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临终前,李鸿章询问他何人可堪大用,他说出了五个顶尖人才

楚风文史 2025-04-13 04:53:5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临终前,李鸿章曾询问他:“何人可堪大用?”这个问题,关乎着清朝未来的命运。

曾国藩的回答直接指向了五个顶尖人才,他们的名字被他在弥留之际亲自点出,这其中究竟有着什么深意?为何他会选这五个人?

一代名臣的谢幕

1872年农历二月,一代名臣曾国藩因病在江苏巡抚任上离世,享年62岁。

谁能想到,就在弥留之际,这位被后世称为"中兴第一名臣"的人物,竟然完成了对晚清局势最为精准的"人才布局"。

曾国藩作为湖南湘乡人,自幼饱读诗书,道光进士出身。

他人生的转折点发生在道光三十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曾国藩受命回湖南组建湘军。

正是这支军队,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的主力,也成就了曾国藩的军事威名。

从一个书生到统帅数十万大军的将领,曾国藩凭借的不只是个人才华,更是他识人用人的非凡能力。

在曾国藩的一生中,湘军的创建和洋务运动的推动是其两大功绩。

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他广泛延揽各类人才。

他常说:"用人不可以不当,人才不可以不蓄","惟用人一节,实为万事根本"。这种对人才的珍视,在他临终前表现得尤为明显。

托孤遗言

病重期间,曾国藩召见了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

这位日后同样成为“晚清名臣”的人物,恭敬地坐在恩师床前,在最后时刻便询问恩师何人可堪大用?

曾国藩艰难地告诉李鸿章:"天下事全仗后贤,我去后你当竭力保全,实力奋为国事。"

然后,他以惊人的清醒和洞察力,给出了他心目中当时朝廷最有才能的五个人的名单:左宗棠、彭玉麟、郭嵩焘、沈葆桢和刘长佑。

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推荐的这五人中,有几位曾与他有过不小的矛盾。

左宗棠曾上表朝廷指责曾国藩谎报军情;彭玉麟曾因曾国藩在父亲国丧期间纳妾一事予以严厉规劝;沈葆桢也曾与曾国藩因军费问题发生过争执。

而曾国藩在生命最后时刻,超越了个人恩怨,客观评价每一位人才的能力和贡献,这种胸怀和视野,展现了一个真正政治家的格局。

左宗棠的传奇

在曾国藩心中,左宗棠被评为"海内第一号人物"。这位比曾国藩小六岁的湖南人,一生充满传奇。

左宗棠早年科举不顺,40岁前一直在乡间教书、著书立说。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他被曾国藩征召入湘军,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然而,两人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1860年,左宗棠曾上表朝廷,指责曾国藩在太平军攻打安庆时谎报军情,此事让曾国藩颜面扫地。

1866年,左宗棠被派往陕甘地区平定回民起义。

当时,新疆大部分地区已被俄国占领,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

他花费十年时间,不仅平定了陕甘叛乱,更收复了新疆全境,创下了晚清最辉煌的军事胜利之一。

左宗棠一生为官清廉,对敌坚决,对己严格。虽与曾国藩有过不和,但二人相互欣赏对方的才能。

曾国藩能够超越私人恩怨,客观评价左宗棠,正是其胸襟广阔的体现。

左宗棠后来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彭玉麟的忠义人生

在曾国藩的排名中,彭玉麟位列第二。

曾国藩评价他"光明磊落,淡薄名利"。这位湘军水师的创建者,是中国近代海军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彭玉麟出身贫寒,年轻时以教书为生。

1853年加入湘军后,他开始组建水师,很快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崭露头角。

彭玉麟深知水军对中国防御的重要性,他训练水师将士,购置船舰,编写操练章程,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打下了基础。

彭玉麟为人正直,不畏权贵。

1861年,曾国藩的父亲去世,按照清朝规定,曾国藩需守孝三年,不得议婚嫁。

然而,曾国藩却在守孝期间纳妾,彭玉麟闻讯后直接写信责备曾国藩,认为他身为朝廷重臣,更应该以身作则。

此事让曾国藩颇为难堪,但也让他更加敬重彭玉麟的正直品格。

彭玉麟一生战功赫赫,但始终保持淡泊名利的态度。

在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他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但他坚决推辞,认为自己只适合做一个军人。这种不贪恋高位的品格,正是曾国藩所看重的。

郭嵩焘的开放视野

郭嵩焘在曾国藩的排名中位列第三。

作为湘军的创建者之一,郭嵩焘与曾国藩是多年好友。两人早年在科场相识,彼此欣赏对方的才学和见识。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郭嵩焘协助曾国藩组建湘军,担任了湘军的幕僚长。

他精通兵法,为湘军的战略部署提供了重要指导。

战争结束后,郭嵩焘开始关注西方世界的发展,主张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

1875年,郭嵩焘被任命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出任驻英国、法国公使。

在国外期间,他细致观察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状况,写下大量报告送回国内。

郭嵩焘认为,中国必须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才能实现国家富强。

可是郭嵩焘的开放思想在当时保守的政治环境中并不受欢迎。他回国后遭到排挤,最终被迫辞官回乡。

尽管如此,曾国藩早已看出郭嵩焘的远见卓识,将其列为晚清重要人才之一。

事实证明,郭嵩焘对中西文化的思考,为后来的变法维新思想提供了重要基础。

沈葆桢的海防梦想

沈葆桢是福建侯官人,作为清朝的船政大臣,他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866年,沈葆桢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府——船政学堂,培养了大批海军和造船人才。

同时,他推动建立了福州船政局,开始自主建造军舰。在他的努力下,中国建立了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极大提升了海防能力。

沈葆桢还是中国早期留学教育的推动者。

1875年,他选派了一批优秀学生赴欧洲学习造船和海军技术,这些留学生后来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和工业的骨干力量。

曾国藩与沈葆桢曾因军费分配问题产生过矛盾。当时湘军和福建船政都需要大量经费,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可避免产生摩擦。

尽管如此,曾国藩依然认可沈葆桢的才能和贡献,将其列为重要人才。

沈葆桢的远见让他在晚清海防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虽然他主导建立的福建海军在甲午战争中遭受重创,但他开创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工业基础,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刘长佑的未竟之志

在曾国藩推荐的五位人才中,刘长佑可能是知名度最低的一位,但他的远见卓识却让曾国藩印象深刻。

刘长佑为人耿直,曾在科举考试中得到过曾国藩的特别关照,但他拒绝了这种特殊待遇,坚持凭实力取得功名。这种品格让曾国藩对他刮目相看。

在担任军事要职期间,刘长佑对日本的军事野心有着清醒的认识。

早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十多年,他就已经提出日本正在积极准备对中国发动战争的警告。

刘长佑不仅识破了日本的意图,还制定了详细的对日作战方案,主张中国应该先发制人,打击日本正在壮大的海军力量。

可惜的是,刘长佑的战略建议被保守的朝廷官员拒绝。

如果当时采纳了他的建议,或许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就不会遭遇惨败,历史可能会改写。

曾国藩虽然没有亲眼见到日后的甲午战争,但他敏锐地察觉到刘长佑的战略眼光和忧患意识,将其视为晚清重要人才之一。

《——【·结语·】——》

曾国藩临终前的这份"人才清单",不仅是对五位杰出人物的肯定,更是一位政治家对国家未来的谋划。

而这五位人才在晚清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各自发挥所长,为挽救民族危亡奋力一搏。

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在关键历史时刻,人才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力量。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清史稿》《曾国藩全传》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