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承魏晋,远绍唐风。明朝36首七言绝句:感概深远,别有一番风味

荔枝姑娘诗词赋 2024-06-12 16:51:22

01

《春蚕》

明·刘基

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

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虫不畏人。

刘基乃明朝开国功臣,此诗以春蚕为喻,道出了诗人对命运坎坷之人的慨叹。春蚕辛辛苦苦结茧,最后却化蝶破茧,自身消散,诗人对此觉着荒唐且惋惜,觉得它不如无用却自由自在的蜘蛛,能够在蛛网上捕食飞虫而不被人搅扰。刘基借这首诗抒发了对无私奉献和默默牺牲的怜悯之情,以及对顺应自然、安然自处的生命哲理的思考。

02

《湖堤晓行》

明·李昱

宿云如墨绕湖堤,黄柳青蒲咫尺迷。

行到画桥天忽醒,谁家茅屋一声鸡。

李昱刻画了黎明时刻湖堤上的一个场景。浓黑似墨的夜云环绕在湖畔,黄柳与青蒲于微芒中若有若无,让人仿若沉醉于这近在咫尺的美景当中。待走到画桥之时,天色忽地变得明亮,伴着远处茅屋传出的一声鸡鸣,唤醒了清晨的湖畔天地。这首诗极富诗意地呈现了晨起漫步的惊喜与静谧,给予读者一种超脱凡尘、贴近自然的仙人感受。

03

《客中夜坐》

明·袁凯

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

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袁凯曾经担任监察御史,后来因为某事招致明太祖的不满,靠装疯卖傻才得以归隐。他从旅人的角度出发,于静谧的深夜里描绘出了一幅思乡的画面。落叶纷纷扬扬,江水滚滚滔滔,归乡的路途显得愈发遥远且迷蒙。新雁悲啼,三更时分的夜雨,每一个在外漂泊的行人都会因之触动心中的愁苦情绪。诗人凭借凄美的秋夜景致,所表达的是身处在异乡的孤单以及思归的情感,好似仙人在尘世间的寂寞凝望,寄托了深深的怀旧与思乡之意。

04

《天平山中》

明·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杨基笔下的天平山仿若画作一般,细雨涵养着楝花,南风缓缓吹拂着成熟的枇杷。他在绵绵细雨里徐徐漫步,全然忘却了山路的深浅程度,只记得全程都有莺声燕语婉转啼鸣,伴随他回到了温馨的家。此诗呈现出了大自然的和谐美妙,以及诗人随遇而安、乐于享受自然的心境,恰似仙人在山水之中闲庭信步,尽揽天地间的清爽与安宁。

05

《燕山春暮》

明·张羽

金水桥边蜀鸟啼,玉泉山下柳花飞。

江南江北三千里,愁绝春归客未归。

张羽和高启、徐贲、杨基一同被称作“吴中四杰”,他运用细腻的笔锋刻画了春末时期燕山的景况,金水桥畔有蜀鸟在鸣叫,玉泉山下柳絮在飞扬。他自江南遥望北方,哪怕两地相距三千里之遥,却都一同沉浸于春天即将逝去的忧愁情绪里。诗人身为远方的旅人,慨叹春已归而人未归,这一番深厚的思乡之情与季节的变迁交织在一块儿,犹如仙人从高处俯瞰人间,对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聚散发出深深的慨叹。

06

《雨后慰池上芙蓉》

明·徐贲

池上新晴偶得过,芙蓉寂寞照寒波,

相看莫厌秋情薄,若在春风怨更多。

徐贲在雨后的池边停留,望见雨后的芙蓉花于寒冷的水浪中孤独地盛开。他劝解着,就算秋意逐渐变浓,也无需感到惋惜,由于在春风里芙蓉或许会有更多的愁怨。诗人借由对雨后芙蓉的抚慰,传递出对生命轮回、四季更迭的深切领会,以及对世间诸物盛衰变化秉持的一种豁达不羁的态度,恰似一位儒雅温和的仙人,用细腻的情感领悟自然界的微妙改变。

