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沈醉被特赦后,享副部级待遇,留在大陆的女儿过得如何?

江湖小酒馆 2022-08-16 12:40:15

“砰”得一声巨响后屋门被踹开,几名身穿军装的士兵立刻冲进来将一名男子扑倒在地上,并用准备好的粗绳将其五花大绑。

男子被带走后房间里只留下两个小女孩,一个害怕地蜷缩在角落里,另一个正声嘶力竭地哭喊:“舅舅!舅舅!”

没几天,传来一个噩耗,两个女孩的舅舅被当做潜伏的特务处理了,尚且年幼的孩子只知道自己的父亲叫沈醉,并不知道国民党军统高官大特务是怎样的意义。

顶着这样的身份两个女孩的命运又将如何?沈醉被特赦后父女有没有相认?后来又发生了什么?

十年生死两茫茫

1949年,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解放军部队越战越勇乘胜追击,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摇摇欲坠。

一时间国民党内人人自危,早已经没有固守的信念,蒋介石为了让部下坚定决心做最后的挣扎要求将各高官的家人接到台湾。

名义上是为了保护部下的家人,可实际上却是以家人的性命相要挟,时任“国防部”保密局专员兼云南站站长的沈醉同样接到了蒋介石的命令。

以沈醉的头脑自然明白蒋介石的意图,眼看国民党兵败如山倒,沈醉即使百般不愿与家人分离,还是做出了艰难的决定,让妻子粟燕萍带着母亲和五女一子前往香港避难。

沈醉为了让一家老小到了香港以后生活的可以不那么艰难,特地托关系多弄到了五张飞机票,将其交给了一个信得过的朋友,托付他帮忙照顾家人。

做完这一些沈醉的心里才稍稍安心,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看错了人,那位“信得过”的朋友一下飞机就带着家人溜之大吉,丢下沈醉的家人在陌生的城市无依无靠。

幸亏沈醉还留了后路,临行前让妻子粟燕萍带了不少的家当,一家老小摸索着找到一家当铺将金银首饰变卖后才终于化解了危机。

那段时间沈醉的家人整日提心吊胆,盼望着沈醉能够早日赶来香港与他们团聚,可没成想左等右等竟等来了沈醉“牺牲”的消息。

云南解放前夕,守城的国民党军军心动摇,时任云南省主席的卢汉也在暗地里加紧与共方的联系,为将来谋求后路。

沈醉心里的信念也开始有所动摇,对于蒋介石委派的任务采取拖延的战术迟迟不肯执行,内心产生了起义的念头。

直到卢汉宣布起义将沈醉软禁时,他才终于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帮助卢汉铲除潜伏在昆明的特务。

遗憾的是因为信息传递的局限性,这一事实并没有被我党获知,直接导致他被当做战犯囚禁在昆明陆军模范监狱。

然而这一消息在台湾国民党的添油加醋之下竟然变成了,沈醉固守云南英勇牺牲。

刚刚在香港稳定下来的粟燕萍等人得知这一消息后顿时感觉天都塌了下来,沈醉的母亲更是郁郁而终。

粟燕萍始终不肯相信这一消息是真的,纠结了很久才决定让弟弟带着三女儿和四女儿回大陆打探沈醉的下落。

粟燕萍有五女一子,之所以会这样安排是因为大女儿精神不正常,而小女儿沈美娟和儿子又太小,所以选择让三女儿和四女儿跟舅舅走,二女儿留下还可以帮忙照看大姐和弟弟妹妹。

可惜世事无常,就在临行的前一天发生了意外,三女儿突发急性肠炎住进了医院,而四女儿在跟着去医院的路上被来往的车辆撞断了胳膊一起住进了医院。

如此一来,两个孩子住院需要照顾,只好将年纪稍大的二女儿留在身边,让大女儿和小女儿跟着舅舅回大陆。

舅舅带着沈美娟和大姐回到大陆后暂住在长沙的伯外公家,没几天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舅舅被当做潜伏在大陆的特务执行了枪决。

