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十八滩有多凶险?赣石三百里,沿洄千嶂间

风长眼量 2024-02-19 09:15:25

江西省简称“赣”,因为那条从南向北流淌着的赣江,古称赣水。赣江有两个源头,西源是章水,发源于江西、湖南、广东三省交界处;东源是贡水,发源于江西与福建接壤的武夷山西侧。章水从西向东,贡水从东向西,在现在的赣州市区汇合,然后浩荡北上。这条江叫什么呢?古人够懒省事的,章加贡,就叫赣江吧。

赣江基本贯穿了江西省全境,赣江流域北接长江中下游平原,西接湖南,东隔武夷山接福建,东北接浙江,南以大庾岭、九连山接广东,堪称围棋中的一块四战之地。在古代的大一统王朝中,即使国都定在长安或洛阳,朝廷依然重视对南方的经营。从秦汉到明清,现在的江浙沪地区一直都是经济和文化重镇。如果我们把历史的视野放在这一区域,赣江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江南稳不稳定,先问问赣江稳不稳定。

汉武帝时,东南方向有一个威胁,位于福建和浙江南部的闽越国(也称东越)。

 闽越国王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的后代。楚汉争霸时,霸王项羽不封闽越王,闽越人就出兵帮助帮助刘邦打项羽。刘邦称帝后,当然要投桃报李,立无诸为闽越王,统治闽地,也就是现在的福建。

福建号称兵家不争之地,因为其地势太过险峻,只有闽江等少数谷地可供通行。福建的这种地形,反而易守难攻。外敌从江西方向进攻福建,难度非常大,反过来闽越国打出去也难。 

汉朝的统治中心在中原,但对长江南岸地区依然重视。当时的汉朝在东南有三大郡,以南京附近为中心的丹阳郡,以苏州为中心的会稽郡,以南昌为中心的豫章郡。站在赣江的角度看,南昌就是守住南京和苏州的门户重镇。而汉军要守住南昌,最大的难点,恰恰就在赣江。

如果闽越人翻过武夷山进入赣江流域,沿着赣江北上,在经过赣州狭长的谷地后,在万安县以北就是相对广阔的平原地带,有利于闽越人用兵。一旦让闽越人杀到南昌,甚至是长江岸边的九江, 汉朝东南方向的两大重镇丹阳(南京附近)和会稽郡(治苏州),就将受到严重威胁。如果闽越人向西,荆襄方向同样会受到严重威胁。闽越人如果占领了整个长江流域,就将成为第二个楚国,与汉朝形成南北对立之势。这对于志在扩张的汉武帝来说,是不可能接受的。

福建和赣南的地形非常复杂,汉军如果从江西南部东进福建,一定要走赣江南下。但问题在于,赣江在万安县至赣州段,险滩太多,到处都是怪石,不利于水军的大规模行进。这一段水域称为赣石,也称赣江十八滩,上九滩在万安境内,下九滩在赣州境内。

唐朝诗人孟浩然有一首《下赣石》,“赣石三百里,沿洄千嶂间。沸声常活活,洊势亦潺潺。跳沫鱼龙沸,垂藤猿狖攀。榜人苦奔峭,而我忘险艰。”

六百多年后的南朝梁末年,大将陈霸先北上平定侯景之乱,就在赣江十八滩受阻,史称“赣石旧有二十四滩(和十八滩不矛盾),滩多巨石,行旅以为难。帝(陈霸先)之发,水暴起数丈,三百里间,巨石皆没。”

这样的困难,也是摆在汉武帝面前的难题。陈霸先只是沿着赣江北上,不需要汉武帝那样,必须筹集大量运粮船只从赣江南下。汉军粮船受阻于赣江十八滩,时间其实是站在闽越国这一边的。

当时的闽越国的实力和汉朝没法比,东越国很快就被汉武帝灭掉了。但汉武帝依然心有余悸,下诏说:“东越(依仗闽地)险阻反复(叛乱),为后世患。”然后就把东越人大量迁到江淮之间,闽越国几乎成了无人区。此时是公元前110年,在此之后的三百多年里,受到重创的福建发展非常缓慢,直到东汉末年,在孙权统治下的福建才慢慢有了生机。

到了南朝,当时最重要的两个大州,以江浙沪为基础的扬州,以湖北、湖南为基础的荆州。只有皇帝的兄弟和儿子才有资格担任扬州和荆州刺史,堂兄弟都不行,可见二州在南朝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夹在二州之间的江州是作为缓冲区存在的,江州就是现在的江西和福建,重点则在江西。从这个角度看,稳定住赣江,就能稳定扬州和荆州,整个南朝的稳定大势就能兜得住。

明朝的情况和南朝差不多,即使成祖朱棣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南京依然是明朝在南方的统治中心。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正德皇帝设南赣巡抚,由王阳明出任。王阳明平乱之后稳定江西的政策,也是围绕着赣江展开的。以赣江为中轴线,明军可以相对便捷的抵达目的地。稳定住赣江,就能稳定住江南的基本盘,明朝的财政大头都是由江南供应的。

清朝虽然从东北入关,定都于北京,但财政大头依然来自江南。在清朝的总督中,直隶总督地位最高,之后就是两江总督。这个两江,指的是江南省(安徽、江苏)和江西省。清朝稳定南方的基本逻辑和历代都差不多:赣江定则江西定、江西定则江南定、江南定则天下定。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