07

《春暮西园》

明·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高启以春末时分的西园作为背景,刻画出了一幅鲜活的场景。阳光遍及澄澈的绿池,映射着满眼的芳草;春天的繁茂美景貌似都在雨季里默默流走,此刻已临近结束。不过,诗人注意到,在庭前院后的花朵纷纷凋零之际,菜地里的蝴蝶反倒聚集得更为繁多。这是一首饱含哲理的田园诗作,昭示了自然生态的循环交替,透露出对生活意趣的独到看法,仿若仙人静视世间的变化,寻觅平凡之中的蓬勃生机。

08

《宫女图》

明·高启

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宴回。

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高启借由一幅宫女图展开联想,图中女婢于醉意中踏上布满青苔的小径,她们在西园侍宴结束后于月光之下返回。小狗隔着花丛朝着暗影空叫,深夜里的皇宫内除了宫女们的归来,再没有其他人造访。诗人通过此场景传递出了宫禁生涯的孤寂和无奈,同时也默示了宫廷内外的生活对照,给人一种跨越时空、窥视历史长卷的感受,好似亲身见到了那晚唐宫廷之中的冷落景象。

09

《题古木苍藤图》

明·蓝仁

风云气质雪霜踪,独立空山惨淡中。

惭愧藤萝争附托,年年春色换青红。

蓝仁凭借古木苍藤图来抒发情意,古木饱经风雨的洗礼,独自屹立在空旷的山间,充溢着岁月的印痕与坚韧的气度。而藤萝攀附在它上面,每年都变换着青红之色,不仅为其增添了生命的活力,还衬托出古木的孤寂与威严。诗人借此颂赞古木的傲然风骨与尊严,并如同寓言一般提示人们应该有所依附,但不能丢失自我,维系独立的人格精神,恰似仙人超脱尘世,潇洒自若地立于天地之间。

10

《枇杷山鸟》

明·林鸿

沉香烟暖碧窗纱,绿柳阴分夏日斜。

梦觉只闻铃索响,不知山鸟啄枇杷。

林鸿刻画了一幅夏日午后静谧的图景,沉香的烟雾烘暖了翠绿的窗纱,窗外柳荫处阳光斜射。梦醒的刹那,仅听闻铃索发出轻微的声响,原来是有山鸟在枇杷树上啄食果子。此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赏识,以及对日常生活中微小美好的敏锐捕获,使人体验到犹如仙人般的闲适心境以及对自然亲近的愉悦感。

11

《春雁》

明·王恭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春风轻拂,大雁如一夜之间降临衡阳,它们自楚水而来,飞越万里燕山。诗人提醒着我们,莫要以为春天一到雁群便要离去,毕竟江南虽美,却非它们的故乡。王恭以春雁迁徙之自然现象,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与离别的感伤,宛如一位超脱尘世的仙人,对人间世事有着超凡的洞察力与思索。

12

《刘伯川席上作》

明·杨士奇

飞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处踏琼瑶。

不嫌寒气侵入骨,贪看梅花过野桥。

杨士奇生动地描绘了一场雪后宴会的情景。雪花刚刚停止飘落,人们的酒兴却还未消散,便踏着皑皑白雪,步入了溪山的深处。尽管寒气逼人,但众人毫不在意,只是为了贪恋那在雪中盛开的梅花。他们走过野桥,尽情享受着赏梅的愉悦。这首诗展现了文人士大夫对高雅情操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宛如一群仙友在仙境中畅游,不惧严寒,尽情沉醉于冬日雪景和早春梅香之中。

13

《发淮安》

明·杨士奇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蓱。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这首诗为我们呈现了杨士奇从淮安出发时所见到的水乡景色。岸边稀疏地点缀着红色的蓼花,水中的荇菜则呈现出一片青翠之色,洁白小巧的茨菰花宛如荷叶一般。少女们梳着双鬟,穿着短袖,因害羞而背对着船头,独自在水上采摘菱角。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江南水乡生活的一个场景,充满了清新自然的气息和浓郁的地方风情。

