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登海畔仙山》插图
△驶向一江秋的律诗《登海畔仙山》
△驶向一江秋称自己的诗作达到了天花板的水平,常人难以突破
最近刷到了一个自称头条第一流诗人驶向一江秋的七言律诗《登海畔仙山》。他不是单纯把他的这首诗展示给读者,而是用很多极端性言论来大肆吹捧自己,说自己的这首诗达到了“今人写诗的天花板”,要想有人超越和突破它很难。
甚至说他诗中的一联句“巉岩峻峭心尤壮,古径盘旋意未颓”足以秒杀当今很多才子,对于这种极端言论和过度美化的诗作,如果我们细究一下就感觉它漏洞百出,荒谬之极,有必要拨开迷雾,以理性的思辨来驳斥他的虚妄之词。
△令人炫目的天花板也许就是昙花一现
驶向一江秋的这篇文章不是着重展示他的诗作,而是重点渲染他诗作的精妙绝伦,所以就夸大其词,比如“从不闭门造车,从未堆砌辞藻”,难道“翠微”“巉岩”不是堆砌词藻吗?更可笑的是他的“天花板”之说可谓大言不惭。
诗词创作本就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很难说某一首诗就达到了无可逾越的最高水平。不同风格、主题的诗作都有其独特价值与闪光点,用这样绝对化的言论来形容这首诗,是过度抬高、夸大其在当今诗词中的地位。
△唐诗宋词相得益彰难分仲伯
古典诗词浩瀚如海,从《诗经》的质朴纯真到《楚辞》的浪漫绮丽,从唐宋元明清到现在,佳作如林,群星璀璨。唐诗中,李白的浪漫豪放与杜甫的沉郁顿挫交相辉映,王维的空灵禅意与岑参的边塞奇景各擅胜场;宋词里,苏轼的旷达、柳永的婉约、辛弃疾的悲壮等亦难分伯仲。
今之诗坛同样卧虎藏龙,众多诗人以缤纷多彩的笔触描绘社会百态,或歌科技腾飞,或叹春花秋月,或抒心灵感悟,怎可因一首诗而妄断为极限?这无疑是对诗坛多元性与无限可能的漠视与亵渎。在璀璨的诗词星空中,繁星点点,难以计数,又岂有一首诗能够傲视群雄,成为所谓的“天花板”而无可逾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再说仅他诗中的一联“巉岩峻峭心尤壮,古径盘旋意未颓”就可以秒杀多少当今的才子?岂不是把自己诗夸赞到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诗词的优劣评判因人而异,每位作者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独特的艺术表达,不能凭借一联诗句就如此极端地贬低其他众多创作者的创的才华,夸大自己所推崇诗句的优势。论意象,“巉岩”“古径”皆是登山诗常见元素,毫无独特创新之处,如此普通之作,怎可凌驾于众才之上?我觉得与“秒杀”众多才子之作的盛赞相去甚远。
另外颈联“风卷谷间花乱影,泉鸣石上玉生辉”的描写就写透了登山途中的美景?我觉得也不见得。“写透”一词把该联对美景的呈现夸大为极致、穷尽了所有的状态。登山美景的展现方式多种多样,众多诗人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层面去描绘,不能说某一联就做到了毫无遗漏、完全呈现的地步,这显然是在夸大这联诗句的表现力。从整体来看,此联虽对仗工整,但在写景上未能跳出传统山水诗的框架,缺乏对景色更深层次的挖掘与独特的表现手法,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另外驶向一江秋还认为当今的社会不可能出现杜甫、李白、陆游这样的大诗人,写诗顶多抒发一下个人的感慨和牢骚而已。社会形态与能否出现伟大诗人并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悟和创作题材。虽然如今时代安定,但人们依然会经历各种不同的深刻情感、面临诸多复杂的社会矛盾等,完全有可能诞生极具影响力和艺术高度的诗人,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只能抒发个人感慨和牢骚,这样的论断过于主观片面。
