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CC
编辑|t
鸦片战争的大宝山之战,是鸦片战争最惨烈之战。五百名甘军英勇抗敌,最后全军覆没。要知道,在那场战争中,清军屡战屡败,这样血战到底的事情可是少见的。
(鸦片战争)
一、朱贵带领甘军五百将士驰援浙东,志在保家卫国!朱贵,是甘肃人,出身军人世家。1778年,朱贵出生在甘肃河州(今临夏市),从小就是个一表人才,虎头虎脑,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他祖父学武。
家里也是军人世家,祖父朱仲因当年在新疆伊犁驻防,多次冲锋陷阵,最后英勇牺牲。
朱贵呢,也从小跟着长辈习武,武功了得,十七岁就考中了武庠茂才,成为军中一员。
(朱贵雕像)
要说朱贵这人,不光是武艺高强,带兵也有一手。1797年,朱贵参加了河州的比武,被选中驻守循化。
后来啊,他屡立战功,特别是在镇压叛乱和剿匪的过程中,表现得特别出色。尤其是在平定张格尔叛乱的时候,朱贵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歼敌无数,还因为功绩卓著,被封为玉泉营游击。
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朱贵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将了。在西宁镇任副将的他,本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但是一听说英军入侵,他心里就坐不住了。
这老将军可是见过大风大浪的,见过的战事多了去了,可这次不一样,朱贵觉得这是国家存亡之战,他怎么能在家待着?于是,他主动请缨,愿意带兵前往浙江抗敌。
(清军)
1841年,道光帝任命皇侄奕经为扬威将军,命他从全国各地调兵增援浙东,打算打一场反击战,收复失地。这一调兵,朱贵自然也在其中。
朱贵接到命令,立刻挑选了五百精兵,这些人可都是他手下的固原兵,个个都是骁勇善战的好汉,跟着朱贵从西北一路奔赴浙江前线。
到了浙东前线,朱贵的五百甘军成了清军中的一股强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朱贵的固原兵,跟别的兵不一样,战斗力绝对是顶尖的。
在当时,其他部队的清军已经大多改用火枪火炮,弓箭都没人练了,觉得那是过时的玩意儿。可朱贵不一样,他不光自己随身带着弓箭,还让部下坚持练习射箭。您说说,这样的兵能不厉害吗?
(清军)
二、迷路错失战机,朱贵部甘军被误解为逃兵朱贵和他的五百甘军刚到前线,就迎来了浙东反击战的打响。这场战斗的目标,是要收复定海、镇海和宁波三镇。朱贵的任务是作为第三队的后援接应,配合前两队的攻击行动。头一队是刘天保率领的河南兵,打头阵;
第二队是凌长星的陕西兵,进行策应。朱贵的固原兵,作为后援队伍在最后。计划是挺好的,可惜,打仗这事儿,计划赶不上变化。
战斗一打响,前两队的清军就跟英军干上了。刘天保的河南兵冲在最前面,结果被英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刘天保自己也中枪负伤。这时候,按照原计划,朱贵的后援部队应该赶紧上去支援,可问题来了——朱贵的队伍迷路了。
(清军)
您说这事儿是巧了还是倒霉,朱贵这支部队不是本地人,人生地不熟的,再加上是夜里悄悄赶路,结果一路摸索,愣是找不到镇海的方向。等到他们摸清楚路,找到战场的时候,前两队已经溃败,镇海收复战的机会也错过了。
这下可好,前两队的兵败了,刘天保和凌长星自然心里窝火。看着朱贵姗姗来迟,还没来得及支援,就被误解成了逃兵。凌长星的手下更是口不择言,说朱贵是故意怠战,导致战斗失败。朱贵一听这话,那叫一个气不打一处来。
他心里明白,这事儿要是传出去,可就成了背黑锅的倒霉蛋。于是,朱贵立刻提出重新组织进攻,再打一次镇海,挽回颜面。
(鸦片战争)
可问题是,这时候刘天保和凌长星的部队刚刚经历了一场激战,士气低落,伤亡不小,根本没心思再打。两人直接拒绝了朱贵的提议,还说什么“你自己要打你去打”,弄得朱贵气得直跺脚。
这一来二去,双方的矛盾越闹越大,几乎到了内讧的边缘。幸好这时候主将张应云赶到了,及时调停,才避免了更大的冲突。
朱贵虽然忍了这口气,但心里却憋着一股劲儿。他觉得自己必须得证明自己不是逃兵,不是怯战之人。于是,他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格外拼命,希望能用实际行动来洗刷这次的耻辱。机会很快就来了,大宝山成了他证明自己的舞台。
