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手握80万重兵,崇祯数次求救却不出兵,亡国后痛哭到吐血

江湖小酒馆 2022-07-05 14:38:31

为将者自当以卫国为重,拥军爱兵、尽忠尽职。但在明朝历史上,却有着这样一位将领,明明手握80万大军,然而面对着君主崇祯帝的屡次求救,他却拒不出兵。

他就是明末的名将左良玉,一辈子几乎都在平反叛乱,多次与张献忠、李自成交手,胜多负少,因此很受明朝廷的重视。但他却在南方拥兵自重,以至于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时,他根本救援不及,只得痛哭不止。

那么,左良玉是否对于明朝不忠呢?他为何不出兵救援朝廷,最终又落得怎样的结局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与原委。

崇祯年间发迹,镇压农民军

根据史料的记载,左良玉出生时就成了孤儿,被叔父养育成人。成年后,他应征参军,随即被派去镇守辽东。几年的戍边经历,左良玉的指挥才能得到了提升,对于战事的把握也有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崇祯皇帝执政的前中期,陕西发生了农民起义,并且已经危及到了河南等地。朝廷就征调左良玉统领的昌平军,前往围剿起义军,并镇守在河南负责军事。

这时,各地的农民起义已经形成组织性较强的军事力量,李自成、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等起义军领袖,利用明朝官军划区驻守、协同性差的特点,采用游击作战。

起义军不停骚扰官军,然后撤退到其他地区,等到他了河南后,农民军又流窜到了山西,左良玉于是又追赶到山西,大败农民军,俘获、杀伤数以千计。

河南巡抚对左良玉的表现很是满意,就向朝廷申请让他驻扎在,河南与山西之间的泽州一带。在这之后,左良玉多次和河南一带的农民军交手,打了许多胜仗,相比之下,其他将领黯然失色。

崇祯帝派来的监军在写给皇帝的报告中,也多次赞赏左良玉的功劳,朝廷因此下令让左良玉任职都督佥事,并担任围剿农民军的总兵官,与前来监军的倪宠、王朴等人官职差不多。

但由于明末宦官权势重,军队中的监军多是宦官出身,左良玉等将领很看不起他们,以至于暗生嫌隙,久而久之左良玉也觉得朝廷并没有那么重视他。

有一年,李自成等农民军从明军的围剿中幸运突围,朝廷下令左良玉、汤九州等人在东面设防,阻击农民军。而后,朝廷又召集中原地区以及四川、湖北的军队包围农民军,试图完全消灭他们。

农民军选择先下手为强、以攻代守,他们兵分三路分别进攻安徽、河南和湖北,各地的明朝军队面对这种情况,都不敢轻易出兵支援他省,生怕自己负责的辖区出现问题。

左良玉带兵驻守在新安、渑池一带,他也和其他将领一样选择自保,因此他没能再对农民军造成多大的损伤。在此后的几次战役中,左良玉又与当地的驻守长官意见不合,开始有了自己的私心。

他在自己的地盘内,只顾着扩张自己的势力,对于朝廷的征调能拖延就拖延,这也就给了农民起义军恢复元气的时间和机会,以至于农民军的实力越来越大。

骄横自恣,拥兵自重

1635年,农民军攻破攻进安徽,毁坏了凤阳的皇陵,但是距离他们不远的左良玉,仍然没有支援的意思,朝廷对此十分不满,可是,崇祯又得依仗着左良玉带兵作战,只能责令他戴罪立功。

一年后,农民军在河南登封一带,被左良玉和汤九州的部队打败,逃走后又和其他地区的农民军联合起来,左良玉和汤九州一同前去围剿。

然而,左良玉没有遵守约定,在没有通知汤九州的情况下擅自撤军,导致汤九州陷入敌军包围,战败被杀。对此,左良玉不仅没有自责,还将这次战役当成一场胜仗上报给了朝廷。

又过了一年,老回回、闯塌天等农民起义军首领联合进攻安庆,左良玉前去救援,大败农民军,并一路乘胜追击,把农民军逼到了深山之中。

朝廷随即下令进山搜捕围剿农民军,但是左良玉只当做耳旁风,带领军队驻扎在舒城,放纵士兵骚扰百姓、掳掠妇女。直至一个多月后,左良玉才不紧不慢地进驻深山中。

可惜的是,此时农民军早已搜集够了物资,撤退出去了。在这之后,农民军又攻占了浙川、六合等地,左良玉仍按兵不动,朝廷几次催促后,左良玉反而发动当地的有钱人,联名上书将自己留在驻地。

事情传到崇祯帝那里,他猜到这是左良玉自己的意思,但由于此时明朝中央对地方军队无力管辖,也只好对左良玉听之任之。可以说,当时的左良玉已经是“土皇帝”了。

好在左良玉虽然不服从征调,但遇到进入自己辖区的农民军,还是愿意全力进攻的。1638年,张献忠想要假借着接受招安的理由,暗中袭击南阳,左良玉赶到后识破了张献忠的计谋。

左良玉随即带兵追赶逃跑的张献忠,并用箭射中了张献忠的肩膀,还砍中了他一刀,要不是部下救援及时,张献忠可能要被杀死。或许是为了收买人心吧,左良玉被明朝廷封为“平贼将军”。

