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是契丹人所创建的强大王朝,金是女真族所铸就的辉煌政权,而元,则是蒙古族所开创的广袤帝国。
他们皆为北方崇尚勇武的游牧民族,建国时长虽不算久,但诗歌方面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
若抛开政治与民族偏见,单从诗词角度来看,仍有诸多优秀之作值得我们借鉴。
01
《题李俨黄菊赋》
辽·耶律洪基
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填作句。
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
辽太祖耶律洪基收到李俨所作的《黄菊赋》,对其赞赏不已。整首诗以细腻的文笔描绘了黄菊的芬芳,表达了作者对李俨才华的钦佩以及对黄菊意象的喜爱之情。诗中通过碎剪金英、袖中余香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黄菊的美丽和香气,令人心生喜爱。黄菊留香,君臣之间心有灵犀,如此佳作,又有谁会不衷心喜爱呢?
02
《怀古》
辽·萧观音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萧观音身为辽圣宗的皇后,有感于汉代赵飞燕的经历,抒发了对红颜易逝的慨叹。整首诗以赵飞燕作比,揭示了宫廷生活的奢华与残酷,表达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怜悯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之意。诗中通过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等意象,描绘出赵飞燕红颜薄命的凄苦一生,引发读者对封建社会女性悲剧的深思。
03
《题临安山水》
金·完颜亮
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金主完颜亮挥师南下攻打宋朝,在路经临安时,心有所感。整首诗充满了金军南下的豪迈气息,表露了作者统一天下的宏图壮志。诗中用万里车书一混同、提兵百万西湖上等豪迈的言辞,展现了金军南下的磅礴气势,抒发了作者对胜利的渴求以及对国家的忠贞。
暂且不谈政治,也不考虑民族偏见,单从这一点来看,这也正面体现了一位少数民族政治家勇于逐鹿中原的精神与气魄。只怪大宋太过无能,太过软弱,实在是令人无奈。
04
《题雨中行人扇图》
金·麻九畴
幸自山东无赋税,何须雨里太仓黄。
寻思此个人间世,画出人来也着忙。
金朝诗人麻九畴目睹雨中行人的艰难处境,心生怜悯。整首诗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刻地讽刺了官府的苛捐杂税,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生活困苦的关心。诗中通过幸自山东无赋税、何须雨里太仓黄等诗句,尖锐地揭示了官府的贪婪和无能。作者的这首讽刺小诗精妙绝伦,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尽显无疑。
05
《论诗三十首·其七》
金·元好问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元好问倡导诗歌应自然质朴,摒弃浮华雕琢。整首诗通过“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等语句,称赞了北方少数民族诗歌的质朴豪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纯真之美的追求。诗中还以“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等句子,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北方边塞风光的喜爱,完全是天然本色与英雄气概的完美融合。
06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此诗为诗人晚年之作,金亡后,他拒绝入仕,与友人一同观赏未开的海棠,这是否表达了他对那些趋炎附势之徒的不屑与鄙视呢?全诗通过“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等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海棠含苞待放时的娇羞之态,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美好品质的赞美,同时也暗中宣扬了一种韬光养晦的处世态度。诗中以“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等诗句,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海棠美好品格的期望。
07
《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
金·吴激
江南春水碧于酒,客子往来船是家。
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
吴激乃北宋宰臣吴栻之子,亦是书画家米芾之婿。他旅居江南时,因观宗之家的《潇湘图》有感,而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此诗以江南春水比酒绿、客子以船为家等清新秀美的言辞,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诗中更有“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之句,表达了作者身处异乡的孤寂以及对故国家园的深切思念。
08
《渔村诗话图》
金·党怀英
江村清境皆画本,画里更传诗语工。
渔父自醒还自醉,不知身在画图中。
党怀英观赏渔村诗画后,心有所感,遂作此诗。党怀英不愧是题画的高手,全诗用“江村清境皆画本,画里更传诗语工”等诗句,赞颂了渔村生活的宁静美好以及诗画的意境高远。诗中又以“渔父自醒还自醉,不知身在画图中”等句,描绘了渔父与自然和谐共处、逍遥自在的生活状态,他们不追逐蝇头小利,也不勾心斗角,随性而为,只求自得其乐,寄托了作者对渔人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09
《牧牛图》
金·田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田锡看到牧牛图,联想到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别说是牛了,就连他自己在金末战乱时南逃,最终也病逝于江淮之间。全诗用“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等沉重的语句,描述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抒发了作者对和平的期盼以及对百姓苦难的关心。诗中以“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等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痛恨,以及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期待。
10
《论诗三十首·其四》
