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驾崩当晚:宋皇后让内侍王出宫去找赵德芳

野史转记 2025-04-15 13:41:42

唐代过后就到了五代十国的乱世。那时候,军阀们打来打去的,老百姓的日子可惨了,根本没法好好生活。各路军队都争着要当皇帝,就一直没有个能统一的王朝来把这乱世给终结掉。

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就用杯酒释兵权这一招,平平安安地把那些功臣老将的兵权给拿过来了,这么一来就把赵家的皇权给巩固住了。他弟弟赵光义,就像那个道士预言的那样,当上了宋朝的第二个皇帝。

从古时候起,皇位一般都是传给子孙后代的,很少有传给弟弟的情况。所以,赵光义继承皇位这事儿,就招来了好多猜疑。到现在都有好多人对这里面的弯弯绕绕争个不停。

曾经有过一个说法,是关于这两兄弟的。

【一担挑着两皇帝】

唐朝完了之后,就到了五代十国的乱哄哄的时候了。各路军阀一个个都称帝了,整个天下乱得不行,老百姓整天过着不知道明天会咋样的日子。

这一天,有一群难民是从洛阳逃过来的。有个中原人,挑着一副扁担,扁担两头各有一个箩筐,其中一个箩筐里坐着一个小孩,这人就混在难民群里。

难民堆里,到处都是女人和小孩的哭声。可就有这么两个小孩,特别不一样,不哭也不闹的,安安静静地坐在爸爸挑着的箩筐里,一点都不给爸爸找麻烦,瞅着就不像普通孩子。

这时候,路边有个仙风道骨的老道士。他瞅见有个男人挑着俩孩子,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还跟旁边的人讲:“我本来以为天底下没真龙天子,所以才老是打仗不得安宁。嘿,今天可瞧见了,这一挑子挑着两条龙,往后天下就能安定。”

道士把那个男人叫住了,问了下名字,这才晓得他叫赵弘殷,正挑着两个儿子在逃难。道士就给了他点银子,还让他好好把这俩孩子抚养长大。

五代宋初有个道家玄学方面特别传奇的人物,叫陈抟,听人说他在华山那边修行,最后都得道成仙了,能呼风唤雨,还能预测未来。

赵弘殷逃到开封府之后,就找了个地儿先住下了,他选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赵匡胤,小儿子叫赵光义。

赵匡胤长大之后就成了一名武将,当时在位的周世宗柴荣可赏识他了。周世宗柴荣去世后,军中好多老将都推举赵匡胤,于是他就发动了陈桥兵变,披上黄袍做了皇帝,这样就建立起了宋王朝,这宋王朝可是延续了三百多年。

赵匡胤把政权拿到手之后,首先就得面对这么个情况,朝中那些功臣宿将都手握兵权,势力可不小,不好控制。他处理这些功臣的办法,跟以前的皇帝可不一样。

从古时候起,在对待功臣老将这件事上,汉高祖和唐太宗那可太典型了。汉高祖,把好多功臣都给杀得差不多了,搞得大家都感叹“狡兔死,走狗烹”。唐太宗就不一样,他还是接着重用那些功臣,这就留下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样的佳话。还有赵匡胤,他跟这两位皇帝都不同,用的是杯酒释兵权的法子。

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有一回跟宰相赵普一块儿探讨历史的大趋势。他俩说起了大宋之前的七十年,从唐朝后期黄巢起义开始,一直到赵匡胤登上皇位,这期间历经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就没一个王朝能让自己的江山长久稳固下去的。

你看,现在宋朝才刚建立起来。怎么才能不让五代十国那种局面再次出现,让宋朝变成一个能长久存在的王朝?赵普觉得,五代十国那个乱世,主要就是因为带兵的将领还有地方的节度使他们的军权太大了。中央,对这些将领根本就没有什么威慑力,那些武将,动不动就把中央给推翻了,然后自己当皇帝。

说到这儿,赵匡胤对当下的局面还挺有信心的。他讲,自己对如今在朝中掌权的武将那可是恩义深重,肯定不会再走老路。

赵普当即毫不客气地反驳道:“想当年,后周皇帝对你的恩情那也是重如泰山。可现在,你不也自己当了皇帝吗?就算朝中那些武将自己没什么野心,可要是他们的手下把黄袍披到他们身上,他们不也只能起兵造反了吗?”

