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躺平的陶渊明:晚年为生存乞讨,5子无一成器,63岁活活饿死

晨曦中的温暖如初 2025-04-26 16:52:15

公元405年,四十多岁的陶渊明,决定辞去彭泽县令的职位。他借着妹妹去世这个机会,下定了归隐田园的决心。这是他第五次离开官场。在这之前,他一直在当官和隐居之间犹豫不决。

陶渊明心里头纠结来纠结去,说到底就一个缘由:没钱。

世界上那些贫穷的情况,其实各有各的原因。陶渊明为啥穷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孩子多。他这辈子娶了三个老婆,第一个老婆生孩子时难产没了,也没留下孩子。第二个老婆陈氏给他生了四个儿子,老三老四还是一对双胞胎,因为六年生了四个,再加上太辛苦,陈氏也没能活得长久。第三个老婆翟玉英,比陶渊明小了12岁,给他添了一儿一女。

抚养六个孩子,陶渊明感觉压力山大。幸好有他母亲孟夫人帮忙,不然他能不能把这六个娃拉扯大都不好说。

401年的时候,也就是陶渊明第五次不当官的前四年,孟夫人离开了人世。打那以后,陶渊明觉得日子越过越不容易了。

完全离开官场,那就是说,之前的收入渠道全都没啦。

因为他手里还有点钱,刚开始隐居那两年,他过得还算可以。但到了第三年,家里突然出了大事,一场大火把房子和家当都给烧没了。而且他在干农活上也不太勤快,慢慢地,他的生活就变得一团糟了。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 其三》里透露出了他的悠闲自在,比如说这句诗:“我在南山脚下种豆子,结果草长得比豆苗还旺。一早起来就去清理杂草,月亮还挂着就扛着锄头回家了。”

这句话说的是:我在南山脚下播了豆子,结果草窜得比豆苗还猛。我一清早就奔地里去了,一直忙活到月亮挂天边,才扛着锄头往家走。

表面上看,人家好像拼尽全力,但讲真,咱心里都明白:真正的高手,人家是直接亮成绩,才不跟你扯那些努力的过程。那些整天炫耀自己多努力的人,大多数时候都是在瞎忙活,说不定就是在“装模作样”呢。

陶渊明只是说自个儿整夜忙活,却没细说大白天的他都折腾了些啥。这就像现在那些老加班的人,一天到晚都在公司泡着,可干出来的活儿却不咋地,说不定还没人家专心干两三个小时来得有效率呢。

陶渊明每天起早贪黑,结果到了冬天,他家情况就惨了,冷风吹得衣裳直往里灌,碗碟里的饭菜也总是空空如也。屋子里空荡荡的,啥让人开心的东西都没有!说白了,就是连顿简单的饭菜都难以保障。

陶渊明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里,也聊到了他归隐后的穷日子。他是这么说的:

夏天总是饿得慌,冬天夜里冷得没法睡,连被子都没有。一到晚上就盼着鸡快点叫,好让天快点亮,而到了早上又希望鸟儿快点飞走,让白天快点过去。

从40岁那年真正退出官场后,陶渊明的生活就基本上和贫穷、挨饿受冻连在一起了。

说起来也怪,不管啥时候,只要没灾没荒,手里有地能种的人,按理说都不该饿肚子,可陶渊明他们家怎么就饿肚子了呢?问题出在哪儿呢?就出在陶渊明爱喝酒这事儿上。

陶渊明爱喝酒,每天都得喝上几口,不喝到尽兴绝不罢休。哪怕是去田里干活,他也得把酒壶带上。爱喝酒的人啊,一喝就容易忘了时间。想让这样的人把农活干好,那可真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爱喝酒的人,要是没啥事儿,作息时间肯定乱糟糟的。陶渊明要是不种地那会儿,估摸着也是想啥时候睡就啥时候睡,作息没准儿。在一个家里,要是爸妈里头有一个比较懒的,那孩子能自律的概率啊,基本上就得减半了。

受到老爸的影响,陶渊明的六个娃一个个都挺悠哉的,根本不把念书当回事儿。

陶渊明的孩子们不怎么爱读书,这其实跟他从来没把读书当成他们的必修课有关系。在管教孩子这事儿上,他一直都挺看得开的。大儿子刚出生那会儿,他就写诗表达了自己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在那首给大儿子的《命子》诗里,他就写了:

早起晚睡,盼你有才。要是你没那本事,也就算了。

用大白话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当然希望你以后能有出息,但要是实在不行,也就算了。说白了就是:你只要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长大,我就心满意足了,我就这么点盼头。

想要变得出色,首先得有个方向,说白了就是得定个目标。就像那句话说的,“没有当将军想法的士兵,算不上是好士兵”,这其实就是在讲,有个明确目标有多关键。

陶渊明这人吧,有点随性散漫,也没给孩子们定个啥目标,结果很快就显现了:他那五个儿子,老大陶俨、老二陶俟、老三陶份、老四陶佚、老五陶佟,全都不爱读书,一个个啥本事也没有,最后只能像他一样回家种地。这事儿让陶渊明挺无奈的,他还特意写了首诗叫《责子》,在里面吐槽自己这五个不争气的儿子。诗里头他就说了:

头发白了,还扎着两个小辫子,皮肤也不再紧致。虽然有五个儿子,但没有一个喜欢读书写字。阿舒已经十六岁了,懒惰得无人能及。阿宣快到十五岁,志在四方,就是不喜欢文学。雍和端两个孩子都十三岁了,连六和七都数不清。通子快九岁了,心里只惦记着梨子和栗子。如果命运真是这样,那咱就先喝酒解愁吧。