14

《乡人至夜话》

明·李昌祺

形容不识识乡音,挑尽寒灯到夜深。

故旧凭君休更说,老怀容易便沾襟。

李昌祺通过这首诗,抒发了自己对乡音以及故交的深切怀念。即便久别重逢后,彼此的容貌已变得不再熟悉,但那熟悉的乡音,却能在寒夜灯火中穿透时光,让他们一直畅聊至深夜。他恳请朋友不要再提及那些过往的人和事,只因自己年事已高,内心脆弱不堪,一旦被触动,便会泪湿衣襟。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怀旧情愫和深沉的乡土情怀。

15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一生为官清廉,功绩斐然,却遭徐有贞、石亨等人诬陷,最终以“谋逆”罪被杀害。他借咏石灰来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和坚贞节操。石灰需经千锤百炼,方可从深山开采而出,又需经烈火焚烧,却毫不畏惧。纵然粉身碎骨,也要保持清白,留在人间。此诗以寓言的形式,展现了他忠贞不屈、洁身自好的人格理想,寓意深远。

16

《鹧鸪图》

明·徐有贞

烟雨萧萧苦竹秋,感人常自叫钩辀。

披图无限江南思,不必闻声也自愁。

这是一首题画诗,徐有贞在诗中描绘了烟雨迷蒙中的苦竹,以及鹧鸪的鸣叫声,借此唤起了对江南的深切思念。即使没有听到鹧鸪的啼叫,仅仅看到画中的景象,也足以勾起无尽的乡愁。诗人巧妙地运用物象,传递出了浓厚的情感寄托,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那挥之不去的悲秋之意和乡愁之情。

17

《栀子花诗》

明·沈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阑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沈周一生未仕,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他在此盛赞栀子花的纯洁与神韵。洁白如雪的花瓣,散发着冰雪般的清凉香气,于曲折回廊深处绽放出勃勃生机。新月映照着它的倩影,悄然将那娇嫩的芬芳送进画室庭院,使整个空间充满诗意的韵味。

18

《题姚少师画竹》

明·戴冠

北地风高卷塞云,惊沙吹起雁成群。

客边偶写龙孙谱,忘却江南有此君。

戴冠的题画之作,描绘了北方狂风卷起塞云,惊动沙尘,雁阵齐飞的景象,转而提及画家在异地偶尔创作的竹画。尽管身处边陲,却始终无法忘怀江南那挺拔劲节的翠竹。此诗通过画竹,表达了作者对南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竹子高洁品质的向往。

19

《柯敬仲墨竹》

明·李东阳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李东阳在品评柯敬仲的墨竹画时着重指出,评判画竹的关键不在于繁简,而在于是否传神。他认为,柯敬仲的墨竹看似只是寥寥几片竹叶,却能在画面中营造出满堂风雨、清寒逼人的意境,充分展现了画竹艺术的高超境界。

20

《新春日》

明·祝允明

拂旦梅花发一枝,融融春气到茅茨。

有花有酒有吟咏,便是书生富贵时。

祝允明与文徵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杰”。他描绘了春节清晨梅花初绽,春意渐入茅屋的景象。诗人认为,有鲜花美酒相伴,有吟诗的雅兴,便是书生体验到的富足与幸福时刻,体现了文人雅士对简单生活乐趣的崇尚和对传统文化生活的热爱。

21

《无题》

明·唐寅

领解皇都第一名,猖披归卧旧茅蘅。

立锥莫笑无余地,万里江山笔下生。

唐寅自诩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仕途坎坷,因科场舞弊案受牵连入狱,后被释放还乡。此诗叙述自己曾高中科举榜首,却舍弃京城荣华,回归故里过着质朴的生活。纵然居住之所狭窄仅可容身,但他手中之笔却能绘出万里江山的恢弘画卷,彰显其胸怀大志和才华出众,不为物质窘迫而削减精神追求。