△自我吹嘘“天花板”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同时作者还厚古薄今,认为无论如何现在的人怎么写诗都难于超越李杜,不过如此而已,并且断言今天已经失去了流传诗词的土壤。今人的审美是多元的,虽然古代经典诗词确实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但很多人也能欣赏今诗独特的韵味、情感表达以及反映当下生活的魅力等,并不是所有人都陷入这种固定的比较模式而否定今天的诗歌,这种说法太绝对化了。
当下有很多诗词爱好者、创作者以及传承诗词文化的团体在积极推动诗词发展。不能妄言现在就失去了诗词流传的土壤,如今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诗词依然能被广泛传播、被人们欣赏和铭记,所以这种对今诗词传播情况极端否定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是一种谬误。
△诗词的意境之美让人心旷神怡
从艺术手法和诗词的格律用韵和起承转合来看,驶向一江秋这首七言律诗也有很多的漏洞和不足,其实就是一首平庸之作。从用韵来看,有明显的缺陷,韵脚“飞”“辉”“非”,不仅韵母相同,且声调皆为阴平,连读起来,音韵平板呆滞,毫无抑扬顿挫之感。
当诗词中连续或密集地使用同音同韵的字时,会让人感觉缺乏错落感,使得整首诗在韵律上显得平淡无奇。这种平淡不仅会影响到诗歌的音乐美,还可能让读者在诵读时产生模糊感,难以准确理解诗句的具体含义和整体意境。
诗歌的韵律如同音乐的节奏,应富有变化与和谐之美,通过平仄、声调、韵母的巧妙搭配,营造出朗朗上口又富有韵味的听觉效果。而这般同音同韵且同声调的韵脚组合,恰似单调的鼓点,一味地重复,毫无韵律的灵动与跳跃,严重破坏了诗歌的音乐性,这在诗韵的运用上堪称大忌。
△诗词的格律音韵之美具有音乐的属性
尾联“凌虚尽望海天小,笑叹凡尘是与非”,作者登顶后眺望海天,生出对凡尘是非的感慨,试图实现从写景到抒情表意的升华。然而,从起承转合的角度而言,此联与颈联的衔接不够自然流畅。前一刻还沉浸在山中景色的描绘之中,下一刻便突然跳转到对海天和凡尘的感叹,中间缺乏必要的铺垫与过渡,使得整首诗的结构显得松散。在表意上,“笑叹”二字过于简单随意,未能深刻地传达出诗人对凡尘是非的深刻洞察与深沉思考,使得尾联的思想深度大打折扣,有一种虎头蛇尾之感。
首联“策杖穿云步翠微,幽林鸟语伴霞飞”,起笔描绘了一幅登山的画面,“策杖穿云”试图营造出一种高远、闲适的意境,“步翠微”想描绘山景的翠绿清幽,“幽林鸟语伴霞飞”想以动衬静,将山林间的宁静与晚霞中的灵动相结合。然而,这种描写手法较为常见,“步翠微”之类的表达在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缺乏创新性与独特性,难以在开篇便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从用词炼句的角度来看,较为平实,没有经过精心雕琢的奇崛之感,难以彰显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专注创作,力戒浮夸
总的来说,《登海畔仙山》一诗虽有可取之处,但瑕疵非常明显,与把自己吹捧成“今人写诗的天花板”的誉美之词名不副实。诗坛应是净土,容不得这般浮夸与妄自尊大。我们应秉持客观公正、严谨审慎的态度对待诗歌创作和自我评价,莫让浮夸之词蒙蔽了双眼,阻碍了诗歌艺术的健康发展。
在诗词的广袤天地里,每一位作者都应专注创作,以真才情、高水准推动诗歌发展,让诗词之美在岁月长河中绵延不绝,绽放华彩。作者应该以敬畏之心汲取前人的智慧,以创新之思开拓未来诗之的道路,如此方能让诗词的百花园繁花似锦,春色满园,如果一味孤芳自赏,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只能徒增笑料。