把流亡在楚国的另一位内弟重耳接到秦国,还将怀赢改嫁给他,并助力重耳成为晋国新君。秦晋两国频繁联姻,后世称之为“秦晋之好”,今亦用以喻指联姻。

晋文公在晋国历史上也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割股奉君、受飨返璧、晋文义赏、贪天之功、表里山河、退避三舍、竭泽而渔、宾至如归等众多典故成语都和他相关。晋文公重耳在晋献公晚年,因骊姬逼迫,先逃至蒲城,后流亡到舅舅所在的白狄部落(少数民族建立)。在那里居住十二年后,重耳决定前往当时已称霸多年的齐国投靠齐桓公。途经卫国时,重耳一行受到卫文公冷遇,而且负责管理盘缠的人带着财物逃走了。他们饥饿难耐,据说介子推竟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熬成羹给重耳吃,这便是“割股奉君”的故事。

到了齐国后,齐桓公对重耳礼遇有加,将宫室女子齐姜许配给他,还送他八十匹马。但重耳却有些贪图安逸,不想再返回晋国,多亏追随者设法让他重新踏上归晋之路。途经曹国,曹共公因好奇重耳生理特征,在其沐浴时偷窥,令重耳不悦。曹国大夫僖负羁送饭菜并暗藏玉璧,重耳受饭而璧还,留下“受飨返璧”美谈。到了宋国,宋襄公赠马八十匹以表敬意。但在郑国,重耳遭受到了冷遇。

抵达楚国后,楚成王以国君之礼接待他。因晋楚两地距离远,楚成王无法直接送重耳回晋,便将他送到秦国。在送别宴会上,重耳承诺“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重耳表示若将来率晋军与楚军交战,会先后退九十里,以报答楚成王的厚待之情。

在秦国,秦穆公将女儿嫁给重耳。公元前 637 年,晋惠公病死,晋怀公继位,对重耳回国设置重重障碍。第二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杀掉晋怀公,即位成为晋文公。

晋文公回国后,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然而曾“割股奉君”的介之推并未前去邀功,晋文公竟把他忘了。邻居和母亲为介子推不平,但他坚持认为晋文公复位是天意,不愿与贪功之人同列,决定与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后来得知此事,亲自率众前往绵山寻找,未果。有人建议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山,结果介子推却被烧死了。文公深感悲痛,将绵山赐给介子推,以示悔过和表彰其美德,这也体现了文公知错能改的品质,同时警示了贪功之人。介子推的忠诚与隐居的义举,成为了“信义”精神的象征,在山西文化中得到了传承。

还有一事可体现当时晋国良好的社会秩序。魏犨是晋文公流亡时的追随者,他病初时吩咐儿子魏颗,若自己去世,将爱妾改嫁。但病重时又要求爱妾殉葬。魏犨去世后,魏颗遵循父亲清醒时的意愿,为爱妾安排了改嫁。

公元前594年,晋秦辅氏之战中,魏颗见一老人以草绳绊倒秦将杜回,从而俘获杜回并赢得战斗。战后,魏颗梦见老人,老人自称是那改嫁女子的父亲,因魏颗遵父清醒时之愿而来报恩。此事后来成为“结草报恩”的典故,用以称赞知恩图报之人。

晋文公回国次年,周王室内乱,周襄王被迫离都。晋文公不顾晋国初定,毅然送襄王回周,杀了作乱者太叔带,勤王成功,提升了晋国国际地位。

公元前 632 年,楚国侵略宋国,晋国发兵攻楚的同盟曹、卫。楚将子玉派使者提出晋国从宋撤兵,晋国也别为难曹、卫。晋国暗许曹、卫以离间其与楚的关系,并扣押使者,激怒子玉,使其撤出宋国与晋交战。晋军战车七百辆,联合宋、齐、秦,和楚军对峙于山东堙城西南的城濮。晋文公问狐偃胜楚之策,狐偃提议用计欺骗。他又问雍季,雍季说欺骗之法如“竭泽而渔”,抽干池水捉鱼,来年无鱼,打仗还得靠实力。

晋文公有些不放心,主将狐偃劝他:“打这一仗吧。打赢了,我们能称霸诸侯;打不赢,晋国表里山河,外有黄河,内有太行山、吕梁山,地势优越,无需担忧。”“表里山河” 如今仍是描述山西地理形势的经典之词。

最终,晋文公用狐偃之计打败楚军。在激战前,晋文公信守承诺,率晋军后撤九十里。楚将子玉不知是计,穷追三次,兵将疲惫,晋军有备而战,战胜楚军。论功行赏时,雍季在狐偃之上,晋文公说:“不能因一时之利而忽视百年大计。”

