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上将不服粟裕,饶书记只狠批一人?开国少将评价:许司令太精明

新新史界 2024-08-14 10:59:51

1948年10月5日,华野诸将抵达山东曲阜,参加一场特殊的会议。

当时,济南战役刚刚结束,因此部队有不少官兵认为,这次会议将是庆功大会。

然而,等到他们看到会议主持人后,才发觉事情远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大会是谁主持的呢?

此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华东局饶书记,请注意,饶书记虽是华东局一把手,但对野战军内部事务很少过问。此次能让饶书记特意从后方的华东局,跑到前线主持会议,可见问题不小。

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一,庆功大会变成了批评大会

此事还要从济南战役开打前的一次作战会议讲起。

1948年8月,为明确部队攻城部署,粟裕集结众将,召开了一次紧急军事会议。

会上,粟裕宣布:以六个纵队共14万人为进攻力量,攻打济南城;以八个纵队共18万人为打援力量,应对徐州方向可能来援的敌军。

这些军事安排,华野司令部已先和军委通过气,所以粟裕也没多想,直接讲清了自己的想法。

然而,就在粟裕刚宣布完作战计划后,时任第十纵队司令宋时轮,因不满粟裕要求自己带队打援,当场就拍了桌子,和粟裕顶牛,两人闹了个不欢而散。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耍脾气、闹情绪只会起负面作用。

中央在得知华野内部纠纷后,大为恼火,毛主席亲自致电华野司令部,询问是否要撤去宋时轮职务,幸有粟裕及时上电求情,事情才算暂时平息。

此次事件暴露出了华野内部的巨大问题,即:自陈毅离开华野、进入中原后,粟裕虽有战神之姿,但威望、资历短时间难以服众,华野山头竟有再起势头。

这时候的粟裕,心情可以用苦闷两字概括。

关键时刻,绕书记出面为粟裕站台,借曲阜会议之机,狠批宋时轮,逼的这位猛将当众检讨、自请惩处。

然而,少有人知的是,在济南战役期间“闹幺蛾子”的并不只有宋上将一人。

二,济南战役的真正目的

在此之前,我们先弄清楚一个问题:济南战役,攻城和打援哪个才是重头戏?

关于这个疑问,笔者之前的文章中有过涉及,读者们在评论区也是各执己见,有人认为济南战役是“攻城打援”,而非“攻城阻援”,所以打援才是关键;有人则觉得是“攻城为主,打援为辅”。

为此,笔者不一家妄言、随意猜测,而是从两处史实中为各位剖析,希望诸位耐心细品。

第一,根据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第三野战军》书中信息,1948年8月10日,华野粟裕、陈士榘、张震等人联名致电中央,提出三个作战方案:

1. 集中全力转到豫皖苏及淮北路东地区作战,截断徐蚌铁路,孤立徐州,将重点放在打援上,求得运动中首先歼灭5军,继而扩大战果。

2. 集中主力首先攻占济南,对可能北援之敌,仅以必要之兵力阻击之。

3. 攻占济南与打援同时进行,有重点地配合与使用兵力。

在电报末尾,粟、陈、谭提议:我们详细研究以上三案,认为以执行第三案为最好。

明面上看,粟裕等人的这封电报,并未明确攻城与打援孰轻孰重,而是希望“有重点地配合与使用兵力”。

各位可不要小看这句话,战场局势瞬息万变,敌人怎样行动,攻城和打援的力度怎样把握、战时兵力分配等等,都是极其考验指挥官能力的技术活,况且济南战役还是我军第一次大城市攻坚,谁也不能在战前打包票,就该怎么打。

而毛主席也明白其中道理,所以在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后,直接致电华野: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

毛主席的意思很简单,既然战役不好打,那干脆撂开手,让粟裕全权指挥、随机应变。

这是其一,我们再看第二点:在粟裕大将的回忆录中,关于济南战役,他老人家有一个遗憾:战役期间,战略预备队没有动用,没有完全达到作战目标。

什么是战略预备队?说白了,就是那支负责打援的18万大军。

至此,各位是不是看明白了,粟裕在最初和中央商量时,为了有点余地,没有把话说死。但是在中央明确其全权指挥后,粟裕下定决心,在攻城打援兵力分配上,特意多给打援部队4万多人,再结合其回忆录所记内容,可见在粟裕心中,打援才是重头戏。

然而,许世友所率的东兵团却在战时单方面加大攻城力度、仅用8天就攻下济南城,导致粟裕打援计划彻底泡汤。

许将军之举,该不该罚?

当罚,那为何绕书记没有当众点名批评呢?

三,绕书记在顾虑什么?

首先,两人的行为性质不同。

宋上将在高级作战会议上,当众拍桌子闹脾气,影响太坏。

反观许世友,虽在战前因攻城兵力问题,和粟裕有较大分歧,但是许上将从未当面就和粟裕置气、顶牛,最多只是越级上报中央,提出自己的看法。

注意,越级上报在华东野战军中已有先例。

鲁南战役前夕,华野陈参谋曾就作战方案问题,越过华野司令部,直接上报中央。陈毅老总得知此事后,也仅私下里当面批评了几句,没有把事情提到台面上。

其次,济南战役之所以迅速结束,主要是由于东兵团九纵司令聂凤智,在下达作战命令时,把上级的“助攻”改为“主攻”。

乍一看,这是不听指挥,但是细想之下,就会发现问题了。

东、西两线兵团分兵作战,谁也不能及时得知对方进攻力度,“助攻”水准怎样把握?要打到什么程度才算“助攻”?战场上遇到敌人,官兵们提枪就上,一腔热血之际,谁还能顾得上是主攻还是助攻?

所以,如果仅以这条就批评许世友乃至东兵团官兵,多少会让人寒心。

最后,粟、许之间作战风格存在极大差异,粟裕打仗,历来讲究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在运动中集中兵力发动进攻,且不过于追求一城一地的得失;而许世友则偏向于攻坚拔点,相较于粟裕,虽缺少点灵活性,但打法更容易接受上手。

除此之外,许世友还长期带兵在外、独当一面,已经基本形成自己的作战体系,这和一直受粟裕领导的宋时轮,情况大不一样。而中央和华东局也是看清楚这一点,所以都心照不宣的没有过分批评许世友。

许将军的老部下,开国少将贾若瑜曾评价道:你们不要以为许司令是个粗人,他是倚粗卖粗,粗中有细,特别精明。他的精明,别人不容易看透。很多干部都很精明,在对待具体人、具体事上精明,跟他比起来,比不了,不在一个档次上。

绕书记虽在曲阜会议上,没有当众点名,但以许上将的情商,自然明白华东局乃至中央的意思。

因此,在济南战役后,许将军“抱病”养伤,并因此错过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一系列重要战斗,直到华野大军南下,中央决定重建山东军区时,许世友恰好病愈出山,担任军区副司令。

这是巧合还是许将军的情商一面?其中门道,仁者见仁。

6 阅读:258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