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仪的典型论与中国五大派美本质论之争

华远科学性美学 2024-12-01 18:38:34

《古镇》油画                                                                            作者为华远

蔡仪的典型论与中国五大派美本质论之争

作者为华远

写于2005年3月 修改于2024年10月

在那悠扬的旋律中,《马儿啊,你慢些走》以其深情的歌词,缓缓铺展开一幅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田园风光画卷。李鉴尧的笔触细腻,生茂的旋律悠扬,那“我要把这迷人的景色看个够”的吟唱,仿佛能穿越时空,触动每一个聆听者的心弦。然而,在一次不经意的聆听中,作者偶遇一位主播的演绎,将“景色”误听为“情丝”,这一微妙的听觉偏差,却引发了一场关于美与感知的深刻思考。

“景色”与“情丝”,一字之差,意境迥异。前者是眼前实实在在的田园风光,后者则是心中抽象而缠绵的情感纽带。为何会有此误听?或许是因为那歌声中蕴含的情感太过浓郁,让人不由自主地将视线从外在的景色转向了内心的情愫。这“情丝”,虽无形无质,却比任何实体都更能触动人心,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这一误听现象,不仅是对语言的一种误解,更是对美的不同解读。它触及了主观美论与客观美论、主客统一美论与蔡仪典型美论等美学理论的纷争。在科学性美学的视角下,这种误听或许可以归结为“人为的语言”、“天然的形式”与“人为的信息中介”之间的微妙互动。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其本身的模糊性和多义性,为美的感知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而当我们深入探讨信息的本质时,不得不提及香农这位信息论的奠基人。他的“信息熵”理论,揭示了信息在消除不确定性方面的关键作用。在香农看来,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而艺术中的“点到为止”正是这种“美”的信息的绝佳体现。它超越了文字的局限,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信息中介,传达出一种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审美体验。

进一步地,主客美论之争,实质上是对“信息中介”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探讨。香农的“随机性”和“信息熵”概念,虽然揭示了信息的一些基本特性,但信息中介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包括了高峰体验、梦境、意象等难以言传的审美体验,以及“道、象、气”等中国特色美学的范畴。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美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感知与体验。因此,当我们谈论美时,不应仅仅局限于确定性的美的事物,更应关注那些与感悟、空白、梦境等弥散性美感相关的元素。华远科学性美论所提出的“信息中介”概念,正是对这一点的深刻洞察。它强调良性多层选择的距离性,将美的本质归结为多层多线良性循环的信息中介。这种理论不仅超越了传统美学的局限,更为我们理解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有些层面的“信息”是不是能被图灵的感知和语言统摄?特别是跨入了人工智能时代的今天,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图灵所提出的感知与语言这两个核心概念。感知与语言能否最终完善新时代的审美观和审美的要求,是我们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了。图灵的感知与语言两个关键词,可能受到了维特根斯坦的实对实的语言即世界观念的影响,语言不行,感知来补充,然而,当这两者都显现出其局限性时,我们不得不转向更为宽泛的“信息”概念。但即便如此,信息本身也非万能,于是“信息中介”这一概念应运而生。自由意志或宇宙意志也是相关潜意识决定的,心理学也可以说是科学性的对自由意志或宇宙意志研究的学问,自由意志或宇宙意志背后是潜在的意识,而下意识是由显意识决定的,心理学也是一门科学性的学问,当然潜意识也有偶然性和随机性的一面不确定性的一面,人类语言是有局限性的,生物界包括人类的生命在内的感知也是有局限性的,图灵和香农的“感知”,“语言”和信息三者都是有局限的,只有“信息中介”才没有局限的可能。“信息中介”是有距离的信息,是有空白的信息,是有联想和想象余地的信息,是有不确定性的信息,也是华远1990年以前就已提出的具有互补切近和弥补信息中介的信息。

信息中介超越了语言分析学派“语言即世界”的局限,也超越了人工智能学界“感知”与“信息”的局限。在宇宙万物中,我们能观测到的唯有能量与信息,而科学性美学正是以“信息中介”为研究的落脚点。感知、情绪、梦境、臆想、符号、语言等,都被纳入“信息中介”的范畴。唯有在时空定位的参照下,我们才能明确和澄清美学中的诸多争议。

