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蜀汉气质由来,诸葛亮隆中对执着理想,鲁肃榻上策践行实用

阿斗不傻 2021-12-02 10:13:32
引言:

一个王朝的气质从何而来,大多数时候跟开国者有关,比如汉朝气吞山河,刘邦也是宽广豁达之人,唐朝盛世巍峨,李世民也是海纳百川之人!

除了跟开国者有关之外,还和指导国策有关,这点上宋朝和清朝表现无疑最明显。

一个时刻不忘防备武人,一个时刻不忘满汉之隔。

基于此在看三国,就有另一层不同深意,这深意就是指导纲领和理想之别。

三国三大势力中,都有争霸指导纲领,相较于曹操势力的稍许不太明确,蜀汉和东吴势力都有明确的战略纲领。

而且这纲领都出自眼光深远的战略家口中,这两人就是诸葛亮和鲁肃。

一个在《三国演义》中以多智近妖闻名,一个以老实本分出彩,可小说形象往往有夸张。

那么真实的两人,用智慧撰写的纲领,那一份更胜一筹,是否都影响深远,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了。

(诸葛亮和鲁肃)

一:深思过后,先看效果!

诸葛亮的《隆中对》,无疑是改变三国格局的大谋略,一出《隆中对》让刘备飞升,从蛰伏寄居新野的潜龙变成龙耀九天的真英雄。用新野弹丸之地,成就了鼎足而立。

若以成就而论,《隆中对》无疑效果明显,正因这改天换地的成效,成了诸葛亮封神的根基。

相较于《隆中对》的成功,鲁肃的《榻上策》就落于下乘了。

因为他并没有改变东吴势力争霸天下的格局,经营三世的孙吴基本盘虽然扩张了,可还是以东南为根基,没有《隆中对》逆天改命的效果。这样的效果之别,真是鲁肃差上诸葛亮许多,远不及丞相吗?将时间拉回到过去或许会有答案。

这答案会是,诸葛亮也叹服鲁肃的计划,但鲁肃却遇见了自己。

(隆中对时的刘备势力小到看不见)

二:两份计划的区别。

在本人看来,诸葛亮《隆中对》和鲁肃《榻上策》都是非常高明的战略谋划。

但实事求是地说,诸葛亮的《隆中对》依旧技高一筹。

原因无他,诸葛亮做的是一整份计划书,除了纲领文件,还有执行步奏,几乎是教着刘备一步步如何走,只要按照计划来,这天下就能复归一统,汉朝就能转危为安。

反观鲁肃《榻上策》,全篇大篇幅阐述了路线问题,多是思维引导,却没有实践操作流程。

这不同,让鲁肃的谋划落于下乘,那么是不是鲁肃就比诸葛亮差上很多,其实也不见得。

这问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诸葛亮给刘备谋划隆中对的时候,是公元207年,那个时候北方大势已定,袁绍集团土崩瓦解,天下数的上号的割据势力只有雄踞江东的孙权、蜗居荆州的刘表,远在西凉的马腾韩遂,还有益州的刘璋,汉中张鲁和寄人篱下的刘备,至于公孙家和交州土家,离得太远实力有限不影响大局。

(少年孙权)

诸葛亮面对的时局相对透彻,北方大局已定,曹操已然成势,唯一能依托进而乱中取胜的方式,只有结盟东吴,在发展自己。这是诸葛亮在公元207年面对的时局.

那么鲁肃说《榻上策》时候的时局又是如何?答案是大不相同的。

《榻上策》出炉于公元200年,那个时候官渡之战还在进行中(公元199年6月-200年10月),这策略是官渡之战结束后还是结束前发表的,史料记载不详。

按照古代的信息条件,即使结束了,估计鲁肃也不知道。

当时的东吴,刚刚经历了老大孙策被刺身亡,孙权新人上任,成为东吴主政者的变故。

一个18岁的少年,肩负起父兄基业,压力山大是难免的,迷惘也是难免的,后续如何更是不知道的。

恰在这个时候,鲁肃来了,给孙权指出了出路,面对智者鲁肃,孙权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在一轮饮宴之后,单独留下鲁肃跟自己夜谈天下,这既视感,很有当年商鞅见秦孝公的感觉。

对于一个迷惘的年轻人而言,最关键的是什么?当然是指明方向!