沈美娟与痴傻的大姐一下陷入了恐慌与绝望之中,回不了香港又找不到父亲,只能逗留在伯外公家。

那段时间姐妹两人每天蜷缩在阴暗的房间里,而伯外公为了养活两姐妹一把年纪还坚持到采石场砸石头,不仅又苦又累还挣不到多少工钱,连养活两个孩子都成了问题。

直到有一天早上,沈美娟醒来后见房间里没有人,伯外公应该是去采石场了,一个人害怕她便呼唤姐姐缓解一下心中的恐慌。

可是沈美娟一连叫了几声大姐也没有回应,她壮着胆子凑上前去查看,结果发现大姐的腋下已经开始溃烂,几条白蛆正在溃烂处蠕动。

沈美娟当时不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只是看到这一幕后感到惊恐和不适,多年后回想起当时的场景给她留下了沉重的阴影。

许久后伯外公回到家里,在沈美娟大姐的衣袋里翻出一只被咬了一半的血淋淋的青蛙,而且用破布条精心的包裹,看上去像是大姐珍藏已久的美食。

接连经历亲人的离去,沈美娟的内心被孤寂充斥,也渐渐地学会了生存的法则,伯外公干活外出时她便到附近捡树枝,饿了便去摘野果吃。

有一次,沈美娟听说附近有个水塘可以抓鱼吃,便想着去抓条鱼,可前脚刚到后边就传来一个男孩子的咆哮声:“这里是我的地盘,你是哪里来的野丫头,赶紧离开!”

沈美娟自由散漫惯了,性格也像男孩子一样勇敢,面对男孩的喝止她没有丝毫的畏惧,最终男孩被赶跑了,可沈美娟没想到却因此惹出了更大的麻烦,还连累伯外公一起受罪。

几天后,男孩打听清楚了沈美娟的消息,带了几个男孩在她的必经之路设下了埋伏,当沈美娟出现时,男孩们一拥而上,对着她拳打脚踢。

慌乱之中沈美娟将目光锁定在带头的男孩身上,用尽浑身力气冲出包围向他扑去,其他的男孩见沈美娟像发疯了一样不受控制,没有一个人敢上去帮忙,就静静在站在一旁观看。

结果第二天小男孩的父母就找上门来,为此伯外公拿出一个星期的工钱赔礼道歉对方才肯作罢。

伯外公没有因此责备沈美娟,他的心里也很愧疚,从小缺失父爱才会让沈美娟的性格变得这样强势,或许在她心里万事只能靠自己,不久后一张报纸又一次改变了沈美娟的人生轨迹。

迟来的父爱

沈醉在改造期间,沈美娟靠着伯外公的微薄薪水已经读到了初中,可是因为营养不良个头还是像个小女孩。

1960年11月28日,这天沈美娟跟伯外公正在吃饭时,表舅突然兴奋地冲了进来,指着手中的《人民日报》喘着粗气对伯外公说道:“您看,五妹子他爹还活着嘞!”

听到这一消息时,伯外公十分的激动,可是沈美娟的情绪却没有明显的波动,似乎这件事情跟她没有多大关联。

沈美娟还不到四岁时就跟着家人搭上了前往香港的飞机,此前沈醉又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父亲”对于沈美娟来说只是一个称谓。

相反,这十多年来沈美娟一直与伯外公相依为命的生活,在她心里外公可比父亲重要得多。

外公看到沈美娟的反应后试探性地问道:“美娟,你不想去见爸爸吗?你找了十多年的爸爸终于有相见的机会了!”

沈美娟想都没想就回答道:“我想跟伯外公在一起!”

伯外公听了以后露出欣慰的笑容,抚摸着沈美娟的头语重心长地说道:“伯外公老了,不可能一直陪着美娟,听伯外公的话,去找你的爸爸吧!”

沈美娟还是按照伯外公的要求写了一封信寄到了北京,当时沈醉作为第二批被特赦的国民党要员,在周总理的安排下担任中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专员。