香农的信息论在某些方面可以类比美学中的典型论,但典型论的档次过于单一,具体性、针对性、精准性不足。而关于“荣辱观”、“审美观”等主体实践倾向性的概念,更是难以被典型美论所兼容。然而,在粗线条的广告、大型活动、舆论宣传中,典型论却具有其实用性。尽管如此,我们仍需认识到其局限性,并寻求更为完善的美学理论。科学性美学的关键词在于“时空定位”,它可以定位到主体、客体、主客统一体等多维的审美实践过程中。其落脚词则是定位、定性、定量前提下的信息中介。这一信息中介不仅包含了物质层面的信息,更涵盖了能深入到大脑的思维、感受和体验等精神层面的信息。例如,文艺美学中的“意向”便属于这一范畴。在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中,我们也能找到与科学性美学定量层面整体性与简洁性的信息中介定量标准相契合的规律性。这进一步证明了科学性美学在审美心理层面的统摄力、兼容力以及合理性、正确性。关于美的本质,我们认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其规律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社会视角下,主客双方在人类社会整体的良性循环参照下,是否存在不以个人或团体意志为转移的社会规律性?美的本质是否是在“定位”、“定性”、“定量”这三定参照下的信息中介?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而信息中介不仅包含了物质层面的信息,更涵盖了能深入到人类大脑生物电为载体的生理、心理层面的信息。蔡仪的典型美论虽有机械性的一面,但其理论基础是正确的,其理论路径也有可取之处。客观性美论并未过时或落后,其价值依然存在。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一理论。客观规律是独立于主观意识的存在,而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则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此,在判断主观或客观时,我们需要有一个定位的参照。此外,我们还需注意到身体与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身体良性循环所对应的审美对象是否主要是主客对应或客客对应?客客对应是否代表着一种天人合一的一分法?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的层面。身体与美的事物的一分法是天人合一的重要基础层次和理论前提。在人工智能领域,特别是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的出现,它们实际上成为了人性延伸的工具。通过了图灵测试的机器与真人之间的对话,既可以视为主主对话,也可以视为客客对话。而诗意栖居中的美、日常生活中的美,都是美的发现和存在的宝藏。美并非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而是需要我们在“时空定位”中去寻找。这也是主观论和主客统一论的美本质观的重要理由之一。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到审美者并不总是主体,有时也可能是客体。

性生活的美学价值无疑是美学探讨中不可忽视的核心议题。然而,在特定的社会公共语境下,性生活的美可能被视为不合时宜甚至丑陋;但当视角转向私密空间中的个体,尤其是聚焦于男女双方生理与心理的深刻体验时,其美学意义则截然不同。这种生理与心理层面的感受,恰如美学界所探讨的主观审美层面,尽管主观美本质论在全面性上或有不足,却也有其自洽的逻辑基础。主观本质论认为,美是一种纯粹的个人主观感受,否认存在客观的美本质。这一观点的依据有四:首先,美根植于个人的主观体验之中,源于我们对事物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因人而异,因此美的本质并非客观恒定,而是主观多变的。其次,美是文化、社会及历史条件的产物,其标准和价值观念深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同一艺术作品,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可能呈现出迥异的美感。再次,美是情感的投射与体现,唯有通过情感的共鸣,方能真正领略美的韵味。由于每个人的情感经历各不相同,对同一事物的美感体验自然也千差万别。最后,美本质实质上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价值本身就是主观的,因此无法设定一个普遍适用的客观美的标准。

将这一理论延伸至男女恋情的情感层面,如歌词所言“你的眼角流着我的泪”,这虽非直接论证主客统一论的实例,却触动了人心深处情感的共鸣。但若试图将此情感置于社会整体审美客体的框架中,构建一个包含恋爱双方与社会审美客体的三角形审美模式,则可能面临主客统一审美模式的挑战。在此模式下,社会性的客体方替代了传统审美三角中的“审美方”,这无疑超出了主客统一概念所能涵盖的范畴。主客统一美论内部存在的诸多矛盾与问题,在此不再赘述。朱光潜教授关于主客统一美本质论的某些标签化观点,值得我们重新审视与深入思考。