当时的北方,战局焦灼,还没分出胜负,看似强悍的袁绍,还有披坚执锐的曹操,正在两虎相争,而东吴也在经历领导人迭代后,有内部隐忧,主少国疑是历史常态,虽然孙权秉持老哥心愿,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但自己也是需要嫡系,更需要明确目标的。

这时代背景的不同,让这两个谋略,侧重点也不同。

公元207年的诸葛亮,需要切实可行的计划,在历史夹缝中走出一条路。

公元200年的鲁子敬,需要在迷雾重重中,给孙权找到未来的大方向。

(迷途少年)

三:鲁肃的大智慧,不纠结细枝末节而是坚定决心。

我一直认为鲁肃是有大智慧的人,这大智慧从他坚持孙刘联盟就能看得出来,也贯穿了鲁肃的一生,由此才有鲁肃和孙权那深邃的话语出炉。

孙权: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其实孙权这问话,暗含深意,表面上看忧国忧民,担忧汉朝社稷,实质上却打的是“尊王攘夷”的心思,概念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样。

所谓的思有桓文之功,就是这心思的体现。

齐桓公九合诸侯,晋文公志在四方,这两个春秋霸主才是孙权的心中目标。

聪明人鲁肃一看就明白了孙权的心思,表面装汉室忠臣,心思都是争霸天下,于是立马直白地说了一长串内容。

这就是著名的《榻上策》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鲁肃传》

为何这么直白,原因无他,说出了孙权的心思,还指明了他的方向,以及后续该做什么。这段话,可以有三层意思诠释。

(鲁肃的计策)

第一层:说透心机,实用主义至上。

鲁肃说,皇帝陛下现在在曹操的手中,现在曹操干的就是尊王攘夷事情,他已经拿到了先手,你在弄尊王攘夷弄得了吗?简言之,你手上有啥牌?是汉室宗亲还是有玉玺在手?你啥都没有,这尊王攘夷的事情就别想了。

更何况,现在曹操帝王在手,随随便便弄个圣旨就能让你难受,你是听话还是不听话?

所以啊,你小子就别假模假样的说啥要做汉室忠臣要当社稷之臣这样的话了,我可以明白的告诉你,汉朝完了,复兴不了了,曹操这牛人也是剪除不了的。

这话说完,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孙吴政权和刘备政权的最大区别,理想!

刘备和诸葛亮一直是有理想的人,这个理想就是复兴汉室,基于理想才有无数单纯的践行者和跟随者出现,他们后续的前仆后继,还有困守益州时候的依旧不忘复兴汉室,让蜀汉成了内部意识形态最统一的政权,反观东吴的做派,则更多了实用主义色彩。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被低谷的智者)

第二层:确定目标,以时间换空间。

这点上鲁肃也说透了孙权的心思,和自己的野心!

在鲁肃看来,孙权要想成事,唯一可行的办法只有打下一片江山,摆脱曹操的束缚。

他还高度评价了曹操,说曹操势必会战胜袁绍,只不过时间早晚的问题,要借力曹操平定北方的时间空档期,发展壮大自己,进而拥有跟曹操争锋的力量。

秉持实用主义的鲁肃,给了孙权明确的目标,你啊,别想有的没的,只有实力才是根本。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

第三层:简述步奏,拿下整个长江流域。

鲁肃在诠释了自己的唯实力论观点后,也给孙权明确了目标,那就是在北方争锋不断,胜负焦灼时,力求先灭黄祖,再吞刘表,进而跟曹操南北对峙,这样就能成就千古帝王伟业了,至于能否统一天下,鲁肃没说,孙权也不敢问。

因为那个时候的孙权,还是个迷惘的年轻人,有个人告诉他,你听我的,我保证你成就霸业,这冲击已经让孙权有点受不了了。

这也是鲁肃说完,孙权谦虚地说: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是他没野心吗?当然不是,这点上,看后续孙权的所作所为就懂了。

(荆州天才棋眼)

四:正确的废话,《榻上策》比不得《隆中对》关键。

前文解析了整个《榻上策》,这短短143个字透漏出的信息量极大,也彰显了鲁肃的睿智。

这睿智包括,看透了汉朝覆灭的结局,看透了孙权唯一能做的只有壮大自己,看透了北方争霸的纷乱迷雾,曹操才是最大赢家。

进而用务实主义精神告诉孙权,统一天下不可能,能划江而治弄南北朝就是最高境界了。

听完这话,醍醐灌顶的孙权,随后开始了行动,这行动就是致力于荆州争霸,寻求南北对峙的根基长江。这个时候,《榻上策》的弊端就出现了。

原因无他,鲁肃只说了消灭黄祖和刘表,至于咋消灭鲁肃没说啊?

战略层面上的一句话,拿下荆州,在战术层面没有分毫的体现。拿下荆州有多好,孙权心知肚明,由此可见,这鲁肃其实是说了正确的废话。

自古以来荆州扬州就是一体之地,要南北对峙,拿下荆扬是根本,孙权心中通透得很。

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榻上策》在战略上不算高明,他高明的地方是在时局分析和政治眼光上。但这不高明的战略步奏,其实也有因果可循,这因果就是两人的主公,那不同境况。

那时的孙权跟刘备不同,刘备是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空有名望和坚定的信心,必须诸葛亮手把手教。孙权在咋说有江东地盘,人钱也不少,不需要手把手教,需要的只是坚定目标还有鼓舞气势。

鲁肃《榻上策》的关键就是,给孙权坚定的目标,还有为他鼓劲,打气。

算准孙权心思的鲁肃,说到了孙十万的心坎上,反观诸葛亮隆中对,那就是另一番模样了。

(隆中对观天下之事)

五:诸葛亮《隆中对》,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谋国计划书。

刘备遇诸葛亮的时候,感伤的是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由此才有髀肉复生的悲情。

这悲情背后,是一个一事无成迷惘的中年老男人,苦逼的处境!