金·元好问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金朝诗人元好问倡导诗歌应回归本真,追寻自然质朴之美。全诗中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等语句,称颂了自然质朴的诗风,觉得唯有去除浮华的雕饰,方可写出真正的上佳之作。诗里以“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等句子,抒发了作者对陶渊明等古代诗人的尊崇,认为他们由于关怀现实生活中农民的困苦,才能够深切地反映出农民的思想,构想出理想社会的桃花源。“未害渊明是晋人”。此乃是对陶渊明全面且公正的评判,着实颇具见解。
11
《观梅有感》
元·刘因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元代诗人刘因看到绽放的梅花,有感于战乱平息,民众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整首诗用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等清新脱俗的语句,勾勒出战后江南的美丽景色以及百姓的安乐生活。诗人以梅花的美好来映衬战争的残酷,明面写梅,暗里写战,抒发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繁荣的欣喜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12
《听雨》
元·虞集
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莫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虞集是南方人,他将京城的仕途生涯与故乡江南的田园生活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仕途不顺,雨夜听雨,触景生情,思念家乡,孤独失落之感涌上心头。全诗通过细致的描写和含蓄的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生的领悟。
13
《墨梅图题诗》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是元代知名的画家,同时也是元后期的重要诗人,他隐居于山林之中,以画梅而著称。此诗是他为自己所绘的墨梅图而创作。整首诗称赞了梅花的素雅淡泊,寄托了作者的高尚志向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追求。诗中以墨梅自比,抒发了作者不被名利所束缚,坚守本心的崇高品质。
14
《题郑所南兰》
元·倪瓒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郑所南是元末时期的一位爱国诗人。倪瓒于秋风中欣赏郑所南所绘的兰花,心有所感,遂作此诗。整首诗赞扬了郑所南的坚定不移和爱国之情,表达了作者对郑所南的钦佩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中以兰花来比喻郑所南的高尚品德,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自己坚守贞操的精神面貌,抒发了作者对民族气节的称颂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15
《博浪沙》
元·陈孚
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
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人间铁未销?
陈孚是元末时期的一位武将,他曾追随朱元璋一同起兵。这首诗是他在回顾博浪沙之战时创作的。整首诗赞扬了刺客荆轲刺杀秦王的英勇行为,表达了作者对暴政的愤慨以及对民族气节的歌颂。诗中以博浪沙之战作为背景,赞颂了荆轲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抒发了作者对民族英雄的钦佩和对国家兴衰的关注。
16
《感旧歌者》
元·戴表元
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
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
戴表元是南宋时期的进士,进入元朝后长期未仕,晚年流落江南,怀念昔日的繁华。整首诗通过一位白发老人的自述,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运用牡丹、红豆、檀板、朱丝、锦色笺等意象,营造出昔日繁华的氛围,与老人白发苍苍、独自饮酒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叹不已。这不正是寄托了他对灭亡的故国无尽的思念之情吗?
17
《山家》
元·刘因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怪见溪童出门望,雀声先我到山家。
刘因隐居于山林之中,日子过得闲适自在。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间骑马踏水、赏花醉酒的情景,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等生动形象的描述,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古代山间行走的风景画,同时也勾勒出一幅山家民族的风情画,展现了作者融入自然的愉悦之情。
18
《绝句》
元·赵孟頫
春寒恻恻掩重门,金鸭香残火尚温。
燕子不来花又落,一庭风雨自黄昏。
赵孟頫身为皇家后裔,却在仕途上遭遇挫折,于是寄情于山水之间。整首诗描绘了春寒料峭、花落庭院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诗中通过“春寒恻恻”“金鸭香残”“燕子不来”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索清冷的氛围,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失落与伤感。作为皇室子孙,无法报效自己的国家,最终出仕新朝,尽管受到元朝皇帝的赏识,但作为亡国之臣,心中必然不是滋味。
19
《到京师》
元·杨载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
京师,乃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之核心,亦是士子们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之舞台。
杨载赴京赶考,初至京城便细腻地描绘了京城初春之景,抒发了作者对新环境之期待及对仕途之憧憬。诗中通过“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等细节描写,呈现出京城初春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20
《秋词》
元·萨都剌
清夜宫车出建章,紫衣小队两三行。
石阑干畔银灯过,照见芙蓉叶上霜。
萨都剌在仕途上遭遇挫折,心中思念故乡。整首诗描绘了宫廷中妃嫔们夜游芙蓉池的情景,烘托出作者的孤寂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清夜宫车出建章、紫衣小队两三行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奢华、热闹的氛围,与作者内心的孤独形成强烈反差,表达了作者的漂泊之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我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