这首诗讲的是:我现在岁数大了,但我的五个娃,愣是一个都不爱学习。老大阿舒,都16岁了,懒得出奇,没人比得上。老二阿宣,15岁了,书本知识他是一点不沾。老三老四,俩人都13岁了,大字不识几个。最小的那个,才9岁,更是让人头疼,整天就想着吃,别的事儿全不往心里去。唉,这都是命啊,我也没啥办法,只能喝点酒,解解闷了。

在这首诗中,陶渊明玩了个因果倒置的小花招。按他的说法,喝酒是因为他愁儿子们不争气。但说实话,他儿子们不争气,跟他老是喝酒也有很大关系。

后来有人谈起陶渊明,说他那五个孩子都不太出息,给出的理由是:“老爸老喝酒,把孩子脑子给耽误了”、“家里人关系太近,结亲了”。

陶渊明一共有五个儿子,这五个孩子是由他两位不同的妻子生的,而且这两位妻子都跟他没有血缘关系。另外,魏晋那时候没法酿出度数高的酒,所以也就不可能出现因为喝酒太多影响孩子脑子发育变慢的情况了。

陶渊明的五个儿子都不太成器,说白了,还是因为当爹的他爱喝酒、管不住自己,又懒散。他从来没给儿子们定过什么目标,自然也就不怎么去教导他们了。

孩子没出息,陶渊明老了以后就没啥指望了。像这样的老人,最怕的就是生病。可巧的是,从50岁开始,陶渊明的身体就各种不舒服,他写过一句诗来描述自己又穷又病的晚年:“拖着病体在破屋檐下,整天没有一点开心事。”

从50岁开始,陶渊明的诗歌里频繁出现了描述自己饱受饥饿与寒冷、贫穷与疾病双重折磨的苦难场景。比如,他54岁那年写的《饮酒》第十六篇里头有这样的话:“坚守清贫志气高,历经饥寒不曾摇;破屋迎风声声悲,前庭杂草丛生高。”

这时候,从咱们读者的角度来看,晚年的陶渊明,那感觉就像是祥林嫂附身了:整天都在唠叨、发牢骚。

426年,也就是陶渊明离世的前一年,他又穷又病,还赶上了大饥荒。为了活下去,陶渊明没办法,只能去别人家求口饭吃。

这时候的陶渊明,早就没了刚辞掉官职那会儿“岂能低头侍奉权贵”、“绝不会为点小官俸禄低头”的那股子硬气。他心里头全是憋屈和不服气,还专门作了首诗来抒发这种心情。诗里头他这样说:

肚子饿了逼我出门,也不知道要去哪里。走着走着就到了这地方,敲门时笨嘴拙舌的。主人明白了我的心思,送我东西当然不是白来的。我们整天谈笑风生,酒杯一到手就喝个精光。

这首诗详细讲了陶渊明老年时去讨饭的经历,那次他不仅讨到了饭,主人还额外招待了他一顿酒。这让他特别感动,所以就写了首诗来记住这事儿。

乞讨不会总有好运气,而且,乞讨还得有个硬朗的身子骨。陶渊明身体日渐虚弱,那次顺利乞讨之后没过多久,第二年他就因为又穷又病去世了,终年62岁。

直白点讲,他身体确实有问题,但问题还没到要命的程度,他最后是给活活饿没了。

在临终前,他给孩子们写了封遗书,名叫《给子俨等人的信》。在信里,他挺感慨地说,都是自己以前死心眼,硬要守住那份穷骨气,结果让孩子们也跟着遭罪,一辈子都在地里刨食。他是这么说的:

辛苦离世,让你们小时候挨饿受冻。我曾感慨过孺仲贤妻的那番话。自己裹着破棉絮,有啥脸面对不起孩子呢?

在这段话里头,陶渊明讲了个老故事,叫“儒仲贤妻的话”。这故事说的是王霸躲起来过日子后,有次家里来了位客人。王霸的儿子刚从地里干活回来,衣服脏兮兮的,还破了洞,就这么进了客厅见客。他一瞅见客人穿着光鲜,气质非凡,再看看自己这副德行,心里头那个自卑啊,结果好几天都没开口说话。王霸瞧见儿子这样,心里头也不是滋味。他老婆就劝他说:“你自个儿选了这隐居的日子,就该想到会有这种时候,儿子心里不舒服,你也别太往心里去了。”

这儿,陶渊明心里头其实已经感到懊悔了,他正想办法让自己好受点。但不管怎么劝慰,他后悔隐居这事儿是板上钉钉了。

但是,陶渊明的后代真的就是因为他躲起来隐居,所以才过得那么惨吗?你看历史上有多少厉害的人物,不都是从穷苦家庭里走出来的吗?说来说去,陶渊明他儿子们过得不好,主要还是因为陶渊明这个老爸没给孩子树立个好榜样。

说白了,要是陶渊明不是那种啥也不干、整天喝酒的样子,也不给儿子们瞎定规矩,他那五个儿子,估摸着也不会都变得没出息。

飞机要是没了方向,最后就得掉下来;千里马要是没了目标,一辈子也就白忙活了。那活生生的人呢,不更是得有个奔头吗?

真遗憾,一千多年过去了,陶渊明的后代里,没几个出名的。一直到近现代,才冒出个叫“有声的紫襟”的电台主播,挺火的,他本名陶勇祥,算是给陶渊明的后代争了口气。

陶勇祥说自己是古代大诗人陶渊明第五个儿子陶佟的直系子孙。不过,这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现在还没有个准儿。反正不管咋样,这个现在很火的主播一出现,总算是让“陶渊明后代”这几个字,在近现代人的眼里头露了个脸。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