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上将曾问100岁的基辛格:如何战胜中国,基辛格的回答十分中肯

德闲说历史故事 2025-04-13 04:23:54
引言

2023年初,美国纪念里根诞辰112周年的活动上,一位将军向百岁高龄的基辛格提出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问题:“如何战胜中国?”全场屏息以待,结果老人家轻描淡写甩出一句:“美国自身难以凝聚必要的力量”。一句话,道破了美国真正的软肋。

怎么赢?自己先别散了

2023年2月6日,加州西米谷市,美国里根图书馆门前,数百名观众齐聚一堂,只为纪念已故总统罗纳德·里根诞辰112周年。活动原本一片庄重热烈,直到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缓缓登台。

100岁的基辛格拄着拐杖,在两位年轻人的搀扶下,他颤巍巍走向话筒。一位美国陆军上将站在台下,面对这位老一辈的战略大师,抛出一个火药味十足的问题:

“中国崛起已势不可挡,美国要如何战胜中国?”

众人屏住呼吸,等着这个世纪外交老兵给出答案。谁知他开口却不是洋洋洒洒的军事战略,不是讲什么航母编队,也不是说什么科技制高点,而是——

“今天,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主张什么’的争论,让我们再次陷入国内分裂与国际混乱。美国,难以在内部形成应对挑战所需的力量。”

场面,一下子静了。这句话,不是回避,而是直击要害。美国最严峻的问题,不是中国太强,而是自己太散。

美国社会凝聚力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从南北战争打到民权运动,再到最近二十年激进化的身份政治,美国社会早已不是里根时代的那个整体了。

根据2019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美国非拉美裔白人占比已经下降到60.1%,而拉美裔达到了18.5%,黑人13.4%,亚裔也逼近6%。这些变化背后,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文化认同、政治信仰、社会利益的激烈碰撞。

再往深里看,美国的认同结构已经分崩离析,美国的“统一理念”已经瓦解。

在1960年代,哪怕是反文化运动,仍然凝聚着“自由”“平等”这样的主流价值观。但如今的“身份政治”,则是一种“你不是我,我就排斥你”的碎片化撕裂,每个群体都在争吵自己多么“特殊”,结果把美国这块拼图越拼越散。

在场的人,也许觉得他话说得太重。但正是因为看得太透,他才知道:没有凝聚力的国家,是打不了任何仗的。

而这一点,恰恰也是中国最大的底气所在。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几千年来未曾中断。我们的文化认同不靠肤色、不靠宗教,而靠血脉、语言和历史的传承。正因如此,中华民族凝聚力从未因内部多样而瓦解,反而越多样越团结。

所以,中美之争,表面看是硬实力比拼,其实早已进入了“社会组织力”的比拼。

而在这场比拼中,美国最大的敌人,恰恰是它自己。

熬了五千年的凝聚力,美国拼不过

美国社会是沙拉拼盘,各族群保留各自风味,看着热闹,其实不好翻锅。一遇高温,容易变味。

而中国,则是一锅从古至今熬了五千年的“文化大汤”,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看那“洛阳家家学胡乐”,你听那“万里羌人尽汉歌”,你读那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汉代织锦护臂,哪个不是多元一体的体现?

我们有55个少数民族,却没有美国那种“我们到底是谁”的困惑。

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明是融合式的,而不是拼装式的。

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从唐代三彩骆驼上的胡人乐队,到如今全国通行的普通话——中华文明从不害怕“外来”,因为它能化外为内、聚散为整。

反观美国,近十年种族仇恨事件屡见不鲜,政党对立加剧,连一次大选都能吵得全世界心惊胆战。

这种“文化裂谷”,不是靠制度设计能修补的。再多的三权分立、民主选票,也救不了民心各异的结构性撕裂。

而这一点,在中美博弈中,才是真正的胜负手。

2023年2月7日,《塔斯社》援引基辛格在里根纪念活动上的讲话时提到,他特别强调了中东问题、俄乌冲突、人工智能的威胁。但他说得最多的,还是“美国无法在国内凝聚起必要的力量”。

他用最温和的语气,说出最残酷的现实:美国连自家孩子都带不好,还想管别人家的事?

而在中国,凝聚力不是口号,而是写进历史的DNA。

一边是不断内耗、一边是稳定大局,谁胜谁负,还用多说吗?

“自由的味道”太苦,美国年轻人都不想闻了

2024年初,美国多州爆发大规模校园示威。原因不是枪击案,不是毒品泛滥,而是——学贷压顶,连大学生都快活不起了。

根据美国教育部统计,2023年底,美国学生债务总额突破1.76万亿美元,平均每位借贷学生负债3.8万美元以上。

而这还只是表面的问题。

年轻人对美国制度的信任崩塌,才是最危险的隐患。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相信选票能改变命运,不再愿意参军,不再追求“美国梦”。他们选择不婚、不育、不买房,甚至不工作,用“躺平”对抗整个社会结构。

这个国家,曾经最自豪的是“人人机会平等”,但现在年轻人连进场的门票都买不起了。

而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却在忙着向全球输出“自由”、“人权”这些老调。可问题是,自家都失火了,怎么还管别人家的厨房?

再看美国政坛,两党对峙如同“互殴真人秀”:一个说对方是独裁,一个骂对方是骗子。政治早已变成了电视娱乐,民主成了作秀平台。

而在州一级,问题更大。德州公开推动“独立公投”,甚至表示如果联邦政府继续干预州内事务,“不排除重新定义主权地位”。

这是什么?这是“联邦解体”的苗头。

联想到上世纪苏联解体前的那种地方强于中央、民族矛盾激化、经济一地鸡毛的景象,不由得让人背后一凉。

但这还没完。

2023年5月,美国债务总额已达32.7万亿美元。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管谁当总统,第一件事不是搞建设,而是找钱还利息。

基辛格的警告,不是“老年人感慨”,而是百年经验换来的真知灼见:美国已不是那个团结一心的“国家”,而是一个制度和社会结构同时老化的“集合体”。

中国看得明白,所以我们从不把“战胜美国”挂在嘴边,我们只看一件事:谁更有能力把人民的力量组织起来,谁就能走得更远。

中美较量,不只看GDP,不只看航母,更要看——谁的社会能自我修复、持续前行。

在这一点上,美国还在吵,中国已经出发了。

参考资料

基辛格:应对当今全球挑战,美国缺乏凝聚力-观察者网-2023-02-07

从中华文明统一性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人民日报-2023年06月15日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