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影响中华文明进程的重大战役!

文武双全小培培 2024-12-19 14:09:26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概括起来就是一部战争史,它既波澜壮阔又残忍血腥,以华夏民族为首的的汉族更是在今天的地球上被称为战斗民族。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垂千古的著名战役,在如此多的战争战役中,有一些影响重大、意义深远的特殊战役,这些战役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一个旧王朝制度的湮灭,同时也催生了一个新王朝制度的诞生。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中国历史上那些决定王朝更迭的关键战役,以及他们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涿鹿之战

一、涿鹿之战

意义:华夏族的雏形逐渐形成,为后来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6世纪左右,距今约4600年前。

交战双方及人数:炎帝、黄帝部落(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的氏族及炎帝部落残部迎战。黄帝当时应该接受了十几个不同图腾的氏族部落)VS蚩尤部落(81个九黎部落)

涿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场战役,被誉为中华第一战。具体时间距今约4600余年前。这场战争的主要参与者是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主要起因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这不仅是生存资源的争夺,更是部落势力范围的划分。

涿鹿之战

在神话传说的描绘中,黄帝与蚩尤的战斗异常惨烈,双方斗智斗勇,历经九次战役。最终,黄帝凭借智谋和勇气取得了胜利。这一胜利不仅彰显了黄帝的军事才能,更奠定了他在华夏集团中的领导地位。

涿鹿之战的胜利,使得黄帝的声望大增,各路诸侯尊他为天子,他领导下的华夏集团得以迅速扩张,成为了中原地区的主导力量。这一胜利不仅确立了黄帝在华夏集团中的领导地位,更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华夏族的雏形逐渐形成,为后来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涿鹿之战

鸣条之战

二、鸣条之战

意义:商汤灭亡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场灭国战争。

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交战双方及人数:商汤军队(约6000人加上70乘战车)VS夏朝军队(不详)

鸣条之战

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的一场关键战役,鸣条之战发生在今河南封丘东或山西运城夏县之西。商汤为首的商部落联合其他各方国军队与夏桀为首的夏朝之间的战争。夏朝末期,夏桀暴政导致民不聊生,四方诸侯纷纷背叛。商汤在贤臣伊尹、仲虺(huǐ)的辅佐下,逐渐壮大商族势力,并最终在鸣条之战中击败夏朝主力部队。它标志着商朝取代夏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汤灭夏之战打破了国王永定的说法,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以武力更迭未历史规律。商汤的仁政和对诸侯的礼遇赢得了人心,为商朝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牧野之战

三、牧野之战

意义:周朝灭亡商朝。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王朝更迭。

时间:公元前1046年。

交战双方及人数:周军(约4.5万人)VS商军(约70万人)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是周武王姬发领导的周军与商王帝辛(即纣王)领导的商军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这场战役终止了殷商王朝将近六百年的统治,开启了周朝八百年的统治时期。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初期的著名战例。商纣王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不同说法,一些史料记载为七十万人,而另一些文献记载是十七万。《史记》记载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七十万余人。

长平之战

四、长平之战

意义:重创同时期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赵国,此战之后其它诸侯国再无力与秦国抗衡,加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

时间: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

交战双方及人数:秦军(约60万人)VS赵军(约45万人)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伤亡最惨烈的包围歼灭战。战役前后耗时3年,以秦军胜利,赵军失败而告终。长平之战中,赵国军队死亡人数约为45万人。秦国的伤亡情况,根据不同的史料记载有所差异,但普遍认为秦军伤亡过半,有的资料提到秦军伤亡约20万左右。因此,双方的死亡人数可能在60万以上。顺便说一下,长平之战的围歼记录直到二战的苏德战争初期的基辅战役才被打破(阵亡、被俘、失踪的苏联红军共计超过了70.5万人)。

战争初期,赵国名将廉颇采取守势,与秦军对峙。秦军使用反间计,使赵国更换主将,由赵括代替廉颇。秦军见赵军更换主帅,便设计诱出赵军,赵括中计,率领几乎全部赵军主力追击,结果被秦军包围。经过长时间的围困,赵军粮草断绝,赵括也几次突围,在最后一次突围中被秦军弓箭射死,40万赵军最终被迫投降。

长平之战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秦军主将武安君白起最终以赵军将士反复无常,担心他们日后在秦军中作乱为由,痛下杀心,将赵军40多万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240名年龄幼小的赵军返回赵国,以便让他们宣扬秦军的声威。

赵军惨败的消息传回赵国,整个赵国都在哭泣,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孙、妻哭其夫,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长平之战后天下形式对秦国极为有利,经此一战,天下诸侯各国再无力与秦国抗衡,长平之战也为其它诸侯国敲响了丧钟,为最后秦始皇一统天下、扫灭六国、建立秦国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巨鹿之战

五、巨鹿之战

意义:直接结束了秦朝的统治,还为后来的楚汉战争奠定了基础。

时间:公元前207年

交战双方及人数:秦军章邯、王离所部(约40万人)VS项羽楚军(约5万人)

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秦二世三年七月,章邯率领秦军二十多万在殷墟投降,项羽立章邯为雍王。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这场战役也诞生了破釜沉舟、作壁上观、以一当十等成语典故。项羽在击败秦军后,活捉了秦将王离,并迫降了章邯。之后项羽担忧秦朝降军叛变,下令将二十万降兵坑杀于新安城南。

垓下之战

六、垓下之战

意义:垓下之战标志着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的终结,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时间:公元前202年

交战双方及人数:刘邦汉军(约50万人)VS项羽楚军(约10万人)