(鸦片战争)
三、血战大宝山,朱贵甘军全军覆没歼敌几何?接下来,咱们就得说说这场让朱贵和他的五百甘军名垂青史的大宝山之战了。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四,英军集结了两千多人的兵力,向慈溪进犯。清军在慈溪的防线,主要是大宝山和周围的一些高地。朱贵的甘军被安排在大宝山,作为最后的防线。
这场战斗打得非常激烈。英军一开始是正面进攻,朱贵指挥部下,用火炮、火枪奋力抵抗,英军被打得一时之间无法推进。这下子,英军也急了眼,赶紧改变策略,从侧翼包抄过来,试图从背后偷袭朱贵部队。面对敌人的包围,朱贵没有慌乱,他冷静地指挥部队调整阵型,继续抵抗。
(鸦片战争)
然而,这个时候,朱贵部队最大的弱点暴露了出来——孤军无援。之前跟朱贵一起驻守的其他清军部队,看到英军来势汹汹,竟然纷纷撤退,剩下朱贵和他的五百甘军孤军奋战。这种情况下,朱贵依然没有退缩。他对部下说:“宁可战死,绝不退缩!”就这样,甘军五百人以一敌众,与英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
战斗中,朱贵身先士卒,身上多处受伤,右臂被打折,依然手握战旗,激励士兵拼死抵抗。英军的攻势一波接一波,朱贵的部队伤亡惨重,但没有一个人后退。
朱贵的两个儿子,朱昭南和朱玮南,也在战斗中相继阵亡。最后,朱贵被敌人的子弹打中,倒在血战中,朱贵身负重伤,但他依然不肯后退一步。
(鸦片战争)
他的身边,士兵们一个接一个倒下,鲜血染红了整个大宝山。朱贵见大势已去,知道再坚持下去也是无济于事,但他仍然坚守阵地,手中的大旗始终没有倒下。他嘶声喊道:“宁可百战死,绝不退寸土!”他的声音回荡在战场上,激励着最后的甘军将士拼死一搏。
在最后的关头,朱贵已经身中数枪,几乎无法站立,但他仍然竭力用左手撑着身体,试图再站起来。就在这时,英军的狙击手再次瞄准了他,子弹穿过空气,朱贵终于倒下了。他的身体重重地砸在地上,鲜血从他胸口涌出,但他依然紧紧握着手中的佩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朱贵的两个儿子,朱昭南和朱玮南,目睹父亲的倒下,怒火中烧,挥舞着战刀冲进敌阵,誓要为父亲报仇。
(鸦片战争)
然而,敌众我寡,朱氏兄弟的勇猛无法改变战场的局势,终究还是被英军围困,壮烈牺牲。他们的英勇事迹,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甘军的其他士兵,也纷纷高喊着:“为将军报仇!”他们奋勇冲向敌人,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
这场战斗,从中午一直持续到傍晚,整个大宝山都笼罩在战争的烟火中。朱贵和他的五百甘军,用血肉之躯死死抵挡着英军的进攻。直到最后一刻,甘军的阵地依然不曾后退一步。最终,这五百甘军几乎全军覆没,仅有少数人侥幸逃脱,撤回了奕经的大营。
根据清军的战后统计,朱贵部五百固原兵阵亡四百三十六人,几乎达到了全军覆没的地步。战斗的惨烈程度令人震惊,朱贵和他的部下用生命捍卫了他们的尊严和荣誉。尽管在这场战斗中,清军未能取得胜利,但朱贵和甘军将士的英勇抗敌,依然令敌人心生敬畏。
(朱贵祠)
根据英军的记载,大宝山之战是他们在鸦片战争中遭遇的最顽强的抵抗之一。英军虽然最终攻占了大宝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尽管英军的官方记录中称,他们在这场战斗中仅损失了数十人,但实际上,这一数字可能被低估了。战后,英军不得不将大量阵亡士兵的遗体运回本土,这显示出他们在这场战斗中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战后,清政府为了表彰朱贵和甘军将士的英勇表现,追封朱贵为武显将军,赐骑都尉世职,给予极高的荣誉。宁波慈溪的百姓,为了纪念这些英勇抗敌的甘军将士,自发集资,在大宝山修建了朱贵祠,每年清明节,都会有人前来祭奠,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和他的勇士们。
参考资料:
世博,伯钧."父子同捐八尺身"——简述朱贵父子与大宝山战斗[J].历史教学, 1984(0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