在此,我们必须明确区分科学美学与科学性美学这两个概念,以免产生混淆。科学美学与本书及多媒体作者华远所提出的,以“四维多层多线一元”和“三定六位一体”为框架的科学性美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科学性美学是一门理性的人文科学,它以自然、社会和人性三大领域及其相互间的良性循环和信息中介为研究对象。至于科学美学的具体分析和界定,建议参考其他相关论文的详细论述。中国美学的五大流派只有紧密团结在科学性美学的周围,才能使我们的中华美学以科学性、逻辑性和自然直觉性的形态展现于世界。这样,基于实践与理论统一的科学性美论,才能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科学性美学的美本质概念,不仅兼容而且超越了国内乃至国际现当代学界的五大派美本质论,包括朱光潜的主客统一论、李泽厚的实践论、高尔泰的主观论、蔡仪的典型论,以及存在争议的潘知常的生命美本质论(高建平老师认为第五派并不存在,仅代表一种学术现象或群体)。在中华美学学会举办的《2022年年会暨当代中国美学的创新之路全国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的徐碧辉老师提出了以下观点:反本质主义并非要取消人的本质、美的本质等问题,而是反对抽象不变的本质观。事物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但存在相对稳定、一定范围内的本质。因此,美的本质仍然可以探讨和言说,并不存在超越时代和历史的抽象美的本质。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自由形式,既有相对固定的哲学界定,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展现出不同的内涵。在后工业时代,美的本质不再局限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化和本真化,而是融合了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生态美。马克思的美的本质规律论与反美的抽象论存在矛盾,这与美学界过于“主体性”和“形而上学”的倾向有关。本书及多媒体作者认为,科学性美本质论的时空定位参照观,实质上是对审美实践抽象性的反映。这一时空定位观对实践美论的兼容,正是实践论美学在美学界难以被推翻、替代或忽视的根本原因。正如因然和本然构成完善的逻辑一样,实践美论只是美本质论的一个方面,而非全部。它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因此,在美学研究中,特别是在文艺美学和科技美学的研究层面,我们应尽量避免使用“理论与实践”这类宏大叙事词汇。相比之下,“科学对应理论”和“时空定位对应实践”这样的理解更为贴近美学学科的特点。而“理论与实践”这一概念,更适合应用于哲学、政治、道德和法治等宏大叙事领域。

《美学家漫画像》这首小诗写于1995年,它见证了从二十一世纪一十年代起逐渐升温的王阳明心学热潮,这股热潮在二十年代初达到了巅峰。这一社会现象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心理与文化需求?王阳明等思想家所秉持的“唯心”立场,以及将美学聚焦于个人心理层面的做法,无疑具有其独特的典型性和规律性。有人将美的本质主观论视为极端自私者的审美宣言,这种观点虽略显偏颇,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主观审美论的某些真实面向。不可否认,审美和美确实需要考虑个人立场和时空背景,自私作为人类天性之一,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只要我们的自私不超越法律和道德的界限,那么这种建立在合理基础上的自私审美和美观念便是正当且光明的,这是由人性所决定的。此外,即便是违法者,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也可能展现出其独特的可爱之处和审美价值。主观审美论与客观审美论,以及它们所对应的美本质论,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主观论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也可能转化为客观论。关于主观论与客观论的争论,虽然具有一定的意义,但这种意义是有限度的。要科学地把握美的本质和审美的本质,我们需要不断深化研究,以更全面、更整体、更具体、更精准、更多层、更生态、更平衡的视角来审视这一领域。在时空定位的层面上,“主观”、“典型”、“主客统一”、“实践”、“生命”等美学范畴的争论,不仅具有必要性,还具备科学的针对性。这五大类美学范畴在“时空定位”的参照下,呈现出相应的逻辑划分。其中,“主观”在定位的前提下展现出科学性的一面,“典型”侧重于方法论的运用,“主客统一”提供了合理的分析框架,“实践”和“生命”则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然而,中国现当代美学界在划分这五大流派时,面临着科学逻辑和学科严谨性的挑战。作为一门人文理性的学科,美学的完善必须回归科学逻辑和学科初衷。笼统的、不全面的逻辑推导,以及“纯粹性”、“智慧性”、“艺术性”、“诗化性”等美学概念,更适合被纳入艺术实践层面进行探讨。否则,作为理论层面的美学学科,其完善与科学性将无从谈起。没有科学性和逻辑性支撑的学科,难以被称为真正的学科。我们不能用非科学性的美学学科来指导审美实践。

对于上述提到的五大美学流派之争,或许可以借鉴奥卡姆剃刀原理进行简化与整合。高建平教授在2022年7月3日的致辞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不要过度强化学派之争,而应以问题为中心来解决问题。同时,他也承认派别之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前提是不应为了派别而派别。

综上所述,正确的美本质观应秉持“四维多层多线一元”和“三定六位一体”的模式。以上便是作者对以蔡仪老先生典型的唯物美论为重心的中国美学界美论的深入评析与理解。

华远

写于2005年3月

修改于2024年10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