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选择太多,诱惑太多,会让人变得无所适从,反而不如过去简简单单的时候,让人感觉踏实、幸福。当然了,如果阁下方向坚定,目标清晰,自然就不会有这些困扰。
这就涉及到对人生理解的问题,古人称之为天命。
说到天命,难免不坠入玄学的范畴。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学易,可无大过矣。这背后的潜台词是,孔子认为,如果在50岁之前知道自己天命,就不会犯大错了。50岁做官,55岁开始周游列国14载,这期间有多少“大过”?
曾国藩云:不信书,信运气,公之言,传万世。其中的“运气”,其实就是天命,命运。此言一出,引来了当今世人的无数嘲讽。嘲讽的根本原因是,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完成对命运认知的关键一步,那就是没有参悟到啥是天命。
天命听起来很玄乎,如果再说得通俗点的话,我喜欢引用张朝阳的那段话:“我在中国长大耽误太多时间,成长比较慢,在很大年龄的情况下,也都不知道这辈子要干什么。我见到很多美国同学,他们在中学或者大学时,就知道这辈子要干什么。”
这涉及教育问题,涉及立志的问题,涉及“知天命”的问题,不过,这只是“知天命”的初级阶段。更何况,绝大多少人连初级阶段都没有迈入,却在批判更高级的曾国藩的言论呢?
闲闲财经认为,只要你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的人,一个长期追求进步的人,一个对人生不断探究的人,“知天命”只是迟早一天就能感悟到的。
如果再借助玄学思想,站在孔子的肩膀上,这一天来得更快。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当你参悟到自己天命之后,该怎么办?尤其是中国人,感悟到这一天的时候,大多已饱经岁月的磨砺。
而知天命时,分两种状态:一种是顺境,一种是逆境。
最著名的《了凡四训》实际上就是描述跟天命有关的故事,从逆境到顺境,然后觉得人生已经被“圈定”,活得了无生趣。
倘若如此,那“知天命”反得其害了,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趋吉避凶”。而了凡最终走出了一条非常成功的“改命”旅程。又分四个步骤,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说是“改命”,实际上是在固有的命运上,多加完善罢了,以走出更完美的曲线。
“信命”的曾国藩,四个字其实就概括了,那就是“进德修身”。
在逆境时,了解自己是帮助最大的,因为了解自己和宇宙运行法则,你会找到突破困境的出口。一旦坚信,就会一往无前,摒弃了思想上的摇摆,意义巨大。
在顺境时,要常常自察,以尽量避免再次陷入困境的危险。
最难的是,当“知天命”后,发现未来仍然一片黯淡时,恐怕就会形成沉重打击。倘若如此,好的信,坏的不信,心念将是改变命运走向的第一法则,也是改命的开始。
无论命运之好坏,从进德修身那刻开始,就是将好运气变得更好,坏运气开始远离。
天生我材必有用,进德修身的目的,不过是将“材”越来越靠近完美,将最大化地变得更“有用”。
如果不积极主动地将自身这块材料在合适的时候,放在合适的地方,明珠也会投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困境中进德修身,这是本能反应,而在顺境中不忘进德修身,这就是智慧了。世间有很多高山,需要我们仰望,世间很多智慧又被我们自身的认知障碍所屏蔽。
“智慧出,有大伪”,乱世容易出大智慧,而在和平盛世大智慧鲜见,磨难才能出智慧,则是人性弱点的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