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战场如棋局,将帅似棋手。1947年春,解放战争的烽火在山东大地蔓延,一场看似不起眼的军事较量正在酝酿。
当华东野战军副司令粟裕向九纵司令许世友发出"不要轻易招惹胡琏"的提醒时,谁能想到这竟是一招妙手。
许世友性格刚烈,又怎能咽下这口气?最终竟打得胡琏从神坛跌落!这到底咋回事呢?

名震军界的"狐将"胡琏
在谈及国民党军队中的能将,胡琏这个名字往往让许多解放军将领神情凝重。
这位国民党整编第11师的师长,战场经验丰富,指挥才能出众,曾多次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被誉为"狐将"。
这一绰号不仅因为他姓胡,更因他善于运用狡猾多变的战术,屡屡让对手措手不及。

胡琏的整编第11师是国民党军中的精锐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该师拥有超过3万人的兵力,火力配置远超解放军,曾在多次战役中立下战功。
特别是在国共内战初期,胡琏部队展现出的战斗力让不少解放军将领头疼不已。

粟裕在宿北战役中曾与胡琏交手,深知这位对手的能耐。
胡琏不仅战术灵活,而且意志坚定,即使在不利形势下也能组织有效抵抗,绝非易与之辈。
1947年4月,泰安战役正酣,国民党军队为解除泰安之围,调集多支部队向解放军发起攻击。

胡琏的整编第11师作为重要力量,被委以重任,沿泰安至津浦路线北上增援。
若让胡琏部队顺利北上,将对解放军形成巨大威胁。华东野战军需派出精锐部队在关键地点设防拦截,白马关因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成为了必争之地。

胡琏虽然指挥有方,但在战场上也不是没有弱点。
他过于自信,有时会低估对手;他的部队虽然装备精良,但在面对复杂地形时机动性不足。
更关键的是,他对于制高点争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一缺陷在白马关战役中被许世友抓住,付出了惨重代价。

粟裕的精妙"激将法"
1947年4月18日,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气氛凝重。
粟裕刚刚接到情报,胡琏的整编第11师正沿津浦路线北上,急需派出有力部队阻击。
经过仔细考量,粟裕点将九纵,命令许世友率部前往白马关设防,务必在19日黄昏前到达预定位置。

粟裕对局势的判断精准如刀。
他清楚地知道,白马关地处要冲,地形险要,占领制高点的一方将在战斗中占据绝对优势。
更重要的是,粟裕深知许世友的性格特点和带兵风格。

许世友骁勇善战,敢打硬仗,带领的九纵是华东野战军中的劲旅,战斗力极强,正是阻击胡琏的最佳选择。
在下达命令时,粟裕有意提醒许世友:"胡琏这个人很难对付,不要轻易招惹他。"这句看似普通的提醒,实则是粟裕精心设计的"激将法"。
他了解许世友不服输的性格,知道这样的提醒会激起许世友的斗志,让他全力以赴打好这一仗。

这一妙招果然奏效。接到调令的许世友初始感到不满和困惑,他不明白为何粟裕要如此"看轻"自己的能力。
被粟裕的提醒激怒后,许世友内心暗下决心,一定要在白马关一战中打出九纵的威风,让胡琏这个所谓的"狐将"见识一下自己的真本事。

粟裕的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更展示了他对部下性格的深刻了解和巧妙运用。
在战争这盘大棋局中,粟裕不仅精通兵法,更懂得用人之道,这正是他屡建战功的关键所在。

120名战士的关键抢占
接到任务后,许世友立即召集部队进行紧急部署。
九纵是华东野战军的主力部队之一,战斗经验丰富,曾多次参与重要战役并取得优异战绩。
许世友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决定由26师作为先锋部队,先期抵达白马关建立防线。

4月19日,九纵26师77团4连120名战士在连长的带领下,经过连夜急行军,率先抵达白马关。
当时天色尚暗,战士们虽然疲惫不堪,但士气高昂。
连长迅速组织侦察,确定了关键防守位置,随后带领战士们占领了白马关附近的天台山、黑山等制高点,开始构筑防御工事。

这支先头部队的迅速行动展现了解放军的优良作风。
战士们没有丝毫懈怠,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防御阵地的初步构建。
他们利用地形优势,在峭壁上筑起石墙,在关键路段设置障碍,架设机枪阵地,为后续部队的到来争取了宝贵时间。

这120名战士的前瞻性行动对整个战役的走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就在他们占领制高点仅仅几小时后,胡琏部队的先头侦察分队抵达白马关。
看到解放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形,国民党军队只能暂时撤退,等待主力部队到达后再发起进攻。
胡琏犯下的最大失误就是未能及时派出足够兵力抢占白马关制高点。

当他带领主力部队抵达时,解放军已经构筑了坚固的防御体系,再想夺取就需要付出巨大代价。
26师77团4连的120名战士凭借出色的军事素养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九纵主力赢得了宝贵的部署时间,也为白马关保卫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英勇事迹后来被广为传颂,该连队也因此荣获"白马关战斗模范连"的光荣称号。

七天七夜的生死较量
从4月19日起,白马关地区的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
胡琏意识到白马关的重要性后,立即调集大量兵力向解放军防线发起猛攻。
国民党军队凭借优势火力,连续发动多次大规模进攻,试图攻破解放军防线。

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势,许世友临危不乱,指挥部队坚守阵地。
他根据战场形势不断调整防御部署,将有限的兵力合理分配到各个关键点位。
九纵将士在阵地上筑起了血肉长城,誓死不让敌人前进一步。
战斗持续了整整七天七夜,期间双方你来我往,争夺异常激烈。

国民党军队几次攻上山头,又被解放军战士用肉搏战赶下山去。天台山、黑山等制高点多次易手,最终还是牢牢掌握在解放军手中。
许世友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他不时深入一线了解情况,根据战场变化及时调整战术。
在一次敌军大规模进攻中,许世友发现敌军火力配置的弱点,立即组织精干部队实施反击,一举击溃敌军一个营的进攻,稳定了战局。

胡琏也不甘示弱,多次亲自指挥攻坚。他调集精锐部队,配合重炮火力,对解放军阵地展开立体攻击。
但国民党军队面对的是许世友精心布置的立体防御体系,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
胡琏引以为傲的战术变化在固守阵地的解放军面前难以施展,多次进攻均以失败告终。

战斗最激烈的是第五天,胡琏集中了近万人的兵力对天台山发起总攻。
从凌晨到深夜,敌军发动了七次冲锋,解放军阵地上弹坑累累,许多工事被炸毁。
在这危急关头,许世友亲自带领预备队投入战斗,稳住了摇摇欲坠的防线。

到了4月26日,经过七天七夜的激战,胡琏的整编第11师已经伤亡惨重,士气低落。
胡琏意识到强攻白马关的计划已经失败,再加上其他战线的压力,不得不下令撤军。
当国民党军队撤离的消息传来时,九纵将士欢呼雀跃,白马关保卫战取得了最终胜利。

粟裕运筹帷幄,一语激将;许世友奋勇当先,化怒为力;前线战士不畏强敌,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
这场胜利不仅打破了胡琏"狐将"的神话,更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历史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强敌,只要智勇双全,善用谋略,定能化险为夷,创造奇迹。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1947年华东野战军白马关战役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