22

《泛海》

明·王阳明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其学说被尊称为“阳明学”。他以泛海作比,展现出自己在面对人生困境与顺逆时的心态。无论遭遇何等艰险或顺遂,都不会在心中留下阻碍,犹如天空中自由穿行的浮云。当夜晚静谧,海浪翻滚绵延三万余里,他仿佛乘着月光下的禅杖,悠然随风飘逝,彰显出超脱凡尘、顺应自然的大智慧。

23

《偶见·深山曲路见》

明·徐祯卿

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欲斜。

可奈玉鞭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

徐祯卿于诗中描摹了在深山蜿蜒的小径上偶遇桃花盛开,马蹄疾驰,夕阳西斜之景。诗人憾不能停留赏此美景,只得任手中玉鞭催马前行,将春日的遗憾带至遥远的天涯,流露出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无奈以及对游子漂泊生涯的慨叹。

24

《竹枝词·十二峰头秋草荒》

明·何景明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何景明以“十二峰头秋草荒”开篇,描绘出一幅秋季三峡瞿塘峡畔的萧瑟景象。冷烟寒月笼罩着长江两岸,孤舟上的游子在青枫江上漂泊,即便未闻猿猴的啼叫,眼前的荒芜之景也足以使他肝肠寸断,抒发了旅途的孤寂和离愁别绪。

25

《赠吴之山》

明·王问

城柝声悲月未央,江云初散水风凉。

看君已是无家客,犹自逢人说故乡。

王问在诗中借助城楼柝声和江云初散的月夜背景,勾勒出吴之山的形象——虽已无家可归,却仍在凉风习习的夜晚,向人倾诉他的故乡。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和漂泊者的哀愁跃然纸上,体现了对故乡的深切眷恋和对流浪生活的沉痛感悟。

26

《对月答子浚兄见怀诸弟之作》

明·皇甫汸

南北何如汉二京,迢迢吴越两乡情。

谢家楼上清秋月,分作关山几处明。

皇甫汸借月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以此回应子浚兄对远方兄弟的思念。南北两地就如同汉代的长安与洛阳一般分隔,彼此间的乡情仿若吴越之间的距离那样难以跨越。然而,他们所共赏的是同一轮秋夜的明月,即便各自分散在不同的关山之处,却都能感受到月光所带来的那份亲情的共鸣。

27

《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李攀龙在送别友人明卿去往江西之时,勾勒出了凄迷秋色中落叶飘零、雨丝飘洒的场景。他在诗中发问,有谁能够理解并怜悯这位孤独的旅人呢?最后以“白云相送大江西”的意象作结,既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又寄托了对其未来旅途的美好期许,仿若白云悠悠陪伴着他一路南下。

28

《和聂仪部明妃曲》

明·李攀龙

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

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

李攀龙在送别友人明卿去往江西之时,勾勒出了凄迷秋色中落叶飘零、雨丝飘洒的场景。他在诗中发问,有谁能够理解并怜悯这位孤独的旅人呢?最后以“白云相送大江西”的意象作结,既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又寄托了对其未来旅途的美好期许,仿若白云悠悠陪伴着他一路南下。

29

《题墨葡萄图》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此乃一首题画诗,徐渭借描绘自己半生坎坷、年老依旧落魄的境遇,独自伫立在书斋中,迎着晚风放声长啸。他的笔触勾勒出了如明珠般璀璨的艺术才华,然而这些价值千金的作品却无处可售,只能被肆意地丢弃在野藤蔓间,其中暗含了对自己命运坎坷以及时代不懂得赏识人才的深沉感慨。