之后,晋文公召集诸侯盟会,成为霸主,开启晋国一个半世纪的霸业,这体现的 “创新” 精神融入山西精神。晋文公接受诸侯朝见、进贡时,把宾馆修得宽敞漂亮,让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多年后郑国大夫子产到晋国,仍对这事念念不忘。

晋文公之后,晋国的霸权由他的儿子晋襄公延续。晋襄公死后,晋灵公即位,他和赵盾所领导的赵氏家族之间矛盾重重。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把晋灵公杀了。赵盾逃亡归来后,得知史官董狐把这件事记载为 “赵盾弑其君”,心里很不高兴。

董狐解释说:“你身为正卿, 逃亡也没有出境,回来后却没有讨伐逆贼,不是你能是谁?” 孔子称赞董狐是 “古之良史”,就是因为他记录历史能做到公正无私。“董狐直笔”这个典故,成了后世撰写史书的人追求公正的楷模。南宋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提到这件事,从中可以看出晋国百姓对安定团结的渴望。

在公元前597年,晋楚两国爆发了著名的邲之战,晋国战败。晋军主将荀林父深感愧疚,欲以死谢罪,幸得大臣士贞子及时劝阻。士贞子提醒晋景公,想当年晋文公对楚将子玉心存忌惮,因其在,晋国便难安。后楚王杀子玉,晋国才得以安心。如今,楚军主将尚存,若晋国再失荀林父,无异于自断臂膀,将使楚国更加肆无忌惮。晋景公听后,觉得士贞子言之有理,便赦免了荀林父。此事后来传为佳话,并衍生出成语“困兽犹斗”,意指绝境中的生物仍会奋力一搏,现多用来形容人在极端困境中仍顽强抵抗的精神。

此时,晋景公对中原诸侯的控制力减弱。公元前595年,楚围晋之同盟宋国都城数月。次年春,宋大夫乐婴求助于晋。晋景公欲出兵,被大夫伯宗劝阻,言晋力有不逮,难以远及。最终,晋仅派解扬赴宋安抚,未予实质援助。“鞭长莫及”一词由此而来,形容力量达不到而无可奈何。

公元前 585 年,晋国将都城迁到了新田(即今天的侯马市)后,霸业开始复兴。晋景公曾召集大夫们商议迁都之事,最后采纳了韩献子的意见。韩献子称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意思是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居住在此不容易生病;还说 “且民从教,十世之利”,就是这里的百姓易于教化,迁都于此对国家有长远的益处。于是,当年农历四月十三日,晋国正式迁都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和“且民从教,十世之利”这两句话,后来成了侯马人民念念不忘的吉祥话语。

在晋都新田,晋悼公接纳了魏绛的提议,与北方戎狄结盟。如此一来,北方的忧患得以解除,晋国便能集中力量应对南方的楚国和西方的秦国。在这一时期,“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也就是八年里先后九次召集诸侯会盟。通过这些举措,晋国的霸业得到了巩固。

此时的晋国社会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就像音乐那样和谐,各个方面都协调发展。“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而“和谐”一词也由此较早地在书面用语中出现了。

到了晋国晚期,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位卿大夫争权夺利的情况愈发激烈。最终,韩、赵、魏三家分晋,期间有两个典故体现了当时的局势和人心。

公元前 453 年,智伯联合韩康子、魏桓子水淹赵襄子据守的晋阳城多日。危急时刻,张孟谈偷偷潜出城外,说服韩康子和魏桓子倒戈,一起灭掉了智伯,至此三家分晋的大势基本形成。之后,张孟谈向赵襄子请求隐退,他说:“我曾听先君赵简子讲过,能成为列侯的人,就不应该让他担任相国;有将军地位的人,不能让他做近大夫。我若不功成身退,后果不堪设想。” 赵襄子问:“为什么呢?” 张孟谈回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赵襄子只好同意。

再看失败者智伯这边,他的追随者豫让,向来受到智伯的敬重,豫让也对智伯忠心不二。智伯被赵襄子杀害后,豫让逃到山中,叹息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一定要为智伯报仇!” 于是,他毁容、改变声音、乔装打扮,几次试图谋杀赵襄子,但都没有成功。因为在豫让心中,只有智伯是他真正的知己,所以他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报答智伯。

公元前 403 年,韩、赵、魏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被称作三晋。不过,晋国公室一直延续到公元前 376 年才真正灭亡。在晋国定都新田的 209 年里,其继续称霸达一百多年,期间许多典故成语展现了这段历史的精彩部分。

“从善如流”。晋景公时期,郑国和晋国订立盟约以抵御楚国。不久,楚国发兵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援,在途中与楚军相遇,楚军随后不战而退。晋将赵同等人请求元帅栾书下令,趁机攻占楚国的蔡地。但将军荀首表示:“楚军已经撤退,郑国的危机已经解除,我们不应该再进攻楚国。” 栾书认为荀首的话有道理,于是下令撤兵回国。听闻此事的人称赞栾书 “从善如流”,意思是他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

