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中的原上海市长曹荻秋是如何遭到迫害并最终惨死的?

有画说历史 2025-02-10 11:54:50

1976年3月29日,在遭到长达6年的监禁后,原上海市长曹荻秋最终含冤辞世,终年67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参加革命40多年的老革命家以如此方式陨落?

原来,这一切都离不开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等人的残害!

1965年4月,原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上海市长柯庆施因病去世,柯庆施去世后,经中共中央批准,原上海市委第二书记陈丕显担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市委书记处其他书记则分别为曹荻秋、马天水、刘述周、杨西光、王一平、石西民、张春桥、梁国斌等人。

同年9月,在上海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曹荻秋当选为上海市市长。

这样一来,以陈丕显、曹荻秋为核心的上海班子就算正式组建完成了。然而令两人没有想到的是,两人刚主政上海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革命风暴”,而这场即将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暴”正是从上海率先刮起来的。

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上正式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也代表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在姚文元发表文章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陈丕显和曹荻秋逐渐被置于众多舆论和矛盾的漩涡之中,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苦苦支撑。

本来按照组织原则,在报刊上公开点名批判副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必须要经过中宣部的同意,然而姚文元发表这篇文章时很显然没有跟中宣部打招呼,更没有经过中宣部同意,所以文章一经发表就引来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时任北京第一书记、市长兼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彭真的不满,当然了,当时彭真指责的是上海市委和市政府。

在彭真看来,姚文元此举一定是经过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首肯,但陈丕显和曹荻秋却很委屈,因为他们的确什么都不知道。

事实上,姚文元敢违背组织原则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发表文章之前得到了毛主席的同意!

当然了,毛主席同意姚文元发表这种文章并将文化大革命扩展到全国也是有明确目的,但很多时候,一个人并不能左右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尤其是革命运动!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从上海爆发,以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为首的四人帮也逐渐形成了,他们的目的也很明确,但他们的目的却与毛主席的目的背道而驰,他们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各种手段夺取全国政权,而想要夺取全国政权就必须从上海这个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

所以,为了实现他们的野心,上海就成了他们第一个必须要攻下的目标,而想要攻下上海,曹荻秋自然就成了他们的目标。

故史君并不知道江青等人当年有没有对曹荻秋进行过拉拢,但以曹荻秋过去的履历不难推测,即便江青等人拉拢过曹荻秋,曹荻秋也必然不会与其狼狈为奸,因为曹荻秋40多年革命生涯已经证明了他本人的品性以及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忠诚。

所以,为了夺取上海政权,江青等人则只能与曹荻秋鱼死网破了!

1967年1月,在张春桥、姚文元等人的指挥下,上海造反派先后夺取了上海市党、政、财、文等各部门的大权,这就是著名的“一月风暴”。

很显然,一月风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夺取对上海的控制权,而直接的目的就是架空陈丕显、曹荻秋的权力。

一月风暴之后,曹荻秋这个市长已经是有名无实了,等待他的也必然是更加惨烈的批斗。

为了将曹荻秋彻底打倒,江青、张春桥等人不断地对其罗织罪名。1967年4月2日,在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上,江青当众宣布曹荻秋是“叛徒,自首变节分子”,会议结束后,四人帮在上海的同伙便利用广播、报刊等媒体大肆宣传曹荻秋的“叛徒经历”。

为了能把曹荻秋顺利定为“叛徒”,张春桥甚至亲自出马,组织大批人员对其进行审讯、逼供和伪造所谓的“黑材料”。

在这一过程中,张春桥为了达到目的无所不用极其,其手段之卑劣堪称丧心病狂。但也不得不承认,张春桥等野心家的舆论宣传是非常有成效的,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开展,上海市委市政府不仅逐渐失去了对上海市的控制,甚至其组织机构也开始遭到来自北京等地的红卫兵们的冲击,尤其是陈丕显、曹荻秋两人,更是成为了全国舆论讨伐的对象。

例如1967年10月抵达上海的红卫兵们就打出了“炮轰上海市委,火烧曹荻秋”这种口号,可想而知当时曹荻秋的处境有多么的艰难。

然而处境即便再艰难,曹荻秋也没有丝毫的妥协,相反,在面对数不清的批斗时,他总是镇静自若并且多次与张春桥等人进行了抗争。

然而到了1970年,形势急转直下,曹荻秋也正式遭到软禁,直到1976年3月,曹荻秋最终不堪忍受屈辱而含冤离世,享年67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