垓下之战

垓下之围的战场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境内。刘邦为了彻底消灭项羽,令韩信统领汉军主力三十万,孔将军孔藂为左翼,费将军陈贺为右翼,刘邦在后坐镇中军,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加上韩信、彭越和其它各路诸侯军队汉军总共50多万,楚军约有10万。公元前203年十月下旬汉军开始对楚军发起攻势。楚军在三面夹击中被击败,项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军被汉军围困于垓下,楚军虽败,但汉军亦伤亡惨重,僵持中,汉军夜间高唱楚歌。楚军自项羽以下莫不以为汉已尽得楚地,乃士气崩溃。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汉派遣五千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为田父欺骗,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手下仅剩二十八骑。项羽指挥这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力战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年31岁。遗体被吕马童、王翳、杨喜、杨武、吕胜五人瓜分。

垓下之战

项羽死后,汉军全歼八万楚军,楚地皆降汉,唯独项羽原封地的鲁县不肯投降。后刘邦将项羽首级展示给鲁县,鲁乃降。至此,历时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汉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昆阳之战

七、昆阳之战

意义:灭亡了王莽为代表的新朝,为东汉的建立和汉朝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间:公元23年。

交战双方及人数:刘秀绿林军(约17000人)VS王莽新军(42万人左右)

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发生在新朝末年(公元8年至公元23年),是绿林农民起义军为主体的刘玄汉军,在昆阳(今中国中部河南省叶县)地区大破王莽军主力的反击战。这场战役是绿林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的一次战略性决战,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昆阳之战的结果直接导致新莽王朝的覆灭,更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事之一。这场战役展现了刘秀的军事才能,也标志着新朝的衰落和东汉王朝的崛起。

赤壁之战

八、赤壁之战

意义: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形成了东汉末年蜀、魏、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时间: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及人数:孙刘联军(约5万人)VS曹操(约20万人)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孙权和刘备联军的兵力大约为5万人,曹操方面的兵力大约为20余万人。曹操在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击败袁绍后,势力日益壮大,逐渐统一了北方,并企图进一步统一天下。公元208年正月曹操回到邺城后,立即开始了向南用兵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同年七月,曹操挥军南下。面对曹操的强大压力,孙权和刘备意结盟。公元208年十一月曹操率领大军顺江而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公元208年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这一天晴空风暖,傍晚南风起,及至午夜风急,黄盖以准备的船舰出发,顺风驶向曹船,实施了火攻,引发大火,使曹军陷入混乱。赤壁之战最终以东吴联军的胜利告终。

崖山海战

九、崖山海战

意义:崖山之战标志着南宋的灭亡,元朝统一全国。

时间:1279年

交战双方及人数:南宋(约20万人)VS元朝(约2万人)

崖山海战

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南崖门镇)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南宋由丞相陆秀夫、将领张世杰等领导,虽文献记载南宋兵力约20万人,但是这20万人包括文臣及其眷属、宫廷人员、普通百姓,实际战斗力只有数万。

宋军统率张世杰采取了错误的战略安排,他放弃了以机动船队保护海湾出海口的策略,而是用锁链将整个舰队连接起来,形成了海上城堡。元军采取火攻战术,但火攻被宋军船上涂抹的黄泥所阻。于是元军改变策略,将进攻转为围困,并断绝了宋军的水源。为打破封锁,张世杰派战舰两百艘和将士六万人进攻元军海湾封锁线。双方在珠江入海口的海湾外围激战数日,宋军损失惨重,未打破元军的封锁。元军得到援军支援,在完成对宋军水寨的包围后,决定发动总攻。经过历时一天的激战,宋军不敌,海上城堡被元军突破。

崖山海战

崖山海战以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告终。南宋丞相陆秀夫背着南宋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臣民追随其后跳海。张世杰率十几艘船突出重围,但又遇到暴风,船沉人亡,最终全军覆没。

鄱阳湖之战

十、鄱阳湖之战

意义:鄱阳湖之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鄱阳湖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朱元璋平定江南的基础,并为以后的北伐和攻灭元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时间:公元1363年

交战双方及人数:朱元璋明军(约20万人)VS陈友谅红巾军(约60万)

鄱阳湖之战

鄱阳湖之战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水战。鄱阳湖之战是陈友谅的红巾军与朱元璋的明军之间的一场生死决战战役,朱元璋一方大约20万人,陈友谅一方的参战人数号称60万,有的史料记载为65万。朱元璋以较少的兵力战胜了兵力远超自己的陈友谅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朱元璋利用火攻战术,焚毁陈军20余艘舰船,陈军被杀和淹死者甚众。朱元璋还运用攻心战术,分化陈军,导致陈军力量削弱。

经过1个多月的对峙,陈军被困湖中,粮食殆尽,孤注一掷,冒死突围。八月二十六日,陈军由南湖嘴突围,企图进入长江退回武昌。行至湖口时,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陈军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伏兵阻击,完全打不开生路。在激战中,陈友谅被飞箭“贯睛及颅而死”。主帅阵亡,全军溃败,5万余人全部投降。至此,鄱阳湖大战以朱元璋的胜利告终。

松锦大战

十一、松锦大战

意义:松锦大战是明朝灭亡的关键战役,大战之后明朝对清朝的进攻再无力抵抗,而清军则为入主中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时间:1640年至1642年

交战双方及人数:明军(约13万人)VS清军(约11万人)

松锦大战

松锦大战由皇太极发动,明清双方投入十几万大军参战,从公元1640年清军围困锦州城起,到公元1642年,松山城被清军攻陷,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止。战争共经历了两年,以明军惨败告终,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三万残军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之后明朝在关外的城池悉数陷落,仅剩孤城宁远。此役是明清双方最后的关键战役,以后明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

中国历史上这11个重大战役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它们不仅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