其实刚被特赦时,沈醉就迫不及待地联系妻子粟燕萍,盼望着能早日与家人团聚,可他不知道的是远在香港的妻子以为他已经去世,早已经带着孩子另嫁他人。

得知这一消息后沈醉没有发脾气,反而表示十分的理解,毕竟一个女子带着几个孩子在异乡生活太过艰难,他的心里没有丝毫的怨恨,但还是渴望能够与家人见上一面。

可惜天不遂人愿,两人相约见面的事情被台湾当局得知,粟燕萍被威胁不准与沈醉相见,否则家人的安危将无法得到保障。

最终沈醉左等右等也没有等到约定相会的粟燕萍,一时间憔悴了许多,恰巧这时他收到了沈美娟的来信。

看到信件时沈醉十分的激动,眼睛里不经意间泛起泪花,等到读完时信件已经被泪水浸湿,他恨不得马上就见到唯一留在大陆的小女儿。

不久后沈美娟收到父亲沈醉寄来的信件,随信一起寄来的还有一件小衬衣,是沈醉亲手用自己的睡衣改的,说等到见面的那天穿上这件衣服就不会认错了。

为了能够早日与女儿见面,沈醉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变得十分节俭,甚至说是吝啬,吃饭支持七分饱,为的就是女儿来到北京可以带她去游览大好河山,带她去品尝当地美食。

终于,沈美娟拿到了父亲寄来的路费,简单收拾了行李后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随着距离越来越近沈美娟的内心也开始充满了期待。

在沈美娟的认知里父亲沈醉应该是一个西装革履儒雅的形象,可是下了火车后却发现现实中的父亲与自己的想象大相径庭。

沈美娟下了火车后,一个身材高瘦、皮肤黝黑,穿着塑料凉鞋、西式短裤和白布衬衫的中年男子朝自己跑来,并挥舞着双手呼喊道:“美娟!”

两人相见后沈醉紧紧地抓住沈美娟的双手,沈美娟看着眼前激动的男子有些生怯,犹豫了好久才轻声地叫了一声:“爸爸!”

沈醉听到“爸爸”两个字后眼泪夺眶而出,一个曾经冷库无情的军统特务头子抱着一个小女孩在站台上默默流泪,沈美娟很难想象爸爸这些年究竟了怎样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而接下来的一周时间成为了沈美娟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刚出车站沈醉就拉着女儿去品尝当地的美食,眼神一刻也没有偏离,始终关注这沈美娟的情绪,时不时的就会问上一句:“孩子,吃得惯吗?”

沈美娟的心里像是照进了一缕阳光,感觉浑身都暖洋洋的,看着父亲慈爱的目光她默不作声地点了点头,为了让父亲开心,她把眼前的食物吃的一点不剩。

接下来的几天,沈美娟跟着父亲去了故宫、北海、天坛等名胜古迹,父亲就像一个导游,在沈美娟的旁边喋喋不休地介绍讲解。

一周的时间飞逝而过,沈美娟不舍得离开,沈醉更不想让女儿走,恨不得一次性将十多年来空缺的父爱补偿给沈美娟。

1962年,沈美娟初中毕业之际,沈醉向周总理提交申请,希望可以让女儿到北京女六中就读高中。

沈美娟(图左)

沈美娟刚到北京上学时很多地方都不适应,父亲想着法子的哄她开心,每天做好饭菜等着她放学回家,家里没有个女人,就连针线活父亲也一并包揽下来。

沈醉逐渐成为了沈美娟的依靠,为她遮风挡雨,而沈美娟也成为了沈醉对于美好生活的寄托,正如他在日记中所记述:

“孩子是费尽心思在安慰我,事事依我。我被她的一片孝心深深感动。今后长时间父女相依为命地活下去,我不得不为她的健康和兴趣着想,让她愉快地生活在我身边。我真想不到,我晚年有这个小女儿能给我这么大的安慰……”

苦尽甘来

本以为这是幸福的伊始,却没想到是灾难的开端。

沈美娟发现自从自己来到北京后占据了父亲大部分的生活,似乎离开了自己父亲就不知道生活该怎样继续。

沈美娟想起伯外公跟自己说过的那句话“我不可能一直陪着你”,自己也不可能一直陪在父亲身边,总有一天会结婚生子嫁作人妻。

沈美娟一家四口

为了让父亲能够找到自己的生活,沈美娟开始撮合父亲去找个伴,但是几次提议父亲都是摇摇头便不再接着话题继续往下聊,沈美娟也不得不跟父亲耍起了花招。

这天,沈美娟放学后回到家中,跟父亲一起吃饭时,突然一脸愁容地叹了口气,随后缓缓开口说道:“别的孩子都由妈妈,我从四岁就离开父母,现在终于有了爸爸,多想能有个人喊她一声‘妈妈’。”

