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也再次将失能老人照护难题推到公众视野。
北京大学教授胡泳的母亲今年85岁,患有重度阿尔茨海默症。胡泳教授的生活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不得不削减在科研、学术上的时间,每天六点半起床,陪母亲吃饭、洗漱、晒太阳,除了工作,大部分时候都在家里。
从胡泳教授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照顾失能老人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劳累,更是心理上的巨大挑战。他曾说:“你昼夜颠倒。你悬心吊胆。你面对意外,面对破坏,面对毫无理性的怒气和敌意。”
北大教授的经历,正是照护失能老人现实的缩影。
根据国家卫健委2021年发布的数据,我国失能老年人已经超过4200万,并且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
而对失能老人的照护也面临着困境:日夜不息的照料,不仅耗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更对照护者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挑战。
他们需要面对老人的大小便失禁、褥疮、情绪波动等各种问题,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长期的高压状态,容易导致照护者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平均每天照护时间超过10小时,其中20%的照护者每天照护时间超过14小时。
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默默承受的重担。“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局。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呢?
专业化照护服务:
发展专业的养老护理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为失能老人提供专业的护理和照料,减轻家庭的负担。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为失能老人提供经济保障,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
探索建立多层次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科技赋能养老:
利用智能化设备和技术,为失能老人提供更便捷、更安全的照护服务。
例如,智能床垫、智能呼叫器、远程监控系统等,可以提高照护效率,减轻照护者的劳动强度。
家庭成员共同承担责任:
照护失能老人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人的责任,而是需要家庭成员共同承担。
合理的分配照护任务,轮流照料,可以减轻每个人的压力。
为了应对老龄化,蔚蓝至善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布局大健康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