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士得拍卖一千万一克,我有二十公斤,你懂吗?

球场神探 2025-02-22 17:16:31

家人们谁懂啊!收藏界里居然有个超有争议的 “国宝帮”,他们的事儿简直离谱到姥姥家,荒诞又离奇,给广大收藏爱好者狠狠敲了个警钟。今天咱就一头扎进 “国宝帮” 的神秘世界,深挖那些让人笑不活了却又发人深省的大事件

所谓 “国宝帮”,指的是那些坚信自己收藏了大量价值连城的 “国宝级” 古玩,但实际上藏品大多为赝品的收藏爱好者。他们有几个显著特点。其一,极度自信且盲目乐观。他们对自己的藏品有着超乎寻常的信心,哪怕面对专业鉴定结果和众多藏家的质疑,也丝毫不动摇。其二,专业知识匮乏。他们往往对古玩的制作工艺、历史背景、鉴别方法等一知半解,却凭借自己的想象和臆断来判断藏品的真伪与价值。其三,固执己见。一旦认定自己的藏品是真品,就拒绝接受任何反对意见,甚至会与提出质疑的人激烈争论。

金缕玉衣骗贷案

2011 年,一起震惊全国的骗贷案将 “国宝帮” 的疯狂与贪婪展现得淋漓尽致。商人谢根荣为了获取银行贷款,伪造了两件所谓的 “金缕玉衣”。为了让这两件赝品看起来更具可信度,他不惜重金聘请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 5 位在古董鉴定界颇具威望的专家为其出具虚假的天价鉴定证书,估价高达 24 亿。凭借这份虚假鉴定,谢根荣成功骗取了银行巨额贷款。这一事件不仅让 “国宝帮” 的造假手段曝光,也让人们对古董鉴定行业的信任产生了严重危机。那些本应坚守职业道德的专家,却为了金钱而违背良心,成为了 “国宝帮” 的帮凶。

汉代玉凳拍卖事件

2011 年,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一场古代玉器专场拍卖会上,一件名为 “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 (含坐凳)” 的拍品以 1.8 亿元起拍,最终以 2.2 亿元成交,创下当时玉器拍卖的记录。然而,这一 “天价” 成交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骗局。不久后,江苏邳州的一条网帖揭露这件所谓的 “汉代玉凳” 是当地制造加工的赝品,成本价仅 50 多万。从文物常识来看,汉代根本没有凳子这一生活用品,这件拍品的造型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但为其出具鉴定证书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南泉却坚称该器物符合汉代玉器特征,自己的鉴定结论无误。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专家鉴定权威性的质疑,也让 “国宝帮” 盲目追捧 “国宝” 的现象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冀宝斋博物馆遭批事件

2013 年,作家马伯庸的一篇博文《少年 ma 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将河北省 “冀宝斋” 民间博物馆推上了风口浪尖。在这篇博文中,马伯庸曝光了冀宝斋博物馆展出的众多臆造假文物。馆内的瓷器造型怪异,图案混乱,毫无历史文化内涵。比如,一些瓷器上绘制着现代卡通形象,与古代瓷器的风格大相径庭。事件曝光后,河北省文物局和冀州市政府部门迅速作出回应,关闭了这座没有经过文博主管部门正式批准的民间博物馆,并摘掉其 “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等牌子。但即便如此,仍有一些 “国宝帮” 成员力挺冀宝斋,认为馆内藏品皆是国宝,还在网络上与反对者展开激烈争论,其固执程度可见一斑。

对收藏界的影响与启示

“国宝帮” 的这些事件给收藏界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他们的造假和盲目行为扰乱了正常的收藏市场秩序,让真正有价值的古玩难以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认可。另一方面,也让公众对收藏行业产生了误解和不信任,阻碍了收藏文化的健康发展。

对于广大收藏爱好者来说,“国宝帮” 的事件是深刻的教训。在收藏过程中,我们要保持理性和谨慎,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 “祖传宝贝” 或 “专家鉴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进行鉴定和评估。同时,也要尊重事实,当面对专业的质疑时,要虚心接受,及时调整自己的收藏观念。

“国宝帮” 现象是收藏界的一面镜子,它提醒着我们,收藏不仅仅是对物品的占有,更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只有秉持着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才能在收藏的道路上收获真正的价值。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