沈醉听了以后十分的自责,是自己当初的决定害女儿过上了无依无靠的生活,现在自己可以给她父爱,可她妈妈已经改嫁,想要完成女儿的心愿就只能再给她找个继母。

自从沈醉开始去相亲后身边的人都出了不少主意,经人介绍他与医院护士杜雪洁组建了家庭。

可是沈美娟没有想到自己这个要求竟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以前父女俩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谈心说话,可继母来了家里以后只要自己跟父亲聊天的时间一长,继母就会给自己脸色看。

每当这时沈醉便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而沈美娟为了不让父亲难做总会懂事地减少与父亲聊天的时间。

然而沈美娟的退步并没能让继母满意,毕竟她并非继母亲生,对继母来说她就是个多余的人。

沈醉不忍心看着女儿忍气吞声曾两次动了离婚的念头,可是都被沈美娟给拦了下来,两人都希望对方能够幸福,可沈醉还是拗不过女儿,只好得过且过选择隐忍。

家庭生活一地鸡毛,外界又是风雨欲来,沈美娟高中毕业之际,《红岩》突然在全国流行起来。

沈美娟出于好奇也认真地阅读了这篇小说,对文中的国民党反动派可以说是恨之入骨,可她不知道的是文中的军统特务头子“严醉”正是自己的父亲沈醉。

而这一消息沈美娟还是从同学口中得知,一时间学校里传得沸沸扬扬,品学兼优的沈美娟一下子沦为了特务头子的女儿。

因为这场风波沈美娟失去了加入共青团的资格,高考时更是因为“出身不好”与大学失之交臂。

沈醉得知这件事情以后比沈美娟更加难过,他眼中噙着泪水对沈美娟说道:“那可怎么办?就算是我死了也改变不了你的出身,我也不想让别人这样诋毁你!”

沈美娟从没有因此而迁怒与父亲,她不解的是自己一个从小离开父亲,生长在红旗下的孩子究竟为什么要承担本不该承受的一切。

为此沈醉跑到教育局以及各个部门的领导的面前反映问题,最终给出的答复是今年的录取工作已经结束,等到明年可以允许继续报考。

沈美娟想要考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逃离这个家,继母对父亲确实照顾得无微不至,可是对于这个别人的女儿却是一点也容不下。

刚好这时沈美娟看到了新疆建设兵团的宣传纪录片,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扎根边疆,在条件艰苦的戈壁滩沈美娟苦中作乐践行着伟大的理想。

1978年,父女两人的命运再次迎来剧变,云南政府在整理史料时清理除了沈醉在起义通电上签字并发表起义广播的档案。

这些档案被送到北京后,中央有关部门当即决定为沈醉正名,他一下子从战犯改成了起义将领,享受副部级待遇。

而沈美娟也从特务头子的女儿成为起义将领的女儿,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为沈美娟和丈夫在北京安排了一份工作。

1980年年底,沈醉携沈美娟开始了香港之行,终于见到了阔别了数十年的妻子,一些曾经的老友也纷纷到香港与其会面。

这一情况引来了大批媒体记者的关注,很多人都劝沈醉留在香港安度晚年,沈醉面对记者坚决地说道:

“我们的物质生活是差一点, 但我不是为钱而来的。 我母亲生前对我说过,‘一个人可以不做官,但一定要做人’,在新中国,我才真正懂得了人生的道理。”

1996年3月18日,沈醉因病救治无效去世,享年82岁,他这一生为女儿留下的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就是教会了女儿该如何去热爱自己的国家。

沈美娟继承父亲的意志,为父亲整理生前未完成的书籍,先后撰写《我这三十年》、《魔窟生涯》,为我国史料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几近不惑之年的沈美娟顺利地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毕业,终于完成了多年以来的大学梦,后担任全国政协中国文史出版社编辑工作。

退休后沈美娟定居香港,常年往返香港、北京两地为促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的发展付出了宝贵的心血。

回首沈美娟的前半生,虽经历了诸多的磨难,但始终保持那一份纯真与初心,在其父亲沈醉的指引和教导下完成了华丽的转身,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成为了理想中的模样!

0 阅读: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