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在金庸先生的《鹿鼎记》一书中被称为古往今来天下第一大汉奸,在当时来看确实如此,一生之中吴三桂只追求利益,从来就没有什么忠义之心。吴三桂本是明朝大将,反明降李自成,又反李自成降清,又反清自立,最后却是一场空,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吴三桂就天生反骨吗?今天咱们为吴三桂说两句公道话。
吴三桂一、反明,其实吴三桂没有反明
都说吴三桂反明,这可是冤枉他了,吴三桂可没有反明。明朝末期,1644年1月建立大顺,李自成才用了3个月就攻下北京城。吴三桂的可疑之处在于,他离北京城并不远,为什么不救崇视祯?其实吴三桂是有苦衷的,不救崇祯有三个原因,一没粮、二没钱、还有就是对明朝的忠心早已不在。
在李自成还未打进北京城时,崇祯皇帝朱由检就寻遍全国兵力,但当时只有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可以救援。尽管他们的任务是抵御东北的满清入关,但是此时,李自成更危险,都城都不保了,皇帝危在旦夕,当务之急自然是回师保北京。
但无奈的是,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军饷,然而此时明朝都快亡了,国库哪里还有军饷。所以这个时候的军队,不是皇帝想调就能调的,甚至于也不是吴三桂让他们回师北京,他们就愿意去的,没有钱,谁愿意去送命?指挥不动军队,是吴三桂当时的处境。
崇祯帝
吴三桂青年时期跟随明朝名将袁崇焕,领命于威震关内外的英雄将领,可以说吴三桂对袁崇焕敬爱有加。但是因为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生性多疑,受满清皇太极的挑拨离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这个事件,让吴三桂深受此事影响,袁崇焕尚且如此,何况自己呢?于是对明朝忠心大大受损,故而在崇祯帝面临李自成攻城在即,急召吴三桂搬师护京的紧要关头,吴三桂反而不紧不慢,毫无救主之心,因此被世人诟病为明朝的乱臣贼子。吴三桂并没有反叛明朝,内因加外因促使了他没有及时搭救崇祯帝。
崇祯自缢的树二、反李自成,看看李自成干什么就知道了
都说吴三桂反叛李自成,是因为红颜祸水陈圆圆。但是稍有头脑的人,都明白其中真相与真理,没有相信“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野史传说。吴三桂反对李自成,与李自成进京后采取的行为有很大关系。李自成的农民军进北京后,对京中各级官吏实行追赃派饷,进行了残酷无情打击。从三月二十日开始,至二十六日,连续几天“遍街捉士大夫”用大册登记姓名,每一百人为组,由八名骑兵武装押送到各营拘禁,从早到晚,“冤号之声,不绝于耳”。
李自成的手下大将刘宗敏,自他府第以下,各处兵营,勋戚各官之家,甚至在路旁街边,“人人皆得用刑,处处皆可用刑。”派饷的具体数目,按等追缴。“兵丁斩门而入,掠金银奴女,民始苦之。”刘宗敏府第有三个大院,每院被夹的有百余人,其中缙绅占三分之一二,绝大部分是史馆办事、卫幕杂流、指挥千百户、各衙门办事人员及各部书办等基层小官。他们都受到夹棍的酷刑。
李自成夹棍是李自成农民军进北京后用的一种很残酷的刑法。夹棍上都有铁制尖棱,京中明朝官员凡受此刑的,“无不骨碎立死”,很少有活命的。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一家也被作为人质被拘禁于刘宗敏寓所,遭受酷刑追赃。得知父亲受到如此残酷迫害,吴三桂才咬牙切齿、怒发冲冠地说:“君父之仇,必以死报!”这才是他与李自成决裂并与之作决死斗争的真正原因所在!
仅仅是吴三桂的父亲受刑,也不说明问题。吴三桂率部向北京行进途中,听到纷纷传来的农民军在京大规模追赃派饷、严刑拷掠的消息,他本来就是勉强投降,这下更是怒火中烧,与农民军誓不两立!当然,吴三桂的爱妾被占也确实是个原因,但这只是一个很小因素,根本原因还是李自成、刘忠敏等人的错误决策,直接导致了吴三桂反叛的结果。
三、反清,康熙皇帝也有责任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在云南“开藩设府、世袭镇守”的平西王吴三桂诛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讨伐满清檄文,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打着“兴明讨虏”的口号,开始起兵造反,历时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就此爆发。吴三桂与清朝决裂,但对于“三藩之乱”的爆发,康熙皇帝本人也是难辞其咎的。
平定三藩清军在挥师入关,剿灭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政权,横扫南明小朝廷,进而一统天下、定鼎中原的过程中,吴三桂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三藩”的消耗也是极为庞大的。顺治十七年(1660年),也就是顺治皇帝去世的前一年,清朝的全国税赋只有875万两白银,吴三桂的支出就高达900万两。
与此同时,“三藩”在自己的属地权力过大,俨然成为了“土皇帝”般的存在,进而对于朝廷的中央集权形成了重大威胁。康熙登基后,“休养生息”成为了目标与要求。而这又恰恰与手握重兵、专治一方的吴三桂等“三藩”所不相兼容,双方的矛盾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激化。
裁撤“三藩”,很大程度上是康熙皇帝一意孤行的结果。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请辞撤藩,康熙皇帝马上下旨表示同意。吴三桂和耿精忠也抱着试探性的态度向康熙上了自请撤藩的奏折,可或许连这二人也没有想到的是,康熙会立马批准了他们的请求,同意撤藩。
当时的朝堂上,除了刑部尚书莫洛、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等极少数的官员坚决支持康熙皇帝进行撤藩外,绝大多数的官员皆表示反对撤藩,就连深居后宫的孝庄太后本人,以及一些依旧掌握权势的王宫贵族和皇室宗亲,也同样对于康熙皇帝的撤藩决定表达的强烈的反对意见。然而,康熙皇帝却力排众议,依旧最终下旨撤藩。不得不说,吴三桂的造反,与康熙皇帝太过于年轻气盛关系很大。
其实康熙皇帝完全可以参考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位藩王召到北京,与其进行面谈,逐步收回三藩的权力并达到最终裁撤的目的,这样既能显示自己的“诚意”,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与三位藩王之间的距离,还能占据一定的舆论优势。所以说,世人都骂吴三桂反清,但是为什么不分析下康熙皇帝的责任呢。
骁勇善战的八旗兵世人都骂吴三桂,仿佛此人天生就是一副反骨。但是结合当时的历史原因,会发现其实吴三桂的每一次反叛都是有责任的,明末清初的情况很特殊,其他人若是赶上相同的历史时代,也未知会有什么样的抉择,所以我们看一个人的作为,也要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