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都玩过搭积木的游戏吧?
每个人找一些自己的积木,搭出一个城堡,最后拼在一起,成了一座大而完整的建筑。
但如果有人偏不想参与,只拿着自己的积木站在一旁,还说别人搭得不好,这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应?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的人工智能峰会——有60个国家签署了一份提倡开放合作的声明,但美国和英国却选择“袖手旁观”,还说了一些惹争议的话。
这一幕,似乎让人回到了搭积木的场景,只不过这次积木变成了关乎全球未来的核心技术。
AI峰会闭幕:为何美英缺席签约?
这场人工智能峰会是由法国和印度联合举办的,主题是讨论如何让人工智能为所有国家造福。
参会的不仅有像中国、欧盟这样的关键角色,还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
会议期间,大家都在热烈地讨论要如何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兼顾安全和伦理,并努力缩小“技术鸿沟”。
最终,经过两天的磋商,60个国家签署了一份声明,表达了共同合作的意愿。
可是一看名单,美国和英国的位置空空荡荡。
这本来也无可厚非,毕竟签协议是自愿的事。
但问题在于,美国的一些表态让人不禁皱眉。
美国国务卿万斯公开表示,欧洲的这些“过度监管”举措可能扼杀创新,美国不会接受这样的做法。
他甚至警告其盟友,如果跟不上美国的步伐,就会错过人工智能的重要机遇。
这让人不禁想问:既然人工智能关乎未来发展,为何美英会选择这样一个立场?
是因为不认同合作的必要性,还是因为想保持“技术独占”的优势?
美国对AI监管的立场和意图万斯的表态其实并不令人惊讶。
近年来,美国一直将人工智能视为一种“核心资产”。
他们不仅投入巨资开发先进算法和芯片,还通过技术封锁等手段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万斯认为,让其他国家以“严格监管”来治理人工智能,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美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这种顾虑不无道理,但问题在于,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技术,不仅带来了机遇,也伴随着风险。
例如,在伦理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使隐私问题变得更为严重;在社会层面,技术不平衡可能导致新的“全球不平等”。
不少与会国家认为,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国际协作来解决,而不仅仅是某一两个国家单打独斗。
但美国坚持自己的逻辑:技术是他们的,本可以不需要归入“全球规则体系”。
这种态度也让人想起他们在历史上对“技术革命”的传统做法——掌握了工具,就尽可能将潜在的竞争者隔绝在外。
这次美国拒绝签署声明,有人猜测,除了担心国内企业受到影响,还可能涉及到对中国等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崛起的不安。
中国AI新星DeepSeek的全球影响相比之下,峰会中中国的表现却让人眼前一亮。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家成立刚满一年的中国企业——DeepSeek。
据了解,这家公司通过创新的技术路径取得了突破,与传统路径相比节省了大量成本。
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激发了许多国际小型企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没有足够资源参与人工智能竞争的小公司。
法国某人工智能企业的负责人表示,DeepSeek的成功证明了一个新的发展可能性:没有必要像美国那样花费巨大的资金,小型企业也能通过更灵活的方式站上国际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并不吝啬分享这样的经验。
在峰会中,相关领域的专家从多个层面为其他国家的企业提供了启发,还提出了一些联合研究计划。
这种开放的姿态,与美国所采取的“技术封锁”形成了鲜明对比。
全球视线也因此转向中国,开始重新思考: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秩序,到底是合作共赢更重要,还是“一家独大”不可替代?
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不同路径其实,这次峰会并非美中技术较量的终极舞台,而更像是两种发展模式的对比。
美国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强调轻监管和技术自由流通;而中国则提出,在推动技术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伦理与合作。
近年来,中国在多次国际场合强调技术规章的重要性,例如通过大会分享技术经验,与不同国家探讨共同治理的议题。
像这次的峰会,中国并没有将自己摆在“领头羊”的位置,相反是希望更多国家能参与进来,减少技术垄断对发展的限制。
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属性也被中国反复提到,认为这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全球责任的一部分。
反观美国,他们更倾向于单独行动,以维持自己的核心利益。
正因如此,人工智能领域的分歧才越发明显。
一个在开放中寻找规则,一个在独占中追求更高地位,谁对谁错,可能最终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合作与独占:谁的未来更有希望?
走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人工智能的未来究竟属于谁?
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看,世界如此之大,技术的最终目的还是改善生活。
而这一点离不开合作。
美国当然有理由坚持保护自己的核心技术,但长期来看,这种“独占模式”能否适应全球化的技术趋势,值得进一步探讨。
事实上,全球化的发展逻辑表明,资源共享、经验互换带来的好处往往超过“独自前行”。
而这次人工智能峰会,也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如果更多国家像中国这样投入到技术合作中,未来也许会更加多元化、更具包容性。
人工智能的本质,不仅关乎财富和技术本身,更塑造着我们对“共同生活”的想象。
如果所有国家都能找到在技术合作中获益的方式,那么这座“积木大厦”的最终模样,或许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