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眺望》作者为华远
王朝闻老师是著名文艺评论家、美学家、雕塑家,他是从基层出发的有实践又有理论的美学探究者。有人说王朝闻的美学是授受美学,作者认为有其道理,王朝闻老先生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表的《以一当十》、《不到顶点》等一系列文章在经验层面上道出了他的授受美学观,他的朴实、通俗、辩证、平稳的文风给后来者很深的印象。2004年王老去世,在他去世的前几年,他认为授受美学的主客统一美论观是正确的。在王老生前最后的一些日子他还在一点一滴地补充,完善和提升授受美学。他生前也很关心美学中青年学子,多媒体作者曾寄送稿件与他,也曾与他通过好几次电话,特别是多媒体作者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期间,他热情接待并给予了多媒体作者相应的鼓励和支持,王老的审美直觉的敏锐和美学见地的到位是大家公认的。
王朝闻老师的美本质论应该划归到文艺类美本质观范畴来研究,下面以比较的方式来分析王朝闻的授受美本质观。王朝闻老师认为“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他强调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孤立地看待美,而是注重主客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交融统一。这种观点避免单纯从主观或者客观角度定义美,突出审美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互动的过程。王朝闻的授受美本质观与以叶朗为代表的意象论美本质观有些类似,首先了解一下以叶朗为代表的意象美论,叶朗教授认为美在意象,他强调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是审美对象,是“美”的本体存在。例如,在欣赏自然风景时,不是单纯的山水等物质存在是美,而是人在观赏过程中,内心的情感与山水等外在景物相互交融而生成的意象才是美。这种观点突出了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表明美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而是在审美活动中动态生成的。王朝闻的授受美本质观与以叶朗为代表的意象美论的相同点,他们都重视主客体的交融。王朝闻老师强调客观事物的某些特质与主观意识形态相互交融产生美,叶朗的“美在意象”也体现了主客体交融的观念。在叶朗的理论中,意象是审美主体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这说明他们都认为美不是单独来自主体或者客体,而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王朝闻的授受美本质观与以叶朗为代表的意象美论的不同点,1、概念表述与侧重点。王朝闻的授受美本质论侧重于主客观之间的“适合”与“交融”,他的重心在客体方,更强调客观事物的性质、形状和主观意识形态相契合的状态。他的观念较多从艺术实践和审美经验角度出发,比如在欣赏雕塑、绘画等艺术品或者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时,主客观之间那种融洽结合产生美的感受。叶朗提出“美在意象”的核心概念,他的重心在主体方,更聚焦于审美活动中形成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是独立于物理世界之外的一种精神性的存在。例如人们阅读诗歌时,脑海中浮现出的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交融的意境就是美,更强调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创造性构建。2、对美的存在方式的认知,王朝闻老师认为美存在于主客观交融的具体情境和审美对象之中,比较强调客观对象的性质对美的生成的基础性作用。叶朗认为美主要存在于审美主体所构建的意象世界,意象是审美活动的中心,物理世界的事物是构建意象的素材,重点在于审美主体的体验和意象的生成。
最后来谈谈华远科学性美学美本质观与王朝闻的授受美本质观之比较。相同点,都重视主客体关系,王朝闻老师强调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后交融的特质,暗含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华远的理论虽以信息中介为核心,但也涉及主客体在时空定位、良性循环中的互动关系,都没有孤立地看待美,而是注重主客体在审美活动中的联系。不同点,第一,核心概念差异。王朝闻老师强调主客观统一,主要关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融合,注重客观事物的某些性质、形状与主观意识形态相契合所产生的美感,没有突出“信息中介”这样的概念。华远以“信息中介”为核心,并且这个信息中介具有超越性,能跨越物质和精神界限,深入大脑内外,还考虑到了和现代科技如工业设计、新媒体和AI等的适应性。这种信息中介是基于时空定位、良性循环,并且强调整体性和简洁性的矛盾统一,是一种较为新颖、具有现代科技视野的美学概念。第二,理论视野不同。王朝闻老师更侧重于从传统的审美经验、文艺创作和欣赏实践角度出发,在艺术领域和传统审美范畴内探讨主客体的交融之美。华远的理论带有明显的现代科技融合的视野,考虑到了美学在现代科技环境下的适应性,比如提及了对工业设计、新媒体和AI等的适应性,有跨学科整合信息来构建美学理论的倾向。第三,对审美过程的理解侧重点不同。王朝闻老师侧重于审美主体如何感受和理解客观事物的特质,从而达成主客观交融的审美体验,聚焦于主客体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结果。华远科学性美学强调良性循环的过程、方向的参照,良性循环是华远科学性美学区别于其他美学的重心所在,华远通过良性循环信息中介来理解审美过程,似乎更加注重信息在不同层面(大脑内外)的传递、整合,在时空和系统(时空定位、良性循环)的框架下审视审美活动。第四,对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关系的认识,王朝闻老师强调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适应和交融,认为美是在这种互动中产生的,王朝闻的授受美本质论的重心在客体方。华远针对主客没有侧重,华远将审美主体和客体置于时空定位和良性循环的系统中,通过信息中介来连接和互动,更注重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和动态性对审美关系的影响。第五,审美对象范围的区别。王朝闻老师的审美对象主要侧重于艺术方面,相对来说范围较为狭窄,更偏向于文艺领域的美学探索。华远的科学性美本质论对审美对象进行了细致划分,包括自然美、人为美,人为美又分为广义艺术美、狭义艺术美,这种划分使得其美学理论的涵盖范围更为广泛,能够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不同类型的美。第六,理论范畴的区别。王朝闻老师的美学理论更像是一种文艺性的美学。其理论构建主要基于艺术实践和审美经验,通过对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的研究来阐述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观点,重点在于挖掘艺术作品中主客体交融所产生的美感,在文艺领域内有深厚的见解和贡献。华远的科学性美学包含了文艺论美学、哲学性美学和科学科技性美学三大类。这表明其理论具有更广泛的兼容性,它不仅关注文艺领域的美学现象,还从哲学层面思考美学的基本问题,并且能够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考虑美学与科技的相互关系,如提到信息中介对工业设计、新媒体和AI等的适应性,使美学理论在多个领域都能发挥作用。第七,远美学的兼容性、包容性和超越性。兼容性和包容性,华远美学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美学观念融合在一起。在文艺论美学方面,它可以像王朝闻老师的理论一样,关注文艺作品中的美学现象;在哲学性美学方面,它通过对美本质的抽象思考,如良性循环信息中介本体概念等的构建,上升到哲学高度来探讨美学问题;在科学科技性美学方面,它能够与时俱进,将美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适应新的审美现象和审美需求。这种兼容性和包容性使得它能够综合多个角度来审视美学问题,拓宽了美学研究的视野。超越性:相较于王朝闻老师相对局限于文艺领域的美学理论,华远的科学性美学由于其广泛的涵盖范围和融合多种理论视角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超越性。它突破了传统文艺美学的边界,将美学研究拓展到哲学和科技领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审美环境和复杂的审美现象。
作者为华远
写于2005年3月
修改于202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