崇祯的这一招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左良玉在后期的战争中,并击败了张献忠,还俘获了他的妻妾,因此被封为太子少保。督军杨嗣昌虽然很欣赏左良玉的军事才能,但是他也知道左良玉自傲,很难被朝廷调用。

于是,杨嗣昌明面上约束左良玉,但在暗地里却许诺贺人龙找机会取代左良玉。贺人龙信以为真,取代左良玉的心情也越来越急迫,但就在这时,左良玉又打了一场大胜仗。

杨嗣昌告诉贺人龙,取代左良玉的事情待定,以后再议。贺人龙十分气愤,转而就将此事告诉了左良玉,左良玉因此对杨嗣昌怀恨在心。

在接下来的一场重要战役中,左良玉拒不听从杨嗣昌的调遣,杨嗣昌九次下檄令给左良玉,左良玉仍置之不理。由于左良玉没有参战,张献忠的部队十分轻松地攻到了襄阳,杨嗣昌气得绝食而死。

朝廷不敢过多地指责左良玉,只要求他戴罪立功。但随着明朝多地失守,张献忠、李自成等人的起义军势力越来越强大,朝廷已经招架不住。

自1641年到1643年,李自成在中原击溃了明朝军队主力,占领了秦、陇全境及晋西山区,张献忠也在南方占领了几座重要城市,农民军从防守转变为了进攻。

左良玉在此期间与李自成交手均以失败告终,得不到补给的他索性躲着农民军走。此时,他手中有着二十多万的军队,但仍没有出战的意思。

直到张献忠攻克了武昌,他才接受朝廷命令,打败了张献忠的部队,收复武昌。眼看着农民军的领地日渐增大,崇祯帝更加急切地希望,各地将领来保卫京师。

救援不力,吐血身亡

然而,作为明朝此时的绝对主力,左良玉虽然有着二十多万的兵力,但却对于朝廷十分轻视。不仅没能消灭张献忠,反而四处骚扰百姓,崇祯帝对此无可奈何,还得安抚左良玉的情绪。

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陕西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并立刻向北京方向进攻。崇祯帝和大臣们十分担心,为了使左良玉能保卫朝廷,崇祯帝下令封左良玉为宁南伯,封他的儿子左梦庚为平贼将军的大印,还许诺了许多奖赏。

当时,左良玉已经拥有了八十万的军队,虽然其中有一半都是投降来的士兵,但并不是很服从左良玉的指挥,但总的来说这支部队仍是明朝的救命稻草。

左良玉得到消息后,十分满意朝廷的态度,于是他草拟了一份作战方案,经人送往北京城。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还没等朝廷给他回应,李自成就攻下了北京,崇祯帝也自尽了。

原来,李自成在1644年2月就攻破了太原,到了3月份就已经攻到了北京城下,朝廷也是这时封赏左良玉,并希望他派兵来救。

左良玉以为北京的守军,怎么样也能支持一个月以上,就没有立刻动身,而是仅仅送去了一份计划书。

但是在3月17日,守北京城的官军主力就已经投降,次日守城的太监就开门迎李自成进京。19日,皇宫就被攻占,崇祯帝朱由检自杀身亡。

为何北京城的守军如此不堪一击呢?其一,得知李自成到来后,北京城内的军官早已各怀鬼胎,主降派很多。其二,李自成到来前,北京城经历了一场鼠疫,大军的战斗力丧失殆尽、人数十不存一。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京城又怎么能受得住呢!得知了明朝灭亡的消息后,左良玉痛哭流涕,甚至口吐鲜血。虽然他不愿听从朝廷里,一些迂腐无用的大臣调遣,但他对明朝还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

如今国家灭亡,左良玉失去了背后的依仗,也失去了继续作战的意义。不过,此时江南一带的省份拥立了福王朱由菘为帝,他们建立起了南明弘光朝廷。

左良玉的部下担心弘光朝廷,会怪罪左良玉没有救援北京,建议他先下手为强,出兵攻下南明。但左良玉坚决反对,并逼他们一同发誓,不得进攻南明。

而弘光朝廷并没有怪罪他,在福王即位后,还册封左良玉为侯,并任命他为太子少傅,还将长江一带的军防交给左良玉。左良玉趁着李自成败走山海关的机会,收复了湖北的一些地区,得到了朝廷的嘉奖。

奈何,弘光朝廷内部矛盾重重,马士英、阮大铖掌权后,与东林党人争夺权力,并担心左良玉会帮助东林党,于是对他严加防范。左良玉此时年纪大了,对于收复中原力不从心,对于党派斗争也没有那么多兴趣了。

不过,他对弘光朝廷如此提防他还是十分气愤的。东林党的黄澍弹劾马士英十宗罪事,还鼓动左良玉发兵讨伐马士英,以挽救南明的危机。

只不过,此时左良玉的病情已经很重了,即使派遣大军前去征讨,但在行军途中,左良玉因情绪激动吐血不止,于1645年4月去世,结束了自己的传奇。

总的来说,左良玉是明末时的名将,手握八十万重兵却没能阻止明朝灭亡。说到底还是他犹豫不决,对于明朝并不是真正的忠诚,而是掺杂了自己的私心。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左良玉,毕竟朝廷对这些边军将领也是不仁不义,完美地诠释了一句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崇祯皇帝与左良玉就是第二者,甚至有时候是第三者,君臣不和,又怎么能让天下得到保卫呢?对此,你有何看法?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