“病入膏肓”:晋景公的病情很严重,于是赶忙派人去请医生。在医生赶来之前,晋景公做了个梦。在梦里,他感觉自己肚子里有两个人在说话。其中一个人满脸忧愁,担心会有医术高明的医生来。另一个人则宽慰他说:“别害怕,我们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这里药力是到不了的,再厉害的医生也拿我们没办法。”等到第二天,医生来为晋景公做了详细的检查后,描述的病情和晋景公梦里的情况一模一样。

“祁奚之举”:大夫祁奚向晋悼公请求告老还乡,晋悼公便询问他谁可接任他的职位,祁奚推荐了解狐,而解狐是他的仇敌。不巧的是,解狐还没上任就去世了。晋悼公又问祁奚还有谁可以胜任,这次祁奚推荐了自己的儿子。晋悼公对此感到疑惑,祁奚解释说:“您问的是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也没问谁是我的儿子呀。” 当时晋悼公称赞祁奚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炳烛之明”:晋平公想要学习,于是询问乐师师旷学习的方法,他对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现在想要学习,恐怕太晚了吧。” 师旷回答说:“不晚啊!我听说,少年的时候热爱学习,就如同初升的太阳,光芒闪耀;中年的时候热爱学习,好似正午的太阳,炽热明亮;晚年的时候热爱学习,就像点燃蜡烛一样光亮。您想想,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这番话,阐释了活到老学到老这一朴素的道理。

“马首是瞻”:晋悼公联合十二个国家一同攻打秦国,晋国大将荀偃向全军下达命令:“明日清晨,鸡鸣之时出发。各路军队都要把水井填平,炉灶拆掉。作战的时候,一切行动都要以我的马头为准。我的马奔向哪里,大家就跟着向哪里进发。” 然而,他的这一命令遭到了副将的反对。在战争过程中,荀偃的马头向西,可副将却率领队伍朝东奔去,一时间,全军陷入混乱。无奈,荀偃只好下令撤军。

“数典忘祖”:春秋时期,侯马铸铜作坊所生产的晋国铜器名声在外,连周景王都十分羡慕。恰逢周景王的夫人去世,诸侯们纷纷派专使带着礼物前去吊唁。然而,晋昭公派去的荀跞和籍谈却没带礼物,这让周景王很是不满。在宴会上,周景王特意用鲁国进贡的铜壶盛酒,并问籍谈:“晋国为何没带礼物?” 籍谈回答说:“那些诸侯在分封之时都从周王那里得到了许多东西,可晋国得到的很少,现在已经没什么可拿来当礼物的了!” 于是,周景王详细列举了王室赏赐晋国的过往,然后责问籍谈:“你作为晋国掌管典籍官员的后代,怎么能数典忘祖呢?”

“掩耳盗铃”:在晋国六卿之一的范氏灭亡后,有个人想偷范氏家的大钟。但那钟太重了,他根本搬不动,于是就用撬杠想把钟撬起来。可他又担心钟被撬起来后会发出响声,就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别人也就听不到钟声了,这成了自欺欺人的笑柄。在后来的流传中,“钟” 字逐渐变成了 “铃” 字。这个传说虽然有些不合常理,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晋国的钟是很厚重的。像这样的典故成语,我们经常会用到、听到,比如 “祁奚之举”。祁奚那种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的做法,即便到了今天,对于推荐合适人选担任领导职位的推荐者来说,也是必须具备的素养。

“楚才晋用”:在晋平公时期,楚国大夫伍举和蔡国大夫声子关系非常好。伍举因事逃到了郑国,后来声子因公要去晋国,路过郑国时,两人相遇。声子对伍举的遭遇深感不公,便建议他先到晋国避难。声子办完事后就前往楚国,见到了老朋友子木。当子木问他 “晋国大夫和楚国大夫谁更贤能” 时,声子先说 “晋国的卿大夫不如楚国的”,但是又说 “虽然楚国有人才,可实际上却是晋国在使用他们”。接着,声子把子木分析利害,成功说服他召回伍举。由此可见,晋国在招揽和使用人才方面确实有自己的办法。

这些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成语故事,它们宛如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晋国两千多年前的风貌。从“天子无戏言”的诚信原则,到“继文绍武”的传承精神,再到“秦晋之好”的友好关系、“假道伐虢”的智谋策略、“退避三舍”的谦逊风度,这些故事构成了晋国历史的精彩篇章。最终,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示和“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忠诚与爱美之情作为收尾。

晋国先人的宝贵品质不仅激励了历代山西人民,也让这些典故和成语故事得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它们将继续传承,成为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不断滋养着后人的精神世界。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