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帅延安刚受伤,两位准大将就闹别扭,罗荣桓上电请求:把我调走

新新史界 2024-07-02 09:43:24

1940年10月,远在山东的八路军115师政委罗荣桓,给中央发去了一封特殊的电报。

在电报中,罗帅写道:“由于在学习上太落于人后,要有一个严重的转变,是否可能容许我再学习一段时期或者调到其他地区工作,这是我向组织第一次提出个人要求。”

话虽然没有明说,但意思却很明显:这是一封辞职电报。

毛主席曾评价罗帅:荣桓同志是个老实人,又有很强的原则性,能顾全大局。

而当时山东正处于抗日胶着时期,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会让顾大局的罗帅,在此时撂挑子、向中央辞职呢?

一,徐帅入山东

1937年底,日军大举入侵山东,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韩复榘因畏惧日军势大,竟带着十数万大军不战而逃,几乎把山东拱手让敌。

尽管局势严峻,但为了全国抗日大局,毛主席排除万难,仍要求八路军挺进山东,在敌后作战。

为确保万无一失,毛主席做出了三项部署:第一,整合山东抗日力量,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由张经武担任总指挥,黎玉任纵队政委;

第二, 115师师部、685团组成苏鲁豫抗日纵队,由陈光、罗荣桓带领,进入鲁西平原作战;

第三, 115师343旅、129师津浦支队组成抗日挺进纵队,由肖华带领,进入鲁西北一带。

毛主席的安排很快奏效,我军在进入山东后,分兵作战、多点开花,在短短两年内就把部队发展到7万余人。

然而,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部队出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什么呢?

简而言之,就是部队太散,没有统一指挥,各部间缺少配合。

这主要是由于三支抗日力量,在级别上基本平行,而且都受延安中央直接指挥,互相之间没有明确的辖属关系。

平日里,部队分散打几个游击战,倒没觉得有什么。

但是,一旦到了一些大的战役,需要进攻打援时候,事情就麻烦了,谁该负责进攻、谁需要狙击敌人,都变成了一本糊涂账。

而中央对此也早有顾虑,所以一直在物色一位合格的统帅。

就当时情况来说,最快的办法是从三支抗日部队首长名单里,就近挑选一人,毕竟这些人都已在山东作战一段时间,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

然而,中央在仔细比较后,发现他们都不太合适。

115师代师长陈光将军虽然战功赫赫,善用兵、会打仗,然而性格太烈,在人际交往、协调麾下方面,存在欠缺;

罗帅军政双优,但在当时还没有过多统帅一方的经验;

山东老将黎玉偏于政工;张经武、肖华两人资历又太浅,难以服众。

再三考虑后,中央决意不再局限于山东内部,而是从冀南根据地抽调了一位重量级人物:徐向前。

二,两位准大将闹别扭

徐向前作为我军最早独立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元帅,军事造诣极高,在练兵、发展根据地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由徐帅指挥山东部队,不仅诸将镇服,而且还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长远发展。

有意思的是,中央在任命徐帅为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的同时,还给他搭配了一位政委:朱瑞。

谈起朱瑞,如有读者稍有了解,应该知道他那“炮兵元帅”的名号。

朱瑞早年曾先后担任红三军政委、红一、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资历颇深。

解放时期,他赶赴东北,出任炮兵司令,对部队火炮水平的提升有着卓越贡献

以朱瑞将军的资历、军功,如果能参与授衔,必然是上将起步,甚至有极大地可能问鼎大将。

中央让朱瑞这样的老将辅佐徐帅,是想要山东局势稳上加稳。

而最开始的局势也确实如同中央预想的那样,徐帅在抵达山东不久,就组织兵力发动了鲁中反扫荡战役,击溃数万日军的进攻。

之后,徐帅逐步加大各个根据地间的联系,计划盘活全局。

就在局势日益好转时,意外出现了。

徐帅在延安参加七大期间,被战马踢伤,无法返回山东继续主持工作。

大军不可一日无帅,眼见情况危急,中央只得临时组建一个领导班子。

1940年8月8日,中央致电山东八路军,要求“朱瑞统一全局,陈、罗负责军事领导”。

在中央领导看来,朱瑞资历深但军事经验不足,而陈光、罗荣桓精于打仗,由他们三人搭档组班,必然可以稳住山东局势。

然而,中央在注重能力之余,却忽略了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性格。

一个团队想要良好发展,相处融洽是关键。

性格合不来,一切都长久不了,而当时的山东“三人组”就存在这个问题。

朱瑞本人书生气过重,做事稍有偏执、缺乏变通;陈光则性格刚烈、急躁,容易走极端。

让这两个人共事,真有点火上加油的意思。

很快,朱、陈两人之间就产生了巨大矛盾。

在1940年9月召开的桃峪会议上,朱瑞当众批评115师“除卫生工作外无甚进步”,这话的深层意思是说陈光指挥115师,只会搞卫生后勤。

除此之外,朱瑞还在给中央的电报中,公开指责陈光在部队里威望不足。

陈将军是何许人?

那是林帅都承认的“陈光不死,可授大将”的猛将,批评他不会打仗、威望不足,那比当众扇耳光还要难堪。

朱瑞和陈光不对付,夹在中间的罗荣桓也不好受。

为避免形势进一步恶化,罗帅再三思量后,决定向中央请求,把自己调离山东,重组领导班子。

三,毛主席亲自定调

在接到罗帅的请辞电报后,毛主席并没有急着回复,而是在仔细审视山东局势后,循序渐进,实施了“三步走”策略:

第一, 毛主席亲自起草电报,表示“(山东)部队中存在错误,但现在已注意纠正。115师有极大成绩,你们的总路线是正确的,应安心工作”。

这句话既给了朱瑞台阶下,也是在安抚罗帅,初步缓和了内部矛盾。

第二, 几个月后,毛主席委派刘少奇前往山东,对部队里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调查,弄清楚问题究竟出在何处。

第三, 1943年8月,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后,毛主席最终拍板,全面改革山东领导体系,并以延安会议为契机,先后把朱瑞、陈光调离山东,明确罗荣桓为核心的一元化领导。

至此,山东抗日武装终于迎来了重生,部队在罗帅的带领下,迅速发展。

等到抗战结束时,山东已经成长为全国最大的根据地,为日后粟裕大将在华东南征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有疑难可问谁?当为罗帅!

7 阅读:362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