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视频的时候看到一条评论是这样的:“当你觉得生活累,请去凌晨4点的菜市场与医院急诊室”。
瞬间百感交集,正要共情的时候下面紧跟的一条评论唤醒了我:“觉得累应该去休息,而不是去看谁比自己更累”。
是啊,我已经很累了,最需要的就是休息,而不是凌晨4点跑去菜市场与医院急诊室去看那些更累的人。当我们用“还有人比我更累”来安慰自己时,本质是在用他人的痛苦抵消自己的感受。这种逻辑类似于“比惨大会”——表面上减轻心理负担,实则可能压抑真实需求,长期积累会导致身心耗竭。
工作中看到同事加班到深夜,觉得自己“没资格”喊累。生活中新手妈妈对比“别人带三个孩子还能做副业”,强撑疲惫导致情绪崩溃。社会上年轻人用“996程序员比我辛苦”来否定自己的职场倦怠感。
用别人比自己还苦还累让自己获取的只是心理上的安慰,仍然不能抵消身体上的疲惫。因为吃苦≠美德,耐受痛苦的能力不应成为自我价值的衡量标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道: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文中列举了舜、孙叔敖、百里奚等诸多名人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是吃的了苦中苦,就一定成为人上人吗?我觉得这属于“幸存者偏差”,他们首先成为大能才考证到之前吃过苦,而不是吃了苦就成了大能,和“重瞳是圣人之象”一样的道理。
非营利组织“全球4天工作制”联合英国智库“自主权”、剑桥大学和美国波士顿学院于2022年6月至12月进行了一项实验。参与的企业超过60家,涉及餐饮、营销、金融等多个行业,共有2900名员工参与。实验结果显示,每周工作四天的员工身心更健康,工作效率更高,压力减轻,工作与生活更加和谐。
生活不是“比惨现场”,感觉累的时候就要去休息一下,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好好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出发,精神充沛才能有更饱满的精力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有效的自我关怀才能带来可持续的成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