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凳拍卖事件:2.2亿背后的真假谜团

球场神探 2025-02-22 17:37:22

在收藏界的光怪陆离之中,汉代玉凳拍卖事件堪称一场令人啼笑皆非又发人深省的闹剧。2010 年 10 月,北京中嘉国际拍卖公司于河北偶然发现了一套精美绝伦的玉梳妆台和坐凳,其玉质温润,工艺精巧,乍看之下,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为了给这套器物一个权威的定性,他们特意请来了在玉器鉴定领域久负盛名,被尊称为 “玉界泰斗” 的周南泉先生。周南泉先生在仔细端详、反复研究之后,信心满满地拍着胸脯断言这是 “汉代” 器物。在他出具的鉴定报告里,不吝溢美之词,夸赞这套玉器玉质上乘,细腻温润,工艺精湛,线条流畅,造型独特,有着极高的收藏研究价值,仿佛是从汉代穿越而来的稀世珍宝。

有了这份极具分量的权威鉴定报告撑腰,送拍者腰杆瞬间挺直,底气十足,直接将起拍价定到了令人咋舌的 1.8 亿。2011 年 1 月 9 日,在昆仑饭店那场备受瞩目的拍卖会上,这套 “汉代青黄玉龙凤纹梳妆台及坐凳” 一经亮相,便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瞬间吸引了众多藏家的目光。现场气氛热烈非凡,藏家们纷纷志在必得,竞价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最终这套玉器被财大气粗的张先生以 2.2 亿的天价收入囊中。这一价格瞬间刷新了当时的玉器拍卖纪录,也成功吸引了媒体的长枪短炮,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人人都在谈论这场豪掷千金的拍卖会以及那套神秘的汉代玉器。

然而,好景不长,这场热闹非凡的拍卖就像一场华丽的泡沫,很快就被质疑的利箭戳破。最先发出质疑声的是思维敏锐的网友们,他们凭借着扎实的历史常识,迅速指出其中的破绽:在汉代,人们的起居习惯是席地而坐,凳子这种家具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这就好比在唐朝的画卷里发现了现代的汽车,完全是违背历史常识的存在。紧接着,专业学者们也纷纷站出来,加入了质疑的阵营。南京林业大学的邵晓锋教授,多年来潜心研究古典家具,对各个时期的家具风格和演变历史了如指掌。他斩钉截铁地表示,从当时人们的起居方式以及家具发展的脉络来看,汉代绝不可能出现这种造型的梳妆台和高脚凳,这套玉器的风格、工艺更像是模仿清代宫廷家具的产物,无论是从材质的运用还是雕刻的技法,都有着清代工艺的显著特征。湖北民族学院的黄清敏教授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深入分析,汉代以跪坐为礼,社会风气十分注重礼仪规范,虽然 “胡床” 在当时有一定的传播,但范围极为有限,真正开始普及并逐渐演变还是在隋唐时期,所以这套玉凳出现在汉代,时间线完全不对,就像是错位的时空拼图。甚至还有一位别出心裁的服装设计师,从服饰文化的独特视角进行剖析,他指出,汉代的裤子大多没有裤裆,在这样的服饰条件下,“高坐” 的姿势不仅会让人感到不适,而且在当时的礼仪观念下也显得极为不雅,所以从实际生活需求和文化背景来看,椅凳在汉代根本没有存在的合理性。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声,周南泉先生却依旧固执己见,坚持自己的鉴定结果没有错。他强调自己在玉器鉴定领域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经验丰富,阅玉无数,是从玉质的纹理、沁色的自然程度、包浆的醇厚质感等多个专业角度进行综合判断的,认定这就是如假包换的汉代真品,不能仅仅因为汉代没有凳子这一常识性认知,就全盘否定他的鉴定结论,仿佛他的经验就是绝对的真理,不容置疑。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文也发文力挺周南泉先生,声称周老的鉴定绝对准确无误,这套玉凳乃是当之无愧的国宝,2.2 亿的成交价简直是捡了大便宜,在他看来,这套玉器至少价值 10 亿,仿佛是在和质疑者们叫板,要捍卫所谓的 “权威”。

但事实胜于雄辩,真相终究不会被永远掩盖。2012 年 2 月,江苏邳州的一则网帖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彻底炸开了这场闹剧的真相。网帖爆料,这套震惊收藏界的 “汉代玉凳” 实际上是当地仿造的赝品,成本仅仅才 50 多万。记者顺着这条线索深入调查,发现这套玉器果然是邳州向阳村几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花费了 1 年多的时间精心仿造的。他们以明代的老件为蓝本,运用现代的工艺手段,制造出了这套足以以假乱真的 “汉代玉器”。2010 年,这套仿制品以 260 万的价格卖给了河北的买家,随后便开启了它在收藏界招摇撞骗的 “奇幻之旅”。

这场荒诞至极的拍卖,最终以买家血本无归而惨淡收场。张先生花费 2.2 亿巨资拍下的所谓 “汉代玉凳”,不过是一堆价值低廉的仿制品,他的财富瞬间化为泡影,损失惨重。而更为严重的是,这场事件让文物鉴定行业的公信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人们开始对所谓的 “权威鉴定” 产生深深的怀疑,商家和部分 “专家” 为了追逐利益,不惜混淆真假,颠倒黑白,将赝品包装成稀世珍宝,坑害了无数满怀热忱的收藏爱好者,让他们在这场充满欺诈的收藏游戏中伤痕累累,也让整个收藏市场陷入了信任危机,变得更加混乱不堪。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