赵匡胤听到这话,就像被人猛地敲醒了一样,浑身冒冷汗,这才反应过来。

晚唐那时候起,地方藩镇就搞割据了,谁兵多将广谁就当皇帝。现在宋朝刚建立,那些功臣,个个都是骄横的兵将。赵匡胤想光靠恩义就把他们拢住,这想法也太天真。

赵普给赵匡胤出了个主意:“只要稍微夺取武将们的权力,控制住钱粮,收归他们的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这意思就是把兵权收回来,再给那些武将足够的钱,让他们当个富家翁呗,赵匡胤一下子就明白了。

没过多久,赵匡胤就把那些拥护他当上皇帝的武将们叫到一起喝酒。酒桌上,赵匡胤把这些武将的兵权收了回来,还撤了他们节度使的名号。不过,赵匡胤赏给了他们好多财宝,又给了一些只意味着崇高地位和优厚待遇的荣誉性头衔,好让他们可以舒舒服服地享受富贵。

赵匡胤对功臣宿将的态度,和汉高祖不一样,他不会去屠杀这些人;跟唐太宗也不同,他不会重用这些人。赵匡胤是给功臣宿将优厚待遇,然后罢官不让他们再任职。为啥这么做?主要是他所处的境遇和汉朝、唐朝不一样。

在宋朝之前,那可是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情况。宋朝刚建立的时候,还没有实现大一统。赵匡胤要是把那些功臣宿将给杀害了,军中那些资历浅威望低的将领们就很难齐心协力。军心要是不稳定,那还怎么去统一天下?可要是重用那些宿将,又担心统一大业完成之后,有人会把赵氏政权给取代了。所以,这才用了杯酒释兵权的法子。

【赵光义登基为帝】

从古时候起,皇位一般都是传给子孙后代的,兄终弟及这种情况那是相当少见的。想当年,有个道士看到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俩的时候,居然惊讶地大呼看到了两条龙,把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也叫做真龙天子。

嘿,你知道吗?那位道士的预料可真准,赵匡胤一死,赵光义就登基当了皇帝,成了宋朝第二个皇帝。他跟他哥哥赵匡胤之间皇位是咋传承的,这在历史上可一直是个谜。

赵匡胤可信任、宠爱这个比自己小十二岁的弟弟了。他刚登基的建隆元年,就把赵光义封为大内督点检。那时北宋都城开封府,大街小巷都在传这么句话:“点检为天子,更为一天子弟。”

建隆二年的时候,赵匡胤把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封为开封府尹。从这往后,一直到赵匡胤在开宝九年去世,这满满十六年的时间里,赵光义就一直当着开封府尹这个官儿,他可是北宋都城的行政长官。就借着这个职位,赵光义在开封发展起了属于自己的势力。

赵匡胤对弟弟那可真是好得没话说,不但让弟弟身居高位,手握要职,在生活里也特别关爱弟弟。就说有一回吧,赵光义生病卧床了,赵匡胤居然亲自跑到赵光义的王府去照料他。

赵匡胤守在弟弟的床边,弟弟治病得用烧热的艾草热敷。赵匡胤怕艾草烧得太烫会伤到弟弟,就先在自己身上试了试,就像对待亲生儿子似的。

他知道赵光义王府地势高,取水难,就专门安排工匠做水车,把开封府金水河的水引到赵光义王府去。

赵光义老是到宫里陪他哥哥喝酒吃饭。赵光义喝醉酒以后,赵匡胤就会亲自扶他骑到马背上,还一再叮嘱跟着的卫士要好好照顾。

他,还跟身边的大臣夸过自己弟弟。他说弟弟打从生下来就和别人不一样,走起路来就像龙行虎步似的,那叫一个威风,一看就是能成大事的人,他觉得自己都比不上弟弟。

赵匡胤对弟弟那可是相当信任和关爱,可皇位不传给儿子却传给弟弟,这在封建伦理制度下确实说不过去。所以,后世对于赵光义继承皇位的事儿,那是充满了各种猜疑。

赵光义继承皇位这事儿发生得特别突然。宋朝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就记载过赵光义继位的过程。

赵匡胤驾崩的那个晚上,事情来得特别突然。宋皇后一得到消息,马上就叫内侍王继隆出宫去找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贵州防御使赵德芳,让他进宫来继承皇位。

可内侍王继隆心里清楚,赵匡胤平时就有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的想法。所以他没听宋皇后的话,出了宫就径直奔向赵光义的王府。

到了王府以后,王继隆瞅见宫里的医官贾德玄就坐在王府门前。王继隆把赵匡胤去世的消息告知赵光义之后,赵光义可就大惊失色。

赵光义听到王继隆说让他即刻进宫继承皇位时,心里有点犹豫,下不了决心。王继隆他们瞧着赵光义不敢进宫,害怕皇位被旁人夺去,就大喊着说,再这么磨蹭,皇位可就被别人抢走。

赵光义这才下了狠心,顶着大雪进宫了。宋皇后瞧见进来的是赵光义时,特别惊讶。她缓过神来后,就跪着管赵光义叫万岁,还哭着讲自己母子的命可就全交给皇上了。

赵光义也流着泪说,咱们共保富贵,啥都不用担心了,如此一来,他继承皇位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司马光记载的这件事,后世的人从里头发现了好多可疑的地方。就说王继隆吧,他不过是宫里的一个宦官,咋就那么胆大,敢不服从皇后的命令,还自己做决定去找赵光义?他到底是依据啥就认定赵匡胤想把皇位传给赵光义的?