跟少年继位,前途无量的孙权比,刘备其实更迷惘,一个迷惘的中年人,遇见了明锐远见的年轻人诸葛亮。这个年轻人给刘备勾勒了一个三分天下的纲领文件,刘备听完恍然大悟,原来只要按照这六步走就能三分天下,甚至恢复汉室啊。

第一步:搞不定曹操,就不要想心思,这是避其锋芒,不硬干。

第二步:联合江东,共同对抗曹操,这是找寻盟友。

第三步:火中取栗占据荆州,这是稳固基本盘。

第四步:拿下荆州在寻思弄益州,这是扩大势力,因为益州之主刘璋好对付。

第五步:横跨荆益后,依旧要维系和东吴孙权的关系,这是为后续的统一天下做准备。

第六步:横跨荆益结好东吴后,等待合适的机会出兵两路北伐,配合东吴搞定曹操。

通过这六步分析,可知《隆中对》真是一个手把手教刘备打天下的策略,涵盖了政治目标,外交关系,战略方向,未来构想,甚至进攻方向,等等无数方面。

(诸葛亮剧照)

而且《隆中对》还有很强的容错率!

执行之初,刘备就不算很听话,面对进攻刘琮的机会,轻易的放弃了,若不是后续诸葛亮去往东吴谈合作,让孙权见识到了刘备的抵抗决心,刘备都没有跟孙权联盟的可能,当然这其中鲁肃也出力良多。

这之后,《隆中对》的执行就异乎寻常的顺利,刘备用时数年就占据了荆州五郡益州,最后在和孙权轮番拉扯下,依旧拥有荆州三郡和益州汉中,三分天下,成了。至于一统天下,那就是时也运也了。

一个《隆中对》让地盘只有新野的刘备,成立三分天下的雄主,甚至在14年后称帝,反观“榻上策”貌似成效并不大!

其实这和孙权、刘备两人的起点有关!

一个一穷二白的搬砖人,成立亿万富豪,跟一个本就身价千万的人,变成亿万富豪比,感官冲击力当然不同。

(知己之交)

尾声:

诸葛亮的战略眼光比鲁肃高这是毋庸置疑的。

只是这相对的高,只有结合他们不同的发挥空间,还有起点上去对比才有意义。

刘备起点,让诸葛亮成了传奇,可鲁肃的大战略眼光,在当时依旧值得诸葛亮叹服和敬重。原因无他,明白孙刘联盟重要性,明白孙刘联盟才能更进一步,就足让鲁肃比肩诸葛亮了。

鲁肃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更是将这想法坚持到了临死之前。

他死后才有吕蒙的上位和背刺,才有关羽的横死,才有刘备势力的衰微。

如果他不是,关羽北伐的时候,我们有可能看到的,不是孙权背刺,而是联袂出击。

因为这,才是最好的策略,也是东吴和蜀汉,唯一能统一天下的谋略,可惜的是,务实主义的孙权,错过了这个计划。

全文写完,有一点个人思考!

这思考就是,隆中对和踏上策,其实诠释了蜀汉和东吴两个政权的理念之别。

在我看来,蜀汉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权?他是一群理想主义者,在刘备坚持和诸葛亮感恩奉献下捏合起来的,以一个理想复兴汉室为依托,一群理想派组成的政权,一群男人致死依旧少年的人,组成的政权。

反观东吴,从榻上策中的全据荆扬就能看出,这是一群务实主义者,在务实的政客孙权带领下组成的政权。

一个理想一个务实,一个孜孜不倦北伐,一个安守三分天下,试图有所作为。

在这两个政权, 我依旧欣赏刘备的蜀汉。

原因无他:一个一穷二白的搬砖人,成立亿万富豪,跟一个本就身价千万的人,变成亿万富豪比,感官冲击力当然不同。

我们终究是普通人啊,最后用一首我写给刘备的打油诗结尾吧!

布衣起微萍,百战终成功。

势足三分立,遗恨猇亭路。

贤相知己愿,奈何落叶坡。

悲凉故国舞,念叨不思蜀。

空悲切,万古愁,唯有英雄气,留待古今评。

刘备和蜀汉的战场已经在千年前结束,我们普通人的战场还在路上,未到终结时,切莫言败。

1 阅读:71

阿斗不傻

简介:多平台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