30

《戚将军赠宝剑歌》

明·王世贞

曾向沧流剸怒鲸,酒阑分手赠书生。

芙蓉涩尽鱼鳞老,总为人间事渐平。

这首诗称赞了戚继光将军的英勇壮举,他曾挥剑斩断激流中的凶猛巨鲸,而在酒宴结束后,将这柄曾立下赫赫战功的宝剑赠予了书生。剑身上的鱼鳞纹虽已被磨砺得陈旧,但这都是为了人间的安定与和平所付出的证明。

31

《晓征》

明·戚继光

霜溪曲曲转旌旗,几许沙鸥睡未知。

笳鼓声高寒吹起,深山惊杀老阇黎。

戚继光是明代将门之后,著名的抗倭名将和军事家,他所率领的“戚家军”威震四方。后来因张居正去世,遭排挤而罢归。在此,他亲自描绘了行军的场景:清晨,部队沿着被霜覆盖的溪流曲折前行,军旗飘扬,沙鸥尚在梦中。随着笳鼓声激昂响起,寒冷的晨风呼啸,即便是深山中的老僧也被这阵势所惊动。

32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厌倦了宦海的沉浮,看透了官场的污浊,告别官场后的他在故乡购置了一处书斋名为“玉茗堂”。汤显祖在七夕之夜酒醉之时回信给朋友,玉茗堂前翠绿的屏风内传出新词《牡丹亭》的传唱之声。他罢官归来不愿阿附近权贵,诗人内心深处的悲伤无人能懂,唯有自伤自怜,强忍泪痕,教导伶人如何演绎剧中的情感。

33

《天竺中秋》

明·汤显祖

江楼无烛露凄清,风动琅玕笑语明。

一夜桂花何处落,月中空有轴帘声。

厌倦了官场的起伏,看透了官场的黑暗,离开官场后的他在故乡置办了一间书斋,名曰“玉茗堂”。七夕夜,汤显祖醉酒后回信给友人,玉茗堂前的翠绿屏风内,传出了新词《牡丹亭》的悠扬歌声。他罢官回乡,不愿攀附权贵,心中的悲伤无人能懂,唯有自伤自怜,强忍泪水,指导伶人如何演绎剧中的情感。

34

《邮亭残花》

明·徐熥

征途微雨动春寒,片片飞花马上残。

试问亭前来往客,几人花在故园看。

徐熥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象,春寒料峭,细雨霏霏,赶路的诗人瞧见花瓣簌簌从树上飘落,残留在马背上。他向邮亭中过往的行人发问,又有几人能有机会在故乡欣赏这烂漫春花呢?此诗蕴含着对家乡、对春花的深切眷恋以及旅途奔波的孤寂情怀。

35

《漓江舟行》

明·俞安期

桂楫轻舟下粤关,谁云岭外客行艰?

高眠翻爱漓江路,枕底涛声枕上山。

俞安期生动地描绘了自己乘坐轻舟顺漓江而下的画面。诗句流露出轻松愉悦的心情,他认为即便在岭南之外,人们普遍认为行程艰难,但在桂木船桨的引领下,乘坐轻便的小舟驶过粤关,并未感到旅途的艰辛。相反,诗人对漓江的这段旅程更是喜爱有加。以至于在船上高卧时,耳边的江水涛声犹如枕底之音,窗外的群山倒映映入眼帘,仿佛成了枕上的风景。这充分展现了作者对漓江风光的深深陶醉与赞美之情。

36

《渡易水》

明·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陈子龙是崇祯年间的进士,清军攻破南京后,他一直积极投身抗清斗争。在这首诗中,他借古抒怀,运用燕赵之地荆轲刺秦王的典故,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以及对国运的忧虑之情。诗中描绘道,昨夜并州刀在鞘中鸣响,似乎预示着燕赵之地将有重大事件发生,那里的悲壮歌声最让人难以平静。易水依然潺潺流淌,岸边青草如茵,然而如今却再也没有像荆轲那样的壮士,能够在此接受人们的送别,踏上救国大业的征程。这反映出诗人对国家现状的深深忧虑与无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我立即删除

创作不易,喜欢请关注收藏转发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