还有宫里的医官贾德玄,事发那天晚上,他怎么就在赵光义的王府门口?他说自己是被赵光义叫来的,天底下能有这么巧的事儿吗?

最关键的一点是,赵匡胤去世的时候,宋皇后才二十五岁,她没有生育子女。赵匡胤的儿子里,赵德昭是第一任正妻所生,当时都二十六岁了,赵德芳,是庶出,仅仅十七岁。宋皇后为啥要直接把皇位传给赵德芳?

史书记着呐,宋皇后跟赵德昭没多少往来,和赵德芳反倒更亲近些。可就因为这点,宋皇后就铁了心要传位给他吗?这里头,还是满是疑点的。

所以,有关司马光的记载,大家一直都在争论个没完没了。另外,说到赵光义皇位,最出名的两个传言就是

烛光斧影还有金匮之盟。

【烛光斧影和金匮之盟】

北宋有个僧人文莹,他写的《续湘山野录》里记载了赵匡胤驾崩时候的事儿。那天晚上下着大雪,赵匡胤把赵光义叫到宫里见面。

赵光义一到,赵匡胤就把身边的侍从都打发走了,兄弟俩便一块儿喝酒聊天。

宫内的侍卫还有宫女们都在殿外守着,就见那灯光烛影里,赵光义一下子站起身来离开席位,还摆着手往后退,这举动可太不寻常了。

这时候,地上的积雪都有好几寸厚了。赵匡胤手里拿着个小柱斧,在殿前蹲着戳雪,他扭头朝着赵光义大声喊:“好做,好做!”说完就解下腰带睡觉去了,那呼噜声就跟打雷似的。

当天晚上,赵光义留在禁内过夜。快到五更的时候,宫里静悄悄的啥动静也没有,可赵匡胤已经去世了。

这段记载看起来荒诞又离奇,可好多人都相信。先是南宋初年的曾惜把它收录进自己汇编的笔记小说《类说》里,接着南宋的李焘又把它写进了自己撰写的北宋编年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当中。

打这之后,好多人编的文集还有史书里,都把这段记载给引用了。就因为这样,不少人都怀疑赵匡胤是被赵光义害死的,这便是历史上“烛光斧影”的由来。

“烛光斧影”里提到的柱斧,可不是真斧头。它是个长二尺的器具,前头有缨穗,柄是用水晶、金属或者玉石做的,跟民间平常使的拂尘差不离儿。

赵匡胤平常就爱拿着柱斧把玩。有人看了这段记载后就猜,赵光义跟他哥喝酒的时候,使了毒药或者别的法子,让赵匡胤快不行了。赵匡胤知道自己被害了,又气又伤心,没办法,只能拿着手里的柱斧扎雪来发泄,一边扎雪,一边嘴里大喊:你干的好事,你干的好事!

除了有这种猜测之外,还有维护赵光义的说法,这个说法就是金匮之盟。

赵光义即位六年之后,宰相赵普站了出来,为赵光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助威呐喊。

照他的说法,赵匡胤当上皇帝的第二年,他母亲杜太后就病了,自己感觉没多少日子了。那时候,在太后床边陪着的,就是赵匡胤和赵普。

杜太后就在两人跟前,问赵匡胤:“你晓得自己是咋得天下的不?”赵匡胤说靠祖宗积德。

杜太后摇了摇头说道:“赵氏能得到天下,是因为周世宗的儿子还太小,你这才有机可乘得到天下。”

然后,杜太后就分析道,国家要是没有那种年纪大又成熟稳重的君主,就容易被别人钻空子。为了能让赵氏的江山一直传下去,她就要求赵匡胤在自己死后,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

赵匡胤听完之后,一边点头一边流着泪答应了。这时候太后就让在旁边站着的赵普拿笔和墨把这事儿记下来,然后放在金匮之中,还吩咐那些做事谨慎的宫人要好好保管。这,就是“金匮之盟”的由来。

赵普为啥要等到赵光义登基六年之后才说出这个天大的秘密?这谁也不知道。而且当时又没有其他见证人,所以金匮之盟这一说法也让后人争来争去,没个定论。

甭管赵光义这皇位是咋到手的,赵家这哥俩先后当上宋朝皇帝,这可是铁板钉钉的事儿,也正应了当年陈抟道士说